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职工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调查

2020-01-14 12:44王晓娜
中国德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摘要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对128名高中教职工进行调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以一个整合的视角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症状自评量表各维度及总均分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预测生活满意度时,只有恐怖因子进入回归方程,预测消极情绪时,躯体化、焦虑和敌对三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预测积极情绪时,无任何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消极情绪可以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模型解释率为19.8%。

关键词 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高中教职工

作者简介 王晓娜,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探索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含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被定义为个体对不同生活领域(如关系、工作/学业、健康、生活意义和目的)的总体评价,可看作认知维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则是对情绪维度的描述。

依据积极情绪拓展一建构理论,当一个人使用积极情绪所激活的资源面对生活挑战和机遇时,会获得想要的结果,生活满意度会提高。以397名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在乐观主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0,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

研究者克服传统心理健康精神病理学模型过度关注消极心理状态,提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主张将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同时纳入心理健康的评估体系中。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主观幸福感相关量表,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同时探讨高中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假设:高中教职工心理健康各维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高中教职工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了解高中教职工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丰富和深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另一方面对掌握教职工心理动态,消除心理困扰,增强主观幸福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从山东省济南市某高中抽取教职工130名,进行集体线上网络测试,有效答题人数128人。其中男性43人,占33.6%,女性85人,占66.4%;教龄1~5年21人,占16.4%,教龄6~10年15人,占11.7%,教龄11~15年10人,占7.8%,教龄16~20年27人,占21.1%,教龄21~25年16人,占12.5%,教龄26~30年20人,占15.6%,教龄30年以上19人,占14.8%;二级教师26人,占20.3%,一级教师56人,占43.8%,高级教师36人,占28.1%,非专任教师10人,占7.8%。

(二)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共90个项目,涉及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對、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制(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参考标准: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我国学者曾对全国13个地区1,388名正常成人的SCL-90得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成人常模和分界值。

2.主观幸福感量表

主观幸福感量表由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三部分组成。生活满意度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包括5个项目,7分制,从1(完全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量表分为各题目的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问卷的总得分在5~35之间。31~35=极为满意,26~30=满意,21~25=有些满意,20=中间状态,15~19=有些不满意,10~14=不满意,5~9=极为不满意。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包含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积极情绪量表由10个形容词组成,消极情绪量表由10个形容词组成。采用五点计分法(1代表非常轻微或根本没有,2代表轻微,3代表中等强度,4代表强烈,5代表非常强烈),得到两个10~50的分数。要求被试根据自己近1~2星期的实际情绪情况作答。

(三)施测

自编问卷,在统一指导语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网上施测,被试独立答题,问卷星后台收集数据。

(四)数据处理

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高中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由表1可知,高中教职工整体心理状况良好,未有任何因子的均分超过2分。进行SPSS的单样本t检验,与全国成人常模分析比较得出,教职工的躯体化症状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人际关系症状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01),其余各因子以及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不同教龄/工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比较不同教龄/工龄高中教职工在SCL-90各因子上的均分差异,发现主效应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21~25年教龄/工龄躯体化均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21~25年教龄/工龄强迫症状均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与16~20年教龄/工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21~25年教龄/工龄人际关系症状均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与16~20年教龄/工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4);21~25年教龄/工龄抑郁症状均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21~25年教龄/工龄焦虑症状均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与16~20年教龄/工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5);对于敌对因子,21~25年教龄/工龄平均分显著高于1~5年(p=0.030),显著高于6~10年(p=0.034),显著高于26~30年(p=0.017),显著高于30年以上(p=0.010),和11—15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8),和16~20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601);21~25年教龄/工龄恐怖症状均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21~25年教龄/工龄偏执症状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16~20年教龄与1~5年教龄与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7),与6~10年教龄与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3),与21—25年教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与26~30年教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5),与30年以上教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9),前者均分显著低于后者均分;21~25年教龄/工龄精神病性症状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与16~20年教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97);21~25年教龄/工龄其他(睡眠、饮食、性等)症状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段,和16~20年(p=0.176)及26~30年(p=0.24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通过以上方差分析发现以下规律:21~25年教龄/工龄各因子平均分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其次为16~20年教龄/工龄的教职工。

