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疫期正面管教亲子关系系列案例指导之一

2020-01-17 05:19哈尔滨市欧洲新城经纬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管教归属感信念

哈尔滨市欧洲新城经纬小学 谢 婧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假期特别漫长,延期开学推迟复工,让平时聚少离多的家庭也因此添了许多居家共处的亲子时光。有些家长反映,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好好陪伴孩子,但长时间在同一屋檐下共处,让许多家庭的亲子矛盾反而凸显出来了。

有的因为孩子整天睡懒觉、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和家长希望孩子多学习、多锻炼的理念与要求背道而驰,而产生激烈冲突;有的家长居家抗疫不仅要做饭、做家务,还要帮助孩子上网课,自己还要居家办公,混乱的家庭生活与居家办公关系让家长焦虑无比,又把坏情绪传递给孩子;还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居家陪伴孩子的良苦用心,总用激烈的言行顶撞自己,拒绝和自己进行沟通交流等等。

面对孩子们不合乎社会规范或不符合家长期待的错误行为时,大多数家长一般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者发脾气甚至是打骂的手段来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即使家长对孩子矫正努力,而收到的实际效果往往是微乎其微,甚至引发孩子激烈的反抗。很多家长常会因此发出这样的抱怨:我都讲了一万遍了,孩子还是不听!我讲了那么多道理,为啥一句他都听不进去呢?其实,在这一问题上,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或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时,也会经常遇到,深有同感。

实际上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和家长在帮助学生矫正错误行为时,通常仅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本身做出反应,“不要吵,不要跳,不要打人,快去做作业,快吃饭……”等等,处理的都是不当行为的表面。这种处理方式忽略了对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内在需求的控制和影响,粗暴的矫正行为或不尊重内在需求的说教都不能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不当行为。

生活中,任何一个学生的所有行为背后其实都暗含着他们的需求,只不过他们自己还未察觉或者也说不出来。而且学生往往会通过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学生做出一些让教师和家长很生气或者抓狂行为的时候,其实是他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面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正面管教教育理念区别于一般教育方式最大的不同是,正面管教要求家长或教师面对学生不当行为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行为的表面,更要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那些被行为隐藏着的心理密码,必须要先处理行为背后的信念,再处理具体不当行为。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现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呢?

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中“冰山理论”来寻找答案。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行为比作我们能看得到的冰山露出水面以上的部分,那么代表着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以及孩子渴望被爱与尊重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最大深层需要,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而这部分要比露出的部分大得多。

当孩子表现出不当行为时,决定他们出现这种行为的是潜伏于他们行为冰山之下的,是他们对如何获得被爱与尊重的归属感的错误信念。这种隐藏于行为背后的错误信念才是真正造成了不当行为的根本动力。大多数家长会以某种方式的惩罚(责备、羞辱或体罚)来回应这种行为,这只会进一步强化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爱与尊重的归属感的信念,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首先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因此,当孩子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们的行为就会出现偏差,那么隐藏在冰山下面的孩子真实目的都有哪些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有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四大需求:一是被关注和欣赏;二是对权力的追求,我能自己说了算;三是被公平公正地对待;四是具备技能和能力。据此,正面管教理论认为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需求有如下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比如在疫情期间年龄较小的孩子在母亲居家工作或打电话时,仍纠缠不休地在妈妈身边捣乱;平时学习磨磨蹭蹭稍有一点动作迅速就希望家长表扬;俩娃家庭中,大娃故意犯错。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此时孩子的信念是:只有当你时刻关注我,给我特殊照顾时,我才有归属,我才是最重要的。此时孩子的心理密码:请看看我,让我参与,让我体现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吧。

2.寻求权力。居家防疫期间当家长要求孩子停止看电视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说“不”,然后家长就会用更加强硬的语气命令孩子不许再看,甚至强行关掉电视。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说“我就要看电视”“你不让我看我就不写作业”之类的话,当孩子拒绝家长的命令,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孩子其实是在寻求权力,孩子的信念是: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来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此时孩子的心理密码:“让我帮忙,给我选择。”

3.报复。疫情期间当家长指责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成绩不理想时,孩子一般会反唇相讥父母,“你们的智商能生出聪明的我吗”“爷爷说爸爸小时候的学习还不如我”之类的话语,此时孩子的行为就属于典型的报复。孩子的信念是:我没有归属感,这让我很伤心,受到伤害就要以牙还牙,同样让你也受到伤害。此时孩子的心理密码:“我很伤心,请认可我的感受。”

4.自暴自弃。疫情期间,当孩子为背一段文章或解几道题花费很长时间还没结果时,孩子会十分委屈地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我不要学习了,我就是比别人笨,开学我不要去上学了”,其实就是这种自暴自弃心理。此时孩子的信念是:我无助且无能,我放弃,让我一个人待着。孩子的心理密码:“不要放弃我,让我看到一点点进步吧。”

正面管教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小工具——错误目的表,方便家长分析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并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根据《错误目的表》,作为老师或家长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感受来分析孩子的不当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具属于体哪一种情况。当你觉得烦,孩子可能是在寻求关注;当你觉得怒,孩子可能是在寻求权力,想要自己说了算;当你觉得受到了伤害,孩子可能是在报复你之前的行为,想要被公平公正地对待;当你觉得无助、无能为力,可能是孩子的技能、能力方面出了问题。家长根据自己的情绪辨识到孩子的真正需求之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对症下药就容易多了。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理论识别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以及如何运用《错误目的表》采取何种方式具体应对。

