早产儿PICC导管继发异位采用体位复位成功的护理体会

2020-01-09 23:01钟婷谢雪妹徐富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胎龄异位体位

钟婷 谢雪妹 徐富霞

在新生儿科,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主要用于极低、超低体质量儿中需中长期静脉营养的危重新生儿。由于新生儿 PICC均采用盲穿法,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是最常见的,发生率为20.6%,可通过体外手法复位,复位成功率为79.5%[1]。导管异位可分为原发异位及继发异位,原发异位是指在置管过程中就发生的异位,较多见,又以异位到颈内静脉最常见。继发异位(尖端移位)是指发生在导管留置期间的异位,较少见,是由于留置时间较长,发生继发异位时处理比较棘手。作者收集了本科近7年的10例早产儿,其在PICC导管使用期间出现继发异位,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经采用体位法复位成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早产儿行PICC置管的有246例,其中10例出现继发性导管异位,男7例,女3例;胎龄27~35周,胎龄中位数为30周;体质量750~2160 g,体质量中位数1315 g;身长31~43 cm,身长中位数为39 cm;置管静脉:尺静脉5例,正中静脉4例,贵要静脉1例。发生继发性异位的时间为置管后9~73 d,导管品牌为美国昊朗及优力捷PICC导管,导管型号均为1.9 F。

2 体位复位的处理方法

发生导管异位时,首先判断异位性质,原发异位可立刻外拔至锁骨下静脉后重新送管,再给予胸片重新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继发异位需要暂停使用,密切观察是否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具体复位方法见4.3。

3 结 局

通过采取以上体位复位措施,10例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均复位至上腔静脉。

4 讨 论

4.1 PICC导管异位现况 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种影响因素的过程,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有可能导致后颅神经损伤,异位于其他静脉易造成堵管、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其中头静脉置管异位率最高,肘正中静脉次之,贵要静脉最低。左上肢异位率高于右上肢,导管置入后短时间内更容易发生导管异位。

4.2 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与肌张力、出生体质量、置管静脉,具体分析如下:(1)与患儿肌张力有关。胎龄20~30周患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81.82%,这是因为患儿肌张力高、易激惹,导管继发异位的风险增加[2]。(2)与体质量、身长增加有关[3]。体质量小的早产儿其身长、静脉长度均较短,测量置管长度时容易产生较大偏差,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高。导管使用过程中,随着早产儿身长以每月3~4 cm的增加,也容易发生异位。(3)与置管时机有关。早产儿出生后存在生理性组织水肿,此时置入PICC导管,容易导致测量长度偏差较大,易出现异位,因此,宜选择在出生3 d后置管。(4)与机械通气有关。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情况下,残余气体容易进入消化道引起腹胀,导致膈肌上抬,胸腔压力增大,上腔静脉压力也随之增大,迫使导管向上漂移至颈内静脉。(5)与PICC导管位置有关。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推荐, PICC尖端最佳位置应是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PICC尖端位置偏浅,在体位改变、上肢或颈部活动时容易漂移异位。(6)与充血性心衰有关。发生充血性心衰时,右心房及上腔静脉内压增大,容易导致导管漂移异位。

4.3 继发异位与原发异位处理方法的区别 PICC导管原发异位的处理方法包括重新送管法、颈内静脉阻断法[4]、X线动态显影下调整导管异位方法[5]、呼吸配合置管法、超声探头压迫法[6]、导管漂浮原理法[7]、重力自然复位法[8]等。原发性异位可以在置管过程中或置管后2 h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管拔至腋静脉后重新送入进行位置的调整。导管继发性异位处理方法与原发性异位发生时机不同,继发性异位由于导管已留置一段时间,如果将导管拔至腋静脉后重新送入上腔静脉容易引起感染,违反常规,是决不允许的;如果拔至锁骨下静脉、不再送入上腔静脉而当作外周静脉继续使用,存在血栓的风险,黄秋玲等[9]曾报道1例PICC导管异位在锁骨下静脉导致并发深静脉血栓;若重新置管,费用高,置管难度大,不一定能置管成功。鉴于以上情况,我们采用体位及配合手法复位:方法一,辅助患儿端坐位,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导管,将导管随回流心脏的静脉血送入上腔静脉[10];方法二,给予患儿头高足低位(约45°),头转向非置管侧,举高穿刺处上肢,使肩部平面高于心房平面,利用重力下垂原理,PICC导管可借自身重力向下漂移,该体位可增加上腔静脉的回心血量及流速,导管被回心血流不断冲刷,有利于促进其向下进入上腔静脉。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冲管,同时由护士协助患儿行点头运动(有创呼吸禁止),利用血液动力学及重力的协同作用,使导管头端改变方向,有利于导管向上腔静脉漂移。

4.4 避免导管异位的方法 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与静脉选择、置管长度外测量方法、患儿血管解剖变异、患儿体位及操作者技巧等因素有关。(1)选择静脉。早产儿置管选择静脉时, 应以早产儿体质量、胎龄为依据,首选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置管,其导管尖端到位率最高, 腘静脉次之[11]。(2)置管体位。穿刺时患儿取端坐位或半坐卧位,以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PICC置管穿刺侧上肢与躯干呈160°时,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12]。(3)置管长度测量。PICC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距离+0.5~1 cm。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应根据置管静脉及早产儿的体质量来确定,体质量小于1500 g, 长度减去0.5 cm, 体质量在1500~1900 g时, 维持正常长度不变;大于1900 g的早产儿应加上0.5 cm[1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体质量增长在70%及以上时需重新定位PICC尖端,体质量增长至100%及以上时,建议拔除或更换导管[3]。

针对成人的PICC导管异位,临床上有较多的方法可以进行复位,但早产儿PICC导管继发异位的处理报道较少,本文10例早产儿PICC导管继发异位也是在成人导管异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终通过系列体位及手法成功复位,对早产儿PICC导管继发异位处理方法提供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胎龄异位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