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用GDP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1-11 08:43廖富洲
中州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高质量发展

廖富洲

摘 要: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指标,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可以从整体上描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图景,并能够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GDP的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和忽视”到“运用和强调”再到“重新评价”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科学认识和运用GDP,以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关键词:科学运用;GDP;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12-0031-07

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被部分经济学家称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然而,随着全球贫富分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改变用简单的GDP指标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然带来经济发展模式、衡量指标、动能转换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必然要求淡化速度和GDP情结,不再以GDP论英雄,而要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①在对“十四五”经济发展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描绘中,《建议》都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而没有具体的GDP增长的定量指标,目的就是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因此,科学辩证地认识和运用GDP,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GDP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缺陷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主要指标,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既是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热门词汇,也是被广泛使用的统计指标,然而GDP的提出并被广泛运用的历史并不长。

1.GDP是20世纪的一个伟大发明

GDP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于1926年在经验统计学中提出的一个总量概念。为了应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成为掌握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迫切要求,美国商务部与西蒙·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合作,编制了美国1929—1932年国民收入数据,制定了统一的美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这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使用的不是GDP这个指标,而是NI②。1934年1月4日,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局把GDP作为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标准,编制了《国民收入报告(1929—1932)》,这标志着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正式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编制战时经济规划,美国经济学家在NI统计的基础上,科学估算出了美国GNP③规模。1965年,美国统计部门首次分产业编制了GDP数据;1991年,美国统计部门将GNP正式改为GDP进行宏观经济统计。

GDP是宏观经济统计的核心指标,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的,“虽然GDP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确实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④。

第一,GDP是反映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GDP统计涵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并能把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相对简单地呈现出来,这个优点使其成为反映宏观经济整体状况的重要工具。首先,GDP是描述宏观经济规模最重要的经济指标。GDP不计算中间产品,仅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可以准确反映一国经济规模,体现一国的经济实力。其次,GDP增长率是描述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每个政府都关心宏观经济增长情况,这是因为只有宏观经济不断增长,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都把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评价指标。

第二,GDP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首先,GDP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政府普遍依据GDP统计所反映出来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其次,GDP是微观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会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决策,而GDP可以直接反映宏观经济状况,也是微观经济主体对生产、消费和投资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再次,GDP是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工具。政府要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需要运用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定量分析,GDP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

第三,GDP是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GDP是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由此可以根据汇率比价,对各国GDP进行国际比较。联合国制定了世界通用的GDP统计核算体系,这也使GDP的国际比较具有科学性。可以说,GDP规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一国的国际权利和义务,也会影响一国的国家利益。

2.GDP指标统计中存在的缺陷

虽然GDP在衡量经济总量和规模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指标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如果将追求GDP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将无法解决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GDP指标统计方法存在缺陷。由于GDP是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在市场上出售的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这造成GDP存在统计缺陷,进而不能准确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GDP统计仅计算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但是在现实经济统计中有些产品是否为最终产品很难区分,这就会造成GDP的重复计算。其次,GDP统计仅计算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而自给自足性的产品和劳务由于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也不会计入GDP核算中,这也会造成GDP统计失真。最后,社会上一些非正规交易和志愿服务活动也没有纳入GDP统计中,这也会造成GDP统计失真。

第二,GDP统计指标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财富状况。由于GDP统计的设计缺陷,造成GDP统计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财富状况。比如,一座大桥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每次建的过程和拆的过程都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但都会产生GDP,这就是典型的“无发展的经济增长”。又比如,某些项目建成后不能投产,也无法形成生产能力或者建成投产的效益不高,这也会出现GDP增加而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等。

第三,GDP指标统计不能反映生态资源状况。生态和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现行的GDP统计并没有将其纳入其中。在现行的GDP统计标准下,一方面为了单一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单一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会不顾生态环境代价,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第四,GDP指标统计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GDP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对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反映。而在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把GDP增加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简单画等号,这就会出现“GDP崇拜”现象,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异化”。

二、GDP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GDP的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和忽视”到“运用和强调”,再到“重新评价”的发展阶段,而随着对GDP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也日益成熟。

