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调带脉以疗妇疾的诊治思路分析

2020-01-11 03:36谢宝珍刘雁峰刘柳青梁嘉玲徐秀丽宫玮珩史亚婷王悦竹
环球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任督带脉傅山

谢宝珍 刘雁峰 刘柳青 梁嘉玲 徐秀丽 宫玮珩 史亚婷 王悦竹

傅山,字青主,系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兼医家。傅山先生论疾不落前人窠臼,发前人所未发,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辨证详明,理法严谨,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为唯一的横行经脉,约束诸经,并与脏腑相通,经络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损及带脉。历代医家鲜有对“带脉致病”进行讨论,调治带脉的思路及方药的相关论述较少。尤其在妇科方面,医家往往更强调冲、任二脉,关于带脉与妇科疾病的理论阐述亦不足[1]。而傅山认为带脉病为经络脏腑病导致妇科疾病的关键病机所在,并基于带脉与脏腑经络的联络关系,提出以“调脏腑、益任督以治带脉”为核心的新思路,本文就此思路及其方法特点进行分析。

1 傅山对带脉的认识——为脏腑经络之枢

傅山尤重带脉,认为其具有维系胞胎、升举脏器以及调节脏腑经络之功,与妇女经、带、胎、产密切相关[2]。带脉横行,约束诸经,为经络脏腑之枢,经络脏腑之气皆络于带脉。

1.1 “带脉通于任督”

《傅青主女科·带下·白带下》论道“带脉通于任、督”,《傅青主女科·种子·腰腹酸胀不孕》亦论及:“任脉行于前,督脉行于后,然皆从带脉之上下而行也。”强调带脉与任、督二脉经络循行相通。《傅青主女科·产后·产后肉线出》指出:“带脉束于任督之间……二脉有力,则带脉坚牢”,带脉约束任、督二脉,并受任、督之经气的荣养而维持功能。《儒门事亲·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云:“十二经与八道经脉,通身往来……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端,乃章门穴是也。环身一周,无上下之源,络脬而过,如束带之于身。冲任者,是经脉之海。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以带脉束之。”带脉犹如腰间束带,约束纵行诸经,奠定了其为经络之枢的重要地位。而冲、任、督三脉皆络属带脉,其经络之气亦通于带脉。“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冲、任与妇女月事及怀妊密切相关,而带脉在其中起到调节经气的重要作用。

1.2 带脉与肝、脾、肾相关

《傅青主女科·妊娠·妊娠少腹疼》指出:“带脉实关于脾肾。”《奇经八脉考·带脉》云:“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带脉起于季胁,季胁为少阳所主之处。章门穴为足厥阴与足少阳交会之处,因此,带脉得肝胆之气升发。另外,章门穴为脾之募穴,为脾气汇聚之处,且带脉环腰一周,为中焦脾土所主之处,带脉又得脾胃生化之气血所养。《灵枢·经别》记载:“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十四椎为肾之背俞穴——肾俞穴,为肾之精气输注之处,而足少阴肾经于此与带脉相通,沟通了肾与带脉的联系,则肾气亦由此注之于带。因此,带脉与脾、肝、肾三脏关系密切。

带脉居于腰脐,为联系诸经络脏腑之枢,《杂病源流犀烛·带脉病源流》亦云:“是知一身上下,机关全在于带,带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而带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任、督二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协调[3],经络脏腑病可影响带脉功能,继而产生诸多病证。

2 傅山“带脉致病”的理论特色

历代医家根据带脉循行特点,认为带脉病多表现为腰腹部不适,如《难经·二十九难》云:“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关于“带脉致病”在妇科疾病方面的理论阐述较少,至晋代王叔和《脉经·卷十》提及带脉病可致妇人月水不利:“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若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止,阴辟寒,令人无子。”但关于带脉病所致月水不利及不孕的病机尚未深入论述。

《傅青主女科》一书则基于带脉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带脉致病”的理论。傅山提出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妇科疾病的关键病机为带脉失司,并在多个疾病的病机分析中论及“带脉致病”作为重要的中间环节:即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损及带脉,带脉失司,继而导致妇科诸疾。其理论独到之处将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

2.1 带下病的关键病机为“带脉失约”

《素问·骨空论篇》提出带下病由“任脉病”所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后世医家多遵此,认为带下病的病位在冲、任二脉,如《诸病源候论·带五色俱下候》论道:“带下病者,由劳伤气血,损动冲、任之脉,致令其血与秽液兼带而下也。”立“劳伤冲任,风冷客于胞宫”致令带下之论。而《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云:“所谓带下者,任脉之病也……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溢而为带下也。”立“任脉湿热”致令带下之论。医家关于带下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虽不尽相同,但对带下病的病位分析则往往不离冲、任。

