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打造生态课堂
——从教师的教学理念谈起

2020-01-10 08:32
课外语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植树造林敬畏信任

王 立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344)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李老师,“三不多”教师:上课不多、作业不多、检测不多。每次学校领导检查,他讲课少,大多是学生自己忙活,其他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他的作业也不多,领导担心他出“洋相”。谁知第一次检测成绩比其他班级还略高一点,第二次却高出一截,以后皆如此,这让领导和同事很诧异与不解。

笔者跟踪听课后发现,李老师的课堂生态好,“风调雨顺”“绿树成荫”,他遵从教学规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老师则不然,无效的教学太多,学生有效的学习太少,教学效果肯定不好。笔者认为:生态课堂应该多“植树造林”。

一、概念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个体需求、个性发展、个人成长,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综合发展的课堂。

植树造林是种植树木,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课堂“植树造林”是一个形象的概念,喻指课堂遵从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变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问题

以教师为主体,“自说自话”,不考虑学生所需; 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游离于课堂。 整个课堂教学成效不高。课堂教学生态受到破坏。

三、课堂“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教师应该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精点拨,善启发,植利于学生之树,造利于学生之林。教师在学生需要教时教,不需要教时不教,不断修炼自己,多“植树造林”,让课堂“绿满枝头子满枝”。

(一)植“信任之树”

植“信任之树”就是教师对学生要信任,教师要学会放手。植“信任之树”,教师要修炼自己的德性。首先学会宽容,要“君子坦荡荡”“宰相肚里能撑船”。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世人皆知,宽容能绽放美丽之花。植“信任之树”, 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专业素养要高。反之,必然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填鸭式,盯盘补也就“理所当然”。李吉林老师信任学生,学生能做的全部放手给学生去做,教学效果特好。

植“信任之树”不是放松,更不是放任,相反是对学生更加关注,因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了,教师面对的问题千变万化,教师要更加投入,更细心地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教师“卡壳”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因此越是信任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高。《射雕英雄传》上的《九阴真经》是武学的百科全书,书中所记载的武学博大精深,威力无穷,学会无人能敌。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修炼教学的《九阴真经》,植好“信任之树”。

(二)植“适合之树”

植“适合之树”要研究“环境气候”和“土壤”。研究学生是教师最大的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打造适合学生的课堂。选好能在学生心灵上生根发芽的智慧之树,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植“适合之树”,不能以教师“个人之树”取代“学生之树”,让学生人人有自己的“树”,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笔者一次听课,一位语文老师讲主谓搭配不当的病句时,该老师加以引申大讲主谓宾定状补,大多数学生一脸迷惑。超出学生能力的,讲了不懂,空花时间,吃力不讨好。这不是适合学生之“树”,香樟再好,也不能种植在广寒地带,何况栽植的还可能是荆棘。

(三)植“敬畏之树”

植“敬畏之树”即教师从思想感情深处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个性的人。植“敬畏之树”,要求教师敬畏教育,对教育虔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行学生之所行,赋学生之所需。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快乐地学,既要重视教的效果,更要重视学的效果。植“敬畏之树”,“敬”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尊重,“敬”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敬”的课堂不会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有“敬”的课堂不会出现教育教学中的“冷暴力”。有“敬”的课堂是教学相长的课堂,是师生融洽的课堂。

“畏”,因为学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然人,其人格尊严、生命安全和受教育权受到法律保障,任何人无权冒犯、擅自侵害和随意剥夺,敬畏学生根本在于对生命的珍重。“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思想家史怀哲如是说。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说:“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 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植“敬畏之树”,当是育人之本。

(四)植“精讲之树”

植“精讲之树”,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管好自己的嘴,合理控制讲解的时间,树立科学的时间观念,把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洋思的教师最多讲15分钟,其他时间以学生练习为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是“10+35”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山西的新绛中学半天自习(自主),半天上课(展示),他们植好了“精讲之树”,课堂当然绿意葱茏,教学质量全国闻名。

(五)造“思考之林”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可见思考的重要性。造“思考之林”,课堂教学必须把思考还给学生,没有思考的课堂绝不是优秀的课堂。造“思考之林”,是为了让学生“根深叶茂”,思考使人深邃,思考让人强大。有的教师虽然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了,但是学生在课堂没有了思考,或者思考缺乏价值,“林木”没有肥料,当然长不好。“我思故我在”,如果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思考了,形成一片“思考之林”,教学的价值肯定得以充分显现。学习本身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很有道理。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课堂要植“思考之林”,而不能让学生的大脑成为教师思考、思想的跑马场。

造“思考之林”,学生才能“枝叶舒展”。课堂学生思考量不足,往往折射出教师自己缺乏思考,这是教师教学层次低下的表现。造“思考之林”,教师在课堂上要精于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善于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果学生学习缺乏参与和思考,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后进生就是这样“炼”出来的。造“思考之林”,势在必行!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六)造“规律之林”

造“规律之林”,是让课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教学更加科学,更加贴近每一位学生实际,让课堂“绿树阴浓”“郁郁葱葱”。 苏霍姆林斯基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帕夫雷什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居全苏联之首。造“规律之林”,课堂去虚存实,针对学生实际,实实在在教学。东庐中学的“讲学稿”,遵循教学规律,学生会的老师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正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整个课堂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教学效率特高。潍坊的昌乐二中也是如此,它们方成为名校。

四、结语

教育是生命的对话,课堂是心灵的共鸣。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应多“植树造林”,打造清新自然的绿色的有氧的课堂。课堂“植树造林”,是课堂和谐高效,师生心灵共鸣,师生共同成长的必然要求。绿色生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猜你喜欢
植树造林敬畏信任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一些敬畏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敬畏先烈
从生到死有多远
植树造林共参与
信任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