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与商洛特色饮食翻译

2020-01-11 01:10段文婷孙雪娥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

段文婷 孙雪娥

摘   要: 商洛特色饮食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不仅反映当地人的生活面貌,而且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无法用传统语言对等的方法译出原文蕴含的文化信息,因而不能有效传递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框架语义学把原语的语义框架和目的语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基于此,本文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方法,对商洛特色饮食文化翻译进行研究,通过框架对等、框架转换、框架调整的方式在目的语中构建原语框架,促进商洛饮食文化对外的传播。

关键词: 框架语义学   商洛特色饮食文化   翻译研究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口头语流行于民间,说明饮食无疑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饮食是一种文化,中华美食誉满天下,不同地域蕴含着特有的民族色彩。商洛特色饮食文化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适宜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传承至今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商洛独特的饮食文化,比如,柞水县的“三滴水”“八大碗”,洛南县的“四到底”“重八桌”“十全席”“八碗一海子”“四角撑”,丹凤县的“十二道小吃子”,镇安县的“八大件”,山阳县的“四盘四碗”,商州的“老九道”,商南县的“十三花”,等等[1](20-23)。我国学者黄元英、李继高对商洛饮食文化做了一定的研究,主要从商洛饮食习俗视角出发,以民间饮食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商洛的饮食历史、饮食结构、日常的饮食习俗、食物烹饪方法等方面对商洛饮食进行了详细研究,为饮食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2](1-4+10)。金晓红、孙雪娥学者从翻译的角度探索商洛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从直译法、意译法、音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对不同食品中式菜名进行翻译,彰显了商洛地方特色饮食的独特性,传达了商洛特有的文化信息[3](35-38)。中式菜名的翻译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学者段文婷、孙雪娥以模因论为理论指导,研究了模因在商洛特色饮食文化翻译的运用[4](37-39),以创新的翻译方法,脱离传统的两种语言转换,通过模因论将语言进行编码传播给读者,更好地剖析商洛特色饮食蕴含的文化信息。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商洛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甚少,对于它的传播和发展是一个仍在不断实践的过程。商洛本地的文化复杂且多样,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商洛特色饮食文化时未能尽彰其特色,并且翻译研究的准确性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借鉴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方法,把原语语义框架和目的语对等,着重探讨商洛特色饮食文化翻译的翻译方法。

1.框架语义学与翻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Fillmore首次提出框架语义学的概念,它是认知语言学中主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在格语法(Case Grammar)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框架语义学,这一理论为理解和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要理解句子中词语蕴含的意义,必须先构建具备概念的框架,原则上的语义框架知识为我们解释了词语的内涵信息,在话语中提供背景知识[5](8-11)。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分支,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看,语言能力与个人构建的认知框架是紧密联系的。作为格语法理论系统化的发展,格语法的哲学基础与格语法一样,都依托于经驗主义哲学理论。自认知语言学问世以来,人们便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关注翻译的研究。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分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将框架语义学引入翻译研究,并且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在国外,斯奈尔弘比和勒菲弗尔较早从事此项研究。他将费尔默场景框架理论用于翻译过程的研究。此外,国外还有一些学者将框架理论用于解决具体的翻译实践问题,如Kussmaul和Rojo。在国内,研究者如徐丽娜和汪立荣,多运用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翻译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框架语义学将翻译过程描述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接触到原文作者所呈现的框架A(即原文),这个原文所呈现的框架是作者根据储备的某个典型化的场景构建的,是在与原文相一致的作者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的。作为读者的译者在读完原文后,在自己的经验水平和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场景,再在这个场景的基础上,在译入语中找出与框架A相一致的框架B[6]。在中西文化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译者在翻译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无法用传统语言对等的方法译出原文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而传递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框架语义学把原语的语义框架和目的语对等起来,在一定程度下弥补了这一不足。

2.框架语义学在商洛特色饮食翻译中的应用

依据框架语义学,译者在进行商洛饮食文化翻译时,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寻对应框架。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性,存在无法找到对应框架的情况,那么译者可以采取框架转换与调整的方法。

2.1框架对应

框架对应不单指框架对等,而是在目标语中找到与之相近或是相同的译文框架,这种理论技巧其实是翻译方法中的直译。根据商洛特色饮食文化的特殊性,这种翻译策略是最理想的,能让读者在不涉及文化的条件下,不用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更直观地看出原文意思。从框架语义学角度出发探析词语的对应关系,让读者的认知语言观念找到相对应的语言,从而构建自己的语言框架。