而《傅青主女科·带下·白带下》则开宗明义阐述带下病的关键病机为“带脉失约”,认为带下病的病位在带脉。傅山进一步阐明“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说明任、督有病,损及带脉,带脉失约,进而产生带下病。《傅青主女科·带下·黄带下》中亦论道“任脉湿热”为“黄带下”的病机,然详而论之,带脉与任脉相通,热邪居于下焦带脉,湿热内侵,绕于任脉,故致“黄带下”。傅山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深入探讨带下病的病机,并提出带脉失约为任督病所致带下病的关键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第二十九·带下附》论述带下病的病机:“缘五经脉虚,结热屈滞于带……湿热冤结不散,故为病也。”强调经络病而累及带脉,带脉病而致带下病,说明带脉病为经络病所致带下病的重要中间环节。《儒门事亲·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亦指出:“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说明经络之邪客于带脉,带脉受邪,遂致带下。

2.2 不孕、小产的关键病机为“带脉不利”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强调肾与冲、任二脉对女性生殖的重要意义:“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后世如《圣济总录》云:“妇人所以无子,由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又《校注妇人良方·求嗣门》云:“妇人不孕,亦有因六淫七情之邪,有伤冲任……又有脾胃虚损,不能营养冲任。”林林总总,不离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或外感六淫,扰动冲任;或劳伤冲任经脉虚损;或饮食不节,脾胃内伤,气血乏源,痰湿内阻;或七情内伤,肝郁气滞等病因病机。现代医家亦多围绕脾、肝、肾三脏及冲、任二脉辨治不孕[4]。

《傅青主女科·种子·少腹急迫不孕》提出:“凡种子治法,不出带脉、胞胎二经。”一语道破带脉对怀妊的重要意义,有别于历代医家“任主胞胎”“肾主生殖”等理论。傅山认为脏腑经络病变所致妇人不孕的关键病位在带脉,并在该篇指出:“脾胃气虚,则腰脐之气闭,腰脐之气闭,则带脉拘急”,而“带脉之急,所以不能生子也”,说明脾胃虚损,造成带脉失养而拘急不利,继而导致不孕;纵使受孕,带脉无力维系胞胎,亦多致小产。《傅青主女科·种子·腰酸腹胀不孕》论及任、督二脉虚损,带脉之气不利,不能维系胞胎,遂致不孕、小产。《傅青主女科·种子·嫉妒不孕》中则论述肝气郁结致令带脉气塞,而胞胎之门亦随之闭,故不孕。由此,傅山强调带脉不利应为肝、脾、肾三脏及任、督二脉功能失调导致不孕的关键病机。

2.3 妊娠腹痛的关键病机为“带脉无力提系胞胎”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论妊娠腹痛的病机为“子脏虚寒”。《女科撮要·保胎》论道:“或胎作胀,或腹作痛,此是脾胃气虚,不能承载。”《中医妇科学》[5]认为本病病机为“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失畅”,病位在胞脉、胞络。而《素问·评热病论篇》论及“胞脉者,属心络于胞中”。《素问·奇病论篇》云:“胞络者系于肾”。因此,本病与脾、胃、心、肾、胞宫及胞脉、胞络关系密切。

傅山强调胞胎的维系在于带脉,《傅青主女科·带下·白带下》提出:“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堕,带伤则胎不牢。”《傅青主女科·妊娠·妊娠少腹疼》云:“带脉无力,则胞胎无以胜任。”傅山在该篇中同时提及“胞胎之系,通于心、肾”,《傅青主女科·妊娠·妊娠吐泻腹疼》详细论道:“胞胎系于肾而连于心,肾气固则交于心,其气通于胞胎。”心、肾二脏上下相交,其经络气血相通于胞胎。而带脉约束胞胎之系,沟通心、肾与胞胎之气,具有“提系胞胎”之功。因此,妊娠腹痛与心、肾及带脉相关,肾气不固,心肾失交,遂致带脉失养,无力维系胞胎而致妊娠腹痛。