1.GDP在我国的运用及演变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过程中是否定和忽视GDP的。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借鉴苏联模式,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MPS是苏联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是以国民收入为核心指标,以平衡核算为方法,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主线来核算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并用一系列平衡表来反映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国民经济部门的总体状况。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不同于西方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的应用对新中国建立和发展计划经济,推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这个核算体系在指标运用上排除和否定GDP,在产业统计上将第三产业排除在外,具有很大缺陷。这个缺陷具有深刻的原因:一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这是否定GDP的重要原因;二是我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很难实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接轨;三是GDP核算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GDP进行核算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开始运用和强调GDP。国家统计局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GNP指标,并将研究成果《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正式提交给国务院。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建立GNP的核算体系。根据这一通知精神要求,国家统计局相继出台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征求意见稿)》《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报表制度》等文件,从而开启了以GN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但是,这时的GDP只是作为GNP的构成部分对待,且只有GDP的生产核算,而没有GDP的使用核算。1990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主要指标解释》,这才正式规定了以支出法对GDP进行核算。1985—199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呈现出国民收入和GDP并列的局面,并且GDP仍然只是附属指标,而国民收入是核心指标。到20世纪90年代,GDP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反映宏观经济的核心统计指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独立的、系统的GDP核算体系,而不再根据国民收入推算GDP;二是政府在数据发布时用GDP(GNP)指标,而不用国民收入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抛弃那种“以GDP论英雄”的错误观点,也要反对“GDP无用论”。因此,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新认识、评价和科学运用GDP,实现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⑥,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重视GDP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过去否定和忽视GDP的做法,开始重视和强调GDP,把GDP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主要评价指标,这种对GDP认识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

首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因此,我国开始以GDP为指标来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规划,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推进我国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我国实施对内改革的同时,也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要逐渐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建立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可比较的经济统计体系,这样有利于跟世界各国进行比较和交往。而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都采用的是以GDP为核心统计指标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因此我国开始重视和强调GDP。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原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物質产品平衡表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中国民收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物质产品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活动成果。因此,GDP逐渐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核心统计指标。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GDP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GDP的认识进一步转变和深化,逐渐放弃了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以GDP论英雄”的观点,开始对GDP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我国对GDP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仅仅依靠GDP的增长无法应对新矛盾提出的新挑战,因此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补短板、强弱项,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结构等,重视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等,着重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其次,我国对GDP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2019年我国GDP达到99.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虽然我国GDP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对GDP认识也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一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过度依赖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为以GDP增长为中心,而忽略生态环境、社会福利和收入公平等社会发展。这种盲目和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观,既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巨大障碍,因此,进一步深化对GDP认识,辩证认识和科学应用GDP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最后,我国对GDP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加速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而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难以对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量化,这会造成经济规模、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被系统性低估,进而造成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失真。面对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已经将投入端的研发支出列入GDP统计中,而对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的消费端尚未进行准确量化统计。因此,进一步深化对GDP的认识,重新评价和科学应用GDP是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新评价和科学应用GDP,并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质量和高效益的GDP。其一,GDP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系密切。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水平跟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要完成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GDP,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其二,GDP增长与民生改善关系密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改善民生。而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真正夯实民生改善之基。其三,GDP增长与防范化解风险、保障国家安全关系密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发展安全稳定,就必须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科学运用GDP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科技、改革等效率提升驱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新的目标任务,必须科学认识和运用GDP,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1.科学辩证地认识GDP指标

首先,要客觀辩证地认识GDP指标的重要作用与自身局限。只有客观正确辩证地认识GDP,才能科学地运用GDP,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GDP的重要价值时,要对GDP的局限性进行充分认识;在强调GDP局限性的时候,也不要忽略它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不要苛求经济指标是完美的,因为单个经济指标仅能反映经济的某个侧面,而不可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GDP也不例外。

其次,要科学认识GDP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科学把握GDP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一方面,要防止把经济发展简单等同于GDP增长。经济发展不仅仅追求量和规模的增加,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还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相协调。另一方面,要防止把经济发展与GDP增长完全割裂开来。GDP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人均经济指标仍然比较落后。要实现经济赶超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这个经济增长速度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⑧要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民生、生态、分配等问题,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前提和基础。

2.实现GDP增长和创新驱动相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然而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GDP增长和创新驱动相融合,解决经济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6.改变单一的GDP考核制度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完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⑩,推动地方政府从“高速度”竞争向“高质量”竞争转变。

第一,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要改变单一的GDP考核制度,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一要摒弃过去GDP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改变过去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全面进步的错误观念,树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协调推进的发展理念;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思想困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三要辯证地看待“政绩”,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正确认识发展过程的局部与整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等关系。

第二,改进绩效评价体系。在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容易用GDP来统计和比较,而经济发展的质量难以测度和比较,因此GDP成为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下评价地方政府绩效的核心指标。要树立“重而不唯GDP”理念,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B11,改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降低GDP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建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兼顾经济发展“质”和“量”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完善考核监督体系。要真正发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就要完善考核监督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监督体系。一是加强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真正顺应民心,反映民意,切实使广大群众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完善监督内容,将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情况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监督问责,要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不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9页。

②NI即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

③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GDP加上该国参与国际要素流动而得到的流入净收入。

④[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⑤⑧B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58、59、58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2页。

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1页。

⑩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07年,第73页。

责任编辑:澍 文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高质量发展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