一位疫期居家办公的、独自带娃的教师妈妈在和学生进行线上答疑辅导的时候,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不停地在她身边转来转去,一会儿问“妈妈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一会儿又问“妈妈你什么时候能陪我玩玩具”,到最后甚至冲到电脑摄像头来做鬼脸。这位妈妈面对孩子的不断骚扰,起初是解释自己在忙,在线答疑一结束后马上就去,后来是呵斥,但都无济于事。这时她想起了正面管教理论中的《错误目的表》,于是她开始做了几次深呼吸,冷静一下自己的情绪,之后辨识自己当下的情绪。发现自己当下感到很烦,还很着急,由此推断出来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真实的需求应该是关注。她明白了也许是妈妈忙于线上教学而让孩子感受到了冷落,他真实目的其实是想说“注意我,让我参与并发挥作用”。错误目的表里针对这种需求的第一条建议就是“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于是这位妈妈把电脑旁的自己手机递给儿子,请儿子帮忙查一下昨天在微信里提交作业的人数,接下来儿子再也没有打扰她,而是很认真地在坐在她不远处进行认真统计,事后孩子不仅统计出提交作业的具体人数,还标注了作业非常优秀的人员姓名。事后这位妈妈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他的帮助。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处理不当行为必须首先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在这则案例中,孩子明知道妈妈在线上为学生答疑还纠缠妈妈讲故事、玩玩具,这在家长眼中明显是一种错误的不当行为。但是如果家长仅仅只是通过解释和呵斥,甚至责骂来处理孩子纠缠自己的这一错误行为本身,那么结果或者无效,或者暂时有效,但却因没满足自己需要让孩子对母亲心生不满,给今后的亲子冲突埋下了隐患。所以我们在处理孩子不当行为时,不仅要处理孩子的行为本身,更应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需求。

2.处理不当行为必须要先处理好家长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我们一般都会出现十分焦急、愤怒、伤心的感受与情绪。而老师和家长一旦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和孩子交流,进一步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就会完全陷入负面情绪交流死循环,最终演变为亲子、师生冲突。尽管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强势暂时压制住孩子,但这样也会严重伤害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所以我们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必须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是一种比较不错的,快速控制情绪的好方法。案例中的这位妈妈起初也只是处理孩子行为本身,但当她发现自己的方法不见效时,她就立刻开始觉察自己的情绪,用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后以和善而坚定地态度,进而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3.处理不当行为必须要找到识别孩子的真实需求的线索。在正面管教《错误行为目的表》中,有两个线索可以帮助家长迅速判断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目的。第一个线索是之前所提的觉察自我情绪途径,即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家长先觉察自己的感受,是感觉到害怕、受伤害还是被击败了,或者是其他的感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受从《错误目的表》寻找孩子行为的目的。这位妈妈就是通过觉察自己烦躁从而发觉孩子的真实目的是寻求母亲的关注。除此之外,还有第二条线索识别孩子内心真实需求,即当教师或家长要求孩子停止他的行为时,看看孩子的反应——是暂时停止了,接着又重复这一行为,还是变本加厉;又或者是完全消极、毫无改进,然后家长可以从错误目的表里找到孩子行为那一栏,找到相对应的反应,那里也会指向孩子行为的目的。

4.处理不当行为必须让孩子的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宝贵机会。这一案例中孩子希望自己能得到妈妈的关注,这是孩子与母亲亲密依恋关系的体现,只是在不合时宜的时间里以不正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这位妈妈让孩子远离自己,无论她采取什么办法,都会使孩子失去了一次学会正确陪伴母亲的机会。案例中这位妈妈根据《错误目的表》,通过让孩子在不影响正常答疑的前提下参与自己的工作,引导孩子帮助自己统计学生提交作业的情况,既满足了孩子渴望陪伴母亲的关注心理,同时又让孩子明白,让妈妈关注自己的最好方式是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在获得尊重与满足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乐于助人、做事认真的人生技能。

当然,现实生活中当老师或家长面对一个做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时,很容易被强烈的焦虑和愤怒情绪所控制,而不是停下来想想孩子不当行为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不断努力练习,并逐渐寻找与孩子不当行为背后心理需求进行链接的最佳方式。

总之,正面管教育儿理念,它提倡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教育方法。它能让我们建立起和善且坚定的态度,并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培养孩子自信,自律,合作,责任感,自主感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所有正面管教这套养育体系提供的工具方法中都符合如下四条标准:

1.和善与坚定并行。和善而坚定既不会伤害孩子的心理感受,同时又能正向管教行为。有规矩也有自由,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孩子可以有一定的选择。

2.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每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缺少了归属感与价值感。获得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

3.有更长远的教育效果。惩罚只会短期有效,长期会导致孩子更加反抗或是偷偷摸摸等不良行为。

4.可以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这正是我们作为教师或家长教育孩子的初心。

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父母与子女拥有更多时间亲密接触,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自我觉察、调整的同时,更要用自己更大的努力帮助家长去营建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愿疫情早日结束,愿家庭和谐幸福,愿祖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猜你喜欢
管教归属感信念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为了信念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发光的信念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