2.4 提出“益任督,调脏腑以治带脉”新思路

傅山强调带脉为经络脏腑之枢,突出了带脉约束诸经及沟通联络脏腑经络之功,系统阐述了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带下病的关键病机为“带脉失约”;所致妇人不孕的关键病机为“带脉不利”;所致妊娠腹痛的关键病机为“带脉无力提系胞胎”。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损及带脉,带脉失司,遂致妇科诸疾生。因此,根据带脉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基于“带脉致病”作为关键病机的理论认识,傅山提出了以“调脏腑、益任督以治带脉”为特点的诊疗思路,开启了妇科诊治的新篇章,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填补了奇经八脉中带脉病的治法空缺,兹总结其治法如下。

3 傅山调治带脉的方法特点

3.1 利腰脐之气以宽舒带脉

《傅青主女科·种子·少腹急迫不孕》中阐述了“带脉系于腰脐之间”,“腰脐之间”为人上下之枢纽,腰脐之气亦为中焦脾土所主之处,带脉环行于腰脐,通于腰脐之气,受脾胃气血所养。《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冲任督带》云:“人身惟脾主中州,交合水火。带脉适当腰腹之中,应归为脾之脉也。”而脾胃气虚则腰脐之气不利,遂致带脉失养而拘急。治疗方面,傅山提出利腰脐而宽带脉的独到治法,并强调利腰脐之气须健脾:“带脉之急,不能遽宽也,宜利腰脐之气。而腰脐之气不可遽利也,必须大补其脾胃之气与血,而腰脐可利,带脉可宽”。通过益气健脾以助腰脐之气,方用“宽带汤”,方中重用白术补益脾胃而“利腰脐气”。

傅山多次强调“腰脐利而任带通达”,注重补益脾胃以利腰脐之气,并多用且重用白术“利腰脐”[6-7]。如治疗“白带下”的“完带汤”“腰酸腹胀不孕”的“升带汤”及“少腹急迫不孕”的“宽带汤”等方中均重用白术,强调益气健脾,利腰脐之气以宽舒带脉。关于白术“利腰脐”的作用,《名医别录》有“白术利腰脐间血”之论,《傅青主女科·血崩·郁结血崩》中亦提到:“白术利腰脐,则血无积住之虞。”《本草秘录》中将白术的功效释为:“去湿消食,益气强阴,尤利腰脐之气。”

3.2 益肾健脾以充养带脉

《傅青主女科·妊娠·妊娠少腹疼》中指出:“夫胞胎虽系于带脉,而带脉实关于脾肾。脾肾亏损,则带脉无力,胞胎即无以胜任矣。”傅山认为带脉与脾肾相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冲任督带》亦论道:“带脉出于肾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交于后天脾者也。”强调了带脉根于先天命门而得后天脾胃之养。《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提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傅青主女科·妊娠·妊娠少腹疼》中论道“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肾为五脏六腑之本,脾为生化气血之源,先后二天相互资养。因脾肾亏虚而带脉无力所致胎动不安,应治以脾肾双补,方用“安奠二天汤”。方中重用人参、白术、熟地,佐以山药、山萸肉、杜仲、枸杞子,“补先后二天之脾与肾,正所以固胞胎之气与血”,脾肾健固,则能充养带脉,带脉有力,则能维系胞胎。

《傅青主女科·种子·胸满少食不孕》则强调:“脾土非肾火不能化……脾之母原在肾之命门……盖母旺子必不弱,母热子必不寒”。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论道:“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傅山提出“子病治母”的治疗原则,治以温肾为主,兼以补脾,方用“温土毓麟汤”。方中重用巴戟天、覆盆子以温肾助阳,佐以白术、人参、山药、神曲以健脾助运,“子母相顾”,气血生化有源,带脉得养则胞胎可固。又如《傅青主女科·种子·胸满不思食不孕》论道:“脾胃之气虽充于脾胃之中,实生于两肾之内。”治以补肾气为主,兼顾补脾,方用“并提汤”。方中重用熟地、巴戟天补肾益气,另重用白术健脾,并佐以人参、黄芪加强补气之功。温养肾气同时,兼用补益脾气之品,是以脾气健运,则可运化水谷而生气血,气血精微充盛,又可补肾之精与水,再次突出了脾肾相互资养的关系。傅山进一步强调,补益肾气,能使脾胃之气升腾而不致下陷,且“肾能益带”,令“带脉气充,胞胎气暖”,利于受孕。

3.3 舒肝健脾以通达带脉

傅山认为带下病的关键病机为“带脉失约”,并指出脾失健运,内生湿邪,湿气下注,侵及带脉,则令带脉失其约束。而脾失健运又多由肝气郁结,肝木克伐脾土所致。其中,“白带下”由肝郁脾虚,湿气下注,带脉失约所致,以脾虚湿盛为主,治以“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方用“完带汤”,补益脾气,则湿气不生,带脉自固。“赤带下”则因肝郁化火,脾失健运,湿热留滞于带脉所致,为“火重而湿轻”,治以滋水清肝,方用“清肝止淋汤”,专于抑木。

