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1-10 00:0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双一流国际贸易一流

(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上海 201306)

1 研究背景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国家的“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研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智库型服务需求体系对于引导高校决策智库型服务的开展和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一定意义。“双一流”建设高校战略性任务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智库型服务需求内涵来看,“双一流”建设成为高校科学决策和快速发展的外在驱动力,由此产生了智库型服务需求,包括数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以及智慧服务等,以满足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决策的智力支持。“双一流”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把握建设实质和内涵,构建和完善择优遴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自主办学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因此,基于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2 创新与创新人才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及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异质性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稀缺性、强专用性人力资本,已成为我国谋求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并成为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经济新常态下创新人才驱动的核心是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参与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具有长远优势。一流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目标。对于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载体,师资队伍是发展基础,人才培养是主要职能,科学研究是重要责任,成果转化是能力体现,文化传承是发展动力,社会服务是主要使命。人才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如何选拔和培养学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

人才竞争已经是21世纪的主题,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宗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地方高等院校应紧跟时代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外贸人才的基本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培养其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学科建设领域提出的“应用性学科建设”得到广泛响应与认可,国际贸易学科理论与实践有了新发展,从而对外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国际贸易学科建设与改革迫在眉睫。

总结: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创新人才,发挥创新人才的优势,注重创新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资本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资本形态,是通过长期、有意识、较高成本的投资而产生的。创新人才资本属于异质型生产力形态,即边际报酬递增的生产力形态。生产率是对生产力的投入和生产力的产出之间相对关系的描述,而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利用程度决定了生产率的高低。生产率的研究不只是计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和提高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由此可见,培育创新人才,也要重点开发创新人才的劳动生产率,正确评价创新人才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创新人才的开发还应注重劳动成果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将创新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3 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冯晓玲等(2018)以大连某高校为样本,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教学目标不清晰、专业定位不准确、考核体系不科学、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导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多年来形成了重点综合院校重理论、专业外贸院校重实践,而一般普通院校无自身特色的局面。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兼顾的指导思想,然而,人才培养目标仍需结合学校特色及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数量多,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种不适应与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当前不少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教学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缺乏、教学方法老套、课堂气氛沉闷、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多等。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较为传统,对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的重视不足,仍然是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主动深入地探究学科问题,并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团体合作意识,同时又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真正地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通过以上文献研究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不清晰。根据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比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基础。

第二,课程体系不清晰。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程、通识课程的学习,注意课程安排的衔接,合理安排课程进度。

第三,学习兴趣不足。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广泛阅读专业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同时注意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研究,选择具有浓厚兴趣的课程方向进行坚持不懈地学习。

第四,企业实践能力缺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学习企业的生产模式,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探讨企业的发展问题,将理论知识、科学研究融入到企业实践中,将企业实践经验运用到理论学习研究之中,培养企业实践能力。

第五,教学研究投入不足。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课堂,将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4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校决策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智库型服务需求包括:探索多元化的生源质量评价机制,为提高生源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专业基础、学科前沿和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对标和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结合校情和国情,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完善学术交流平台和交流体系,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关注和分析毕业生就业发展状况和社会贡献,优化育人工作规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高校在参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高校参与智库建设,要求高校所开展的系列研究必须能有效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舆论导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形成创造性的思想成果。研究成果不仅要著书成文,服务决策,促进发展,还要将相应的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渗入到课堂和教材当中。过去的大学是解决供给的不足,现在的大学则是致力于需求的扩大化与多样化问题。由以上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未来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研究方向的改革:

第一,随着大数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提高数字融合能力,构建数字素养标准框架,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字素养能力,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及数字化运营能力,是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方向。

第二,国际贸易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和商业智慧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应拓展学生的商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商业敏锐度,能够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资料和信息,创造、积累商务知识和见解,提升商业业绩,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及管理方法。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及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开展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的有效开展及融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及职业品质,将创新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努力提升职业生涯素养,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向。

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意识,要热爱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探求学习方法,并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思维意识,注重知识的传承、共享、应用及创新,注重技术的研究、发展及应用。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第五,注意创新人才学习生产率的研究、测评与开发,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努力实现创新成果的创造与应用。创新人才工作生产率的提高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主题,加强对创新人才工作生产率的投入、产出分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及实践,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及一流的人才。

猜你喜欢
双一流国际贸易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