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巧搭教学支架
——以《背影》典型教学片段为例

2020-01-10 08:32籍欢欢
课外语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封信朱自清背影

籍欢欢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1457)

本文以朱自清父亲来信中的29个字作为品味对象,结合黄厚江、丁卫军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从文学的角度谈谈教学支架搭建的智慧。

谈到朱自清,不能不谈他的《背影》;谈到朱自清的《背影》,不能不谈朱自清父亲的那封信。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曾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众所周知,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冲突。父亲来信里的这句话何以能消融父子之间曾有的隔阂?何以能够让朱自清放下芥蒂,理解父爱之深沉?

一、借“舛互”修辞引发儿子对父亲现状的关注

从修辞角度分析,这句话运用了“舛互”这一修辞手法。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就表达效果而言,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肯定部分。“舛互”这种修辞在文学表达中并不少见。如“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鲁迅《故乡》);“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罗贯中《三国演义》)等。具体到朱自清父亲来信的这句话,“我身体平安”是全部肯定,“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是否定部分。前者是为了衬托、强调后者。父亲是为了给儿子传递自己身体大不如前,恐将不久于人世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儿子对父亲的关注,以此来缓和父子关系。

二、举例论证表达老父亲向儿子“示弱”的心理

“舛互”的修辞成功地将“读者”的关注点引到了文字的后半段。若只写“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就戛然而止,恐怕并不能引起朱自清的思考,进而在其内心引起巨大的波动。父亲通过一个例子“举箸投笔,诸多不便”,来引起“读者”的深思。读到这里,读者的脑海里会有一个清晰的画面:父亲在吃饭时,颤巍巍地使用筷子的画面和父亲在写这封信时,艰难运笔的情状。这个画面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弱不禁风的父亲的状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是剑拔弩张的。父亲自然是以一个强大的、倔强的形象存在。读这封信时,父亲却变成了瘦弱的、满身病痛的存在。这样鲜明的对比,足以引发任何人的怜悯之心。更何况是有血肉亲情的、情感细腻的朱自清?

三、通过逻辑跳跃暗示父亲之爱子真情

假使朱自清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读到此处,朱自清仍认为父亲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故作姿态”,那么从“膀子疼痛厉害”一下子跳跃到“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恐怕是任何血肉之躯都无法不“痛哭流涕”的。从语义逻辑上分析,这样的逻辑跨越的确有点大,但是这种逻辑跨越中蕴含的文化冲击确是非常大的。作为中华女儿,“孝”字当头,我们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父亲,亲口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这里面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个老父亲在表达自己对生命即将逝去的无奈和留恋,是在表达自己在父子思想冲突中的妥协与让步,是在表达自己对父子亲情的渴望与祈求。

朱自清父亲的这封信往往是一个教学重点,不少名家也在尝试搭建教学支架来引导学生将这仅有的29个字读深,读透。黄厚江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看这封信,“我身体平安……大去之期不远矣”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生:平安,大去不远,又说快死了……

生:信是1925年写的,其实二十年后才去世。

师:哪句话是真话?身体平安,这种矛盾的心理有点意思。为什么又说大去之期不远?既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又希望能得到儿子的关爱,示爱,也是示弱,然后就得到了爱。

丁卫军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身体平安,又何来膀子疼痛?只是“举箸提笔”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不远”呢?父亲到底想和儿子说什么呢?读一读,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生1:对儿子很是思念。

生2:要儿子尽快回去看看他。

师:很有道理,作者读了这里以后,也是泪如泉涌。

两位老师避开谈这句话中的“舛互”修辞而谈“舛互”。很巧妙地运用了“舛互”这一修辞中的“矛盾”来创设教学支架,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试想,如果老师讲授这种表达是一种修辞,学生的思维自然就被带入了“答题模式”,也就很难走进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不过,黄厚江老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哪句是真话”是值得商榷的。毕竟文学不是科学,谈“哪句是真话”是不太合适的。

不过,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虽然两位老师敏锐地感知到了以“矛盾”作为教学支架搭建点的妙处,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对答依然仅仅停留在“父子深情”的浅表认知,并没有深入理解这29个字中包含的深刻情感。结合以上的文本解读,以及两位老师的设计智慧,笔者尝试搭建以下教学支架,以期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活动设计:课中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可谓“剑拔弩张”,然而当朱自清读到父亲信中的这29个字时,眼里含着“晶莹的泪光”,深深理解父爱之深厚,并写下了《背影》这一经典之作。这29个字包含了太多的“矛盾”,以及潜藏在“矛盾”里复杂的情感。大家仔细品味,尝试谈谈你的理解。

课后:补白“舛互”修辞的妙用。

设计目的:课中活动的设计,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文段中的“矛盾”点,并尝试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父亲写这封信时的“矛盾”心理产生的缘由和当时的心情,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父子情深”的深层次认知。这个教学支架的搭建开放性更强,能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可能。

课后活动的设计,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补充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若“舛互”修辞格的讲解放在课中,必然会破坏教师成功营造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跳出情境,导致无法再走进文本,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补充可以放在课后,帮助学生建构起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

猜你喜欢
封信朱自清背影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背影
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探寻《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
奇怪的信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