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2020-01-10 08:32张景远
课外语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传统语文

张景远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新景乡永新学校,甘肃 定西 743317)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特性,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但可以使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语文知识,久而久之还可以提高学生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认知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生活中,仍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还被沿用在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大。传统文化对美德的赞扬数不胜数,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等等,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的阶段,对于三观的确立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很多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关,有古诗词、历史人物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欣赏水平,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运用能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夯实学生基础的重要阶段,只有储备坚实的语文知识,才能在进入高中大学之后更好地去理解深层次的内容。当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观念受到了束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延续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单向地给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学生被动听讲以及做笔记,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知识与做题技巧的讲解,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好处,学生长时间在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中渐渐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第二方面,语文教师个人的素质有待提升,部分语文教师因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工作时积极性不高,关于课堂语文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迎合考试而设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个人的观念,端正个人的工作态度。第三方面,在将传统文化运用到语文的过程中时缺乏实践,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表面,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没有使学生亲身实践文化的言行合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思想。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中渗透的措施

(一)拓宽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视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材料,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语文课本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佳作,大多是古代文人墨客所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给学生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语文课文中的《关雎》《蒹葭》是出自《诗经》,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了解《诗经》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其内容丰富,包括劳动、爱情、风俗、天象等等,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写照;为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关雎》和《蒹葭》的音乐,用歌唱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语文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诗经》中的其他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二)在语文课堂朗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两句谚语是形容做任何事物都需要坚持不懈的积累,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对于学习传统文化亦如此。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知识离不开诵读,部分学校还专门设有语文早读时间,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早读时间进行集体朗读,在干同一件事情时,大家会兴致勃勃,容易使学生在朗读中共同激励与进步,深刻体会朗读篇目蕴含的传统文化含义。针对不喜欢朗读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在私下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多多灌输朗读对学生的好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加入班级语文早读的活动,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在实践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学会了语文知识的皮毛,对语文知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生活中并不能将其合理运用。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结合实践,第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语文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如《三字经》包括了尊老爱幼以及孝顺等美德,在学习《三字经》时,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孝道活动,让学生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帮助家长“洗脚” “捶背” “倒水”等,随后写一篇日记感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孝”;语文教师在讲解“孝”时,还可以拓展“礼”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的好习惯,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二方面,班级文化建设可以采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将班风装饰风格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让学生自主完成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在班级墙面展示名言警句以及经典佳作,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天学习和生活在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氛围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传统文化在语文课中的开展,需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本知识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开朗、思维活跃等特点,在语文课堂中插入趣味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传统文化是人们思想、习惯、风俗与观念等的积累与沉淀,传统文化均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被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采用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有趣的民族风俗文化展示给学生,学生面对新奇的风俗文化,会集中个人的注意力,积极加入到课堂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并通过语文课堂分享个人了解的其他民俗文化与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小组的分享,学生之间可以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展示出不同文化境遇下的文化理念,在日积月累中,可一步一步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的来说,语文教师应该了解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深植于内心。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也可以亦师亦友,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