另外,《傅青主女科·不孕·嫉妒不孕》提及因肝气郁结,克伐脾土,所致腰脐之气不利,带脉闭塞而致不孕,治以“解肝气之郁,宣脾气之困”,使“腰脐利而任带通达”,方用“开郁种玉汤”。

傅山强调肝脾之间的制约关系,注重肝血与肝气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于因肝郁脾虚而带脉失约所产生的病证,傅山治以舒肝解郁,健脾益气。其中,根据脾虚、痰湿、肝郁、肝火的轻重,用药各有偏重。“完带汤”以健脾为主,方中以白术、山药、人参大补脾胃之气,佐以车前子、苍术、陈皮祛湿之品,而稍加柴胡、黑芥穗以舒肝,使脾气自健,湿气自消,而肝木不能克伐脾土。“清肝止淋汤”则用重剂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稍佐黄柏、丹皮清热之品,专于平肝,肝血充足则肝气自舒,“肝气舒自不克土,脾不受克则脾土自旺”。傅山强调治肝不能一味舒肝、清肝。正如《傅青主女科·血崩·郁结血崩》中论道:“若徒开肝郁,而不知平肝,则肝气大开,肝火更炽”,治宜养肝血以顺肝气,不可过用辛香行散之品。“开郁种玉汤”方中亦重用白芍以平肝,稍加香附以舒肝解郁,辅以白术、茯苓健脾,通过滋养肝血而舒达肝气,肝气舒则脾气不困,进而使带脉气通。

3.4 补益任督以升举带脉

《傅青主女科·产后·产后肉线出》中提出产后失血过多,任督失养,带脉亦随之崩坠,不能升举脏器,导致产后脏器脱垂。因此,傅山提出通过补益任督而升举带脉,同时提倡兼补腰脐之气。傅山进一步阐明:“任督连于腰脐也。补任、督而不补腰脐,则任督无助,而带脉何以升举”,故方用“两收汤”。方中重用熟地、山药补益肾气,佐以巴戟天、山萸肉、杜仲温肾以助督脉之阳气,另山药、芡实、巴戟天及白果又补任脉之虚。此外,方中还重用白术、人参补益脾胃,化气生血,以补腰脐而助任、督。傅山在篇末总结:“任督得腰脐之助,带脉亦得任、督之力而收矣。”又如《傅青主女科·种子·腰酸腹胀不孕》中指出任督二脉虚损,带脉失养而崩坠于前后,治以升补任督之气,方用“升带汤”,方中亦重用白术以利腰脐之气。傅山指出“利腰脐之气,正升补任督之气也”。因此,通过益腰脐之气以补任督二脉,进而能达到升举带脉之功。

总之,傅山治疗带脉之疾,以调理与带脉密切相关的经络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则,以“调脏腑、益任督以治带脉”为核心治法。“带脉系于腰脐之间”,故强调补益脾胃,利腰脐之气而通达带脉;“带脉实关于脾肾”,故强调脾肾先后二天双补以益带;又肝脾存在制约关系,为使肝木不过分克伐脾土,故治宜舒肝健脾,脾气健,腰脐利,则带脉自通;“带脉束于任督之间”,任督二脉有力则带脉坚牢,故补益任督则使带脉得固。

4 小结

《傅青主女科》体现了傅山重视带脉的临证思想。带脉通于任、督二脉,系于腰脐之间,受脾肾先后二天所养,并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带脉为联络诸经络脏腑之枢,经络脏腑有病,继而影响带脉,带脉病则妇科疾患丛生。傅山将“带脉致病”作为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并由此提出“调脏腑、益任督以治带脉”为特点的治疗思路。而在调整脏腑关系方面,傅山强调脾肾的“母子”关系,注重肝脾之间的制约关系,突出健脾益气以利腰脐在治疗带脉病中的重要意义,并以白术作为“利腰脐气”的主药,为妇科病证提供了“从带脉论治”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任督带脉傅山
解题训练:打开数学学习的“任督”脉象
傅山的“四宁四毋”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如何打通传说中的任督二脉
汽车共享,打通云南旅游“任督二脉”
打通高校与中小学体育的“任督”二脉
清·傅山论书句
6字诀养好带脉
清·傅山论书句
八字诀养好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