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20-01-16 07:40王美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王美云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第一次进入一个大集体里面接受规范的学校教育,各种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形成.本文简要叙述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帮助家庭、学校、社会来指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行为习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

小学生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正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小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试图在分析当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如何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一定的探讨.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缺失

在影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小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在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父母和孩子很少正式的沟通交流,而城市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他们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城市小学生的家长一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的主要问题是方法不当.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其父母常常有这几种情况:一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经常感觉到“无能为力”,他们表示“用了很多方法,就是不听,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二是有些父母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例如因父母之间闹矛盾而无端责骂孩子,部分再婚组合家庭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即使知道孩子犯错误了,也在一味地纵容包庇,这种状况在隔代抚养(例如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家庭中比较常见,长此以往,容易使得孩子形成任性、娇生惯养以及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而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很多是缺失的.现代社会人们注重经济的发展和收入,许多家庭为了增加收入,让自己尽快富裕起来,父母会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这就产生许多的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大多未上过学,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对孩子功课的辅导及思想教育几乎是空白,这就造成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无人辅导监管,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而孩子正处于接受新知的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孩子本身又缺乏自觉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孩子养成不爱学习、任性、贪玩、过激、不敢面对困难、不负责任、缺乏担当等坏习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变成了令家长、学校、老师头痛的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因此,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了解了这一点,对我们制订转化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学校德育教育缺位

(1)尽管制订品德课程标准时一再强调加强中小学德育建设,但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没有突显其位置,主要是因为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在工作中身兼数职,而思想品德课又没有品德课专任教师,一般由语文老师兼任,语文老师又常常用品德课来完成语文课程的教学,又或者由一个学期中途要休产假或刚休完产假回来的其他科目的老师担任品德老师,总之德育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更别说为了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德育课程研究了.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将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分数,将一切力量放在抓教学质量上,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对行为习惯一直处于疏忽状态,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程过于知识化、系统化,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很少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部分教师的观念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德育仅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机械地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割裂,严重影响了行为习惯养成的连续性.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多采取惩罚手段来达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比如,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大多采取停课反思、写检讨,甚至训斥和体罚等方式进行处理,使其产生焦虑、反感和抵触情绪.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影响小学生思想健康的直接因素,而小学生的思想健康又与他的行为习惯直接相关.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直接导致了各种利益关系的纵横分割,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蔓延、封建迷信复活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些社会负面现象必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使他们在面对多种选择时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同时,互联网其不可替代的容量和速度优势对处于成长中的小学生也极富诱惑力,而在网络信息中常常夹杂着低俗有害信息及某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价值取向,阻碍小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从而直接影响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

1.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要想从根本上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必须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入手.针对上文分析的容易导致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几个原因,一方面,父母要善于学习和沟通,遇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可以多阅读相关的育儿书籍,或者请教专业的老师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父母要善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工作或生活上的事情而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而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最后,还要防止走极端,对孩子不能过于溺爱.针对农村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问题,本人觉得父母也要尽量争取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通过网络多跟孩子交流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给予他们应该有的关心.

2.加强学校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针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寻找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的德育工作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天地.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过去那种就教育谈教育的“刻板式”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对象了.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学校应在广泛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的同时注重日常德育工作的落实,要安排品德课专任教师,把品德课和其他科目的课程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学校可以抓住重大节日,在庆祝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都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为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如跳绳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讴歌祖国在党的领导下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名胜古迹,使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整理书包比赛、叠被子比赛、系鞋带比赛、扎辫子比赛等活动,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后,学校还要坚持开展少先队员的学习活动、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也可以通过校训和口号(提出明确具体的育人目标)来帮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任课教师的育人目标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正常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因为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各科教师应该科学地安排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知识点,认真挖掘并利用各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比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通过山河大川、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等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教育;在体育课上,教师可通过中华健儿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在数学课上,教师可通过中外著名科学家对人类文明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与整理”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出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报告来强调收集和整理数据的重要性,因为病毒是“无形”的,用肉眼看不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做出许多重要的决策,还可以告诉孩子们,在此次疫情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钟南山院士一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他們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员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大家的平安,从而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可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所讲述的道理绝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要有情感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人的意志,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3.优化社会环境

鉴于社会环境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同样可以以优化社会环境的方式避免小学生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现在很多学校会联合公安、教育局以及消防部门持续清理学校周边的不合格网吧、游戏厅以及未成年人不宜的娱乐场所.当然社会环境优化的很多方面不是我们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可以改变的,但是家长、教师完全可以尽量减少学生接触这些负面社会环境的机会,增加学生接触具有正面感染力的社会环境文化.例如,禁止小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可以降低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内部全员都要管,学校外部要与社会、家庭相联系,求得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子系统和谐同步顺向运作,就会产生相辅相成的积极作用,如果目标有异或目标相左,逆向运作,就会产生相克相斥的消极作用.基于这样的思考,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家长和老师要经常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便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及时采取措施,指导更正.而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教育也同等重要,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刘云峰.城市小学生不良行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9-90.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