2.1.1名词+名词

中式菜名都是由词语与词语构成的,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译语框架就能剖析原文框架。大多数菜名是名词与名词的叠加模式,如“金银花茶”在语法结构上是“金银花”和“茶”两个名词。汉语中的“金银花”与英文“honeysuckle”对应,“茶”和英文“tea”对应,因此,“金银花茶”可以翻译为“honeysuckle tea”这种两个名词相对应的结构。这种翻译既展现了茶的特色,又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同理,“柞水腊肉”可翻译为“Zhashui bacon”,“洛南豆腐”可翻译为“Luonan beancurd”。

同样地,“西红柿鸡蛋汤”可翻译为“tomato and egg soup”,“青菜豆腐汤”可翻译为“tofu and vegetable soup”。

2.1.2形容词+名词

“酸辣土豆”在语法结构上是“酸辣”和“土豆”的形容词和名词叠加。“酸辣”与英文“sour and hot”相对应, “土豆”与英文“potato”对应, 所以, “酸辣土豆”可翻译为“sour and hot potato”。这种翻译既展现了这道菜的口感特色,又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同理,“糖酥饼”可翻译为“sweet flaky pastry”, “辣汁豆腐”可翻译为“hot spicy tofu”, “酸辣肚丝汤”可翻译为“sour and hot pork tripe soup”, “酸辣白菜”可翻译为“sour and hot cabbage”。

2.2框架转换

在文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翻译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文化、语言、思维等,语言会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下,没有相似或是相同的框架与之对应。因此,在翻译商洛特色饮食文化时,我们需要把目标语文化作为出发点,将原文转换成一种读者能接受的源语框架。

例如“柞水糍粑”,作为商洛市柞水县的一种特色美食,实质是土豆蒸熟后放在石槽上用木槌成泥状物,味道清香,甜润可口。但是人们口中所说的“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而非土豆。因此,在翻译“柞水糍粑”时应对原语框架进行转换。这里“柞水糍粑”框架中却没有糍粑这个原料元素,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商洛当地的饮食文化习俗进行框架转换,把原文转换为与之相符合又可理解的译文,才能把其中蕴含商洛文化的语言信息转换为读者的语言思维。因此,“柞水糍粑”可以翻译成“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

2.3框架调整

由于原语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要使饮食翻译的框架更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需要对饮食框架中的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原语文化框架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在国外宣传商洛饮食文化。

例如:“神仙凉粉”中原文和译文引导的都是“凉粉”框架,但“神仙”这个元素框架过于抽象,在原语中是指一种野生的树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汉语中“神仙”指的是“非凡”“超凡”的存在,是人类中拥有“超自然力量”生命体,可以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从饮食的视角出发,以“神仙”形容事物的美味可口,在一定程度下满足人们的味觉和精神体验。在西方人的思维中,“god”是崇敬和信奉的神,如果这里的“神仙”翻译为“god”,那么不仅没有达到翻译的目的和效果,而且会误导人们的认知,因此,把“god”调整为“wild leaves”更符合“凉粉”这种食物的意境。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这个译文更直观明了,不仅反映了人的情感体验,认为“神仙凉粉”犹如仙境般美好,而且包括人的认知改变和文化信息的搜索。

“浆水鱼鱼”翻译为“a kind of snack made by maize flour in pickled vegetable soup”。表面听起来是一种鱼,其实只是酷似蝌蚪,原材料为玉米面和淀粉,人工捏制和漏勺塑形做成鱼的形状,由此称为浆水鱼鱼。因此,这里“鱼”不能翻译成“fish”。如果直接翻译为“fish”,就会让读者产生思维错乱,虽然原文里有“鱼”这个元素框架。因此,译者通过调整框架将“鱼”翻译为“maize”,表达原文的信息。

3.结语

中西文化差异是翻译领域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以传统的翻译方法很难找到原语的目的语,框架语义学能将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饮食文化与认知框架相对应。商洛饮食文化受地域的影响产生区别,翻译不仅涉及不同的语言,而且存在不同文化。本文将框架语义学用于商洛饮食的翻译研究,以框架对应、框架转换、框架调整三种翻译技巧在目的语中构建原语框架,为商洛饮食的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对商洛饮食文化翻译对外传译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倩,黄元英.商洛特色饮食开发的几点思考[J].商洛学院学报,2009,23(05).

[2]黄元英,李继高,邰科祥.商洛饮食文化刍论[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3]金晓红,孙雪娥.商洛地方特色饮食及其翻译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1,25(05).

[4]段文婷,孫雪娥.商洛特色饮食文化的模因复制[J].新乡学院学报,2016,33(10).

[5]孙启耀,刘阳.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J].英语研究,2010,8(03).

[6]徐莉娜.翻译中的内容及其载体的选择[J].上海科技翻译,2004(4).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计划项目(18JZ021);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0 Z116)。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
基于《苏格兰商务与交流孔子学院2015年度报告》翻译的几点思考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