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三重逻辑

2020-01-11 08:43周祉含
中州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爱国主义

周祉含

摘 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偏离爱国主义本质的观点,对人们认识和践行爱国主义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逻辑上厘清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内在关系。基于“一定社会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构成了三者高度统一的利益逻辑,基于中国特色的“政党—国家—社会制度”演进关系构成了三者高度统一的历史逻辑,基于主体价值选择和人的解放的诉求构成了三者高度统一的价值逻辑。

关键词:爱国主义;利益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12-0021-04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本质的论断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征和实践指向,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爱国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新境界,必将对新时代凝聚起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深刻影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区域动荡持续加剧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加之国内一些复杂的因素,在关于爱国主义的问题上,一些人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地理解爱国主义。有些人不能从政治原则的高度审视问题,割裂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的内在联系来谈爱国主义,片面强调爱国、爱政党和爱社会制度的相互独立性。如有的认为执政党只是代为行使国家权力,党不等于国家,爱国不等于爱党;有的认为社会制度和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作为国家公民,爱国不等于要爱国家现行的制度和法律。二是抽象地理解爱国主义。有些人缺乏历史眼光和现实向度,只是“依据未加批判和反复思考的毫无根据的前提”②来谈爱国主义,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如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只是在19世纪中国遭受外敌入侵后才产生的,否认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历史持存。还有的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并非真正的爱国主义,只是封建王朝体系下对王权的忠诚。这些爱国主义的观点常常以整套逻辑论述的面貌出现,其背后的实质往往是通过背离前提、割裂联系、偷换概念等方式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分离,从而制造出爱国不一定要爱党、爱社会主义等别有用心的引申。因此,有必要从内在关系层面厘清当代中国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统一的内在逻辑,从而防范和克服抽象化、片面化理解的错误倾向。

一、利益逻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爱国主义作为人们用于认识、处理个体、群体与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范畴,不是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关系存在。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这一关系存在中,指涉个人、国家、政党和社会制度的这些子范畴都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④的存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对现实的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了解出发,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观点,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观:实践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性的实践,观念也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现实生活的历史性的社会观念。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观念,植根于“一定社会形式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道:“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⑤由此可见,人们考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的本质,必须从当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出发。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关于生产方式的论述是贯穿始终的,其核心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发展趋势包含着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不可分的利益邏辑。首先,从生产力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满足人民利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这一实践逻辑的根本指向就是瞄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党确立了将“生产建设”作为工作中心的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全世界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始终围绕满足人民利益这一核心目标并设定了符合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标准,如“翻身做主人”“解决温饱”“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其次,从生产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公有制主导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进人民利益。马克思对“一定社会形式”的阐述直接指向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下的“一定社会形式”,这种相互适应是历史的、具体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行三大改造,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历史成就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正在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使命正在实现,国家持续繁荣富强的愿景正在实现。这三个“正在实现”体现了国家、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在人民利益上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从利益角度考察,我们可以找到构成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内在必然性的现实根据所在。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三者是高度统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⑥

二、历史逻辑:基于“政党—国家—社会制度”演进关系的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具体含义。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⑦从当代中国具体的社会形式出发,我们找到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利益逻辑。而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概念是处于不断运动的逻辑进展中的,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能仅从直接性来判断,而要深入事物内部的联系。因此,把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还需要从直接性的三者统一深入到内部规定性中去把握三者之间联系、演进的环节。而“政党—国家—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本质的历史逻辑。

现代民族国家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表现为一整套的制度设计。从单纯的概念来看,政党、国家和社会制度是具有各自规定性的。但是,它们始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语境中存在的,不可能抽象地存在。从世界历史的维度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世界还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党、国家和社会制度都具有各自的生成和运行模式。政党、国家和社会制度都是历史现象,只是由于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不同国家的政党的性质、任务、战略等也都不一样。⑧这种模式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是国家内生政党。在这种体系下,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它的政党性质、发展任务和战略都具有资产阶级的属性,是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核心的。在这种模式下,爱党不一定是爱国、爱社会制度;爱国也不一定要爱党,爱国和爱党、爱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统一。

就中国而言,政党、国家和社会制度的生成模式与资本主义世界不同,中国是先有政党,然后才有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从国家的生成来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出场的,在历史任务的实现方式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大民众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人民团体,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主导设计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现代国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设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在主权国家的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事实上扮演了人民和国家中介的角色。从20世纪初以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社会主义在历史时空中的相遇和交汇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力,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建构的过程中通过党的领导这个中介有机融合。因而,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

从政党、社会制度和国家的互动关系来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写照。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在近代中國,爱国主义以民族独立为使命。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担当。⑨历史证明,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建构者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开创者的历史地位,而且始终表现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方式,在总结经验和自我创造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⑩,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正如亨廷顿所言:“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B11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关键在于形成、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凸显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性地位和权威,又兼顾和整合了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社会阶层以及群体的重要力量,从而全面实现了执政党的轴心引领与参政党的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国家治理所需要的稳定性与创造性。B12

三、价值逻辑:基于主体价值选择和人的解放下的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爱国主义在存在形式上首先表现为爱国这一精神现象。关于这一精神现象,人们有不同的表述。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认为,真正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基于个人与政治国家间的利益统一的共享意识的政治情感。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B13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B14无论是黑格尔笔下的“政治情感”、列宁所言的“深厚感情”,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民族精神的核心”,都强调了爱国主义作为历史主体基本构成要素的情感属性。从爱国作为一种情感来看,这种情感的最朴素的价值追求就是希望国家越来越好,而希望国家越来越好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作为国家之一员的人的自身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即追求人的解放,这种朴素的诉求,体现的正是人民主体的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通过人的活动探索出隐藏在人的目的背后的“物质动因”,并以此为基础来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其作用方式。其背后的意义,实质是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评价者。历史的方向与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谁代表了人民,谁就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恰恰是代表人民和历史前进方向的政党。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林立,但能够真正把民众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革命力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反抗封建势力,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建造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是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B1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近100年的历史征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原则,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并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特别是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的解放”的奋斗史。这种更高层次的解放,邓小平理论将其表述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述为共享发展,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实践之路,人的更高层次的解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实现并终将在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主体价值实现和人的解放的意义上来讲,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符合人民主体的价值选择逻辑。

总之,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情境下,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高度统一具有其特定的利益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从逻辑上把握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内在必然性为坚持和弘扬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明确了理论向度、实践维度。从认识论意义上看,它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的内涵及其内在统一性;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它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爱国主义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从理性上凝聚起全社会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

注释

①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②《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10页。

③刘树宏:《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态度》,《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0页。

⑧B15刘晨光:《人民、国家与政党:中美政治发展道路比较》,《东方学刊》2019年第3期。

⑨马润凡:《全球化与爱国主义认同》,《中州学刊》2019年第8期。

⑩汪仕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历史政治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B1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2020年,第396页。

B12艾明江:《嵌入型逻辑: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国家治理——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经验》《理论与改革》2019年第5期。

B13《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68页。

B1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4日。

责任编辑:文 武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九百多万“五老”托起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片天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