(二)高中教职工主观幸福感的教龄/工龄差异比较

由表3得知,事后多重比较显示,30年以上教龄/工龄的生活满意度均分最高。21~25教龄/工龄教职工的生活满意度均值最低;21~25年教龄/工龄的消极情绪均值最高,其次为16~20年教龄/工龄。16~20年教龄/工龄的消极情绪显著高于26~30年(p=0.041),21~25年教龄/工龄的消极情绪显著高于26~30年(p=0.021);11~15年教龄/工龄的积极情绪均分最低,1~5年教龄/工龄的均值最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3)。

(三)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以性别、教龄/工龄、职称为控制变量,对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由表4得知,SCL-90各因子以及总分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只有偏执症状与积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四)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主观幸福感各维度总分为因变量,以SCL-90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部分结果见表5),在预测生活满意度时,恐怖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模型的解释力为27.4%。在预测消极情绪时,躯体化、焦虑和敌对三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模型的解释力为74.8%。在预测积极情绪时,无任何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模型的解释力为0.2%,无显著性差异(p=0.473)。

(五)积极/消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以生活满意度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以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6),消极情绪可以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模型解释率为19.8%,积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无任何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高中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方差分析得出,21~25年教龄/工龄各因子平均分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其次为16~20年教龄/工龄的教职工,心理问题最多(生理年龄大约40~50岁)。此年龄段的教职工,一方面到了职业瓶颈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另一方面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精神活力度处于亏损状态。即使某些教职工选择走行政道路,身居要职,但是中学阶段烦琐之事会让人无力脱身,压力负荷。

(二)高中教职工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

教师主观幸福感是衡量教师生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30年以上教齡/工龄的生活满意度均分最高。30年以上教龄/工龄的教职工正处于“知天命”阶段,对于立身处世,已经掌握了灵活的应对法则且持包容接纳的姿态。同时,困扰高中教师最大的职称问题在50多岁时已经解决,且孩子大多就读本科、研究生或者成家立业。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30年以上教龄/工龄的教职工处于成年晚期,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他们热爱家庭、关心社会,追求事业的成功。

21~25年教龄/工龄教职工的生活满意度均值最低且其消极情绪均值最高。由上述分析得出,21~25年教龄/工龄教职工SCL-90各因子平均分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冲突等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子。沈虹的研究发现,普通高中教师不同程度存在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现象,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工作压力易导致职业倦怠,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宋娜娜对377名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两个维度(工作浸扰家庭和家庭浸扰工作)均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21~25年教龄/工龄教职工儿女读书问题很容易与自身工作时间冲突,产生不协调的矛盾,钝化对生活积极面、光明面的发掘和感知。

1~5年教龄/工龄教职工的积极情绪均值最高,此阶段教职工刚工作,充满朝气,对未来抱有积极畅想。年轻教师一般会选择担任班主任一职,虽然辛苦劳累,但是付出后的意义感、与学生沟通的欢悦感、备受学生欢迎的幸福感、被领导赞赏后的成就感、持续成长的价值感等都是注入年轻教师生命力的营养元素。

(三)高中教职工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回归分析得出,躯体化、焦虑和敌对三个因子显著预测消极情绪,各因子对积极情绪无显著预测作用,即积极情绪的提高无法依赖消极症状的缓解实现,增强教职工积极情绪需要专门的途径。

以高校教职工为对象的研究发现,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素都显著地预测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中的敌对现象会导致消极情绪,一项对24,000名员工进行的全国性调查发现,社会联结很少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有强大社会联结的人的2~3倍。社会联结能激励人,提高工作效率,而敌对性、冲突性的人际压力则会损耗个人能量,降低工作热情和活力。

回归分析发现,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在预测生活满意度时,降低消极情绪可以起到有效效果,而提高积极情绪却无作用。这和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Diener等人认为,积极情绪会增加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而消极情绪降低生活满意度。究其原因,这和高中教师面临的巨大压力有关,人类具有进化而来的“负面偏好”,对压力信号更为敏感,此时,只有消除压力源,积极转化关注能量,才能协助个体走向发展模式。此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缓解高中教师身心压力的任务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主观幸福感找到了理论支撑,为高中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找到了促进因子。但是,本研究的被试只是聚焦于一所学校,无法反映整个教职工群体的普遍特征,且只采用了横断研究法,未来可开展追踪研究。此外,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机制。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