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20-01-17 07:04戚庆沛
黑龙江科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博洛尼亚学位进程

戚庆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450046)

0 引言

近年来,“博洛尼亚进程”作为欧洲重点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其产生与存在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是以欧洲为背景提出的。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其高等教育有着更为凸显的国家化特点,不同高校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取长补短也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博洛尼亚进程”改革工作对于欧洲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国高等教育虽然也具备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就业率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可以借鉴“博洛尼亚进程”来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可以从资源共享、校际合作、师生人才交流等方面入手,着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 “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历程

在高等教育方面,欧洲国家有着丰富的办学历史与办学经验。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于11世纪的意大利,它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逐渐交融,各国纷纷打开国门,在合作中互利共赢。欧洲国家通过欧盟紧密联系在一起,其高等教育也更早地呈现出了国际化趋势。欧洲国家也及时认清了这一趋势,于是制订了改革计划以助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项计划就是“博洛尼亚进程”。现阶段,“博洛尼亚进程”已经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强力保障,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该计划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工作提供成功经验。

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又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20世纪末,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中心的影响,发展受阻。欧洲29个国家为了摆脱窘境,于1999年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讨论教育问题,发表了《博洛尼亚宣言》。“博洛尼亚进程”的中心思想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设立与开放,要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建立健全统一和可相互对比的学位体系,为各国学术人员以及师生之间提供交流平台,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国家化进程。

2 欧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博洛尼亚进程”对于欧洲来说是一项重要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但这项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只有几个学校参加,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十分有限,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校纷纷加入其中,使“博洛尼亚进程”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这项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不仅对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更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这项改革也不是十全十美,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借助“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功经验还需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关键点。

2.1 改革成就

2.1.1 学位体系改革

欧洲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各国之间相通的学位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学位体系互通是高等教育区的前提条件。欧洲国家虽然多数加入欧盟,但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背景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应以“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内容为标准来建立健全彼此都认同的学位学制体系。以德国为例,德国原先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是硕、博两级,而在“博洛尼亚进程”改革后,德国开始采用并建立学、硕、博三级学位制度,方便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以法国为例,法国通过“博洛尼亚进程”改革打破了传统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并逐步建立了LMD新学位体系,从中学起算,学士学位3年、硕士学位5年、博士学位8年;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形成了“3+2”的双层学位制度。以上国家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形成了对方认可的学位体系,推动了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2.1.2 学分制改革

学分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评价环节,是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后所能够得到的分支单位,主要用于表示一名学生获得文凭或达到某种级别所需要的学习量。现阶段,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已经成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应用最为广泛的学分互换与认证系统。通过学分制改革,有助于各个成员国高等院校间的相互比较和交流,使高等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开始走向制度化道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获得学分与文凭的机会。

2.1.3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欧洲大学都有其特殊性,在教育质量、学科种类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而“博洛尼亚进程”改革使欧洲高等教育系统变得更加完善,能够为欧盟各公立大学提供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逐渐缩小各个大学之间的差距,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博洛尼亚进程”中,采用了学分与文凭相互认证与转换的方式,起到了促进高校良性竞争的效果,在竞争中使学校发现自身的不足,积极思考解决方法,探寻出一条适合的发展路线。通过各个学校间的人才与教师交流,为各大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2.1.4 促进人才流动

“博洛尼亚进程”改革是为了提高欧洲高等院校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其他地区的学生就读,这样也能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为欧盟各大公立院校及其他成员学校的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则主要针对学生间的互换交流。在“博洛尼亚进程”改革后,欧洲师生间的流动性有了极大改善,有助于实现知识拓展、资源共享以及各高等院校间的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交流。

2.2 存在的问题

“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一直在不断丰富,结构框架也在不断完善,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改革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阻碍与问题。

2.2.1 态度问题

欧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任何一项改革指导都是建立在各个成员国的国情以及自身主要思想的基础上的,并遵守自愿原则,它不是一种强制性措施,不会强压于各国大学或政府。这种非强制性会使得各国在改革过程中产生一些变化,这是由于各国国情以及对这项改革所持态度的不同而导致的。以英国为例,它作为最早一批参与“博洛尼亚进程”改革的国家之一,但对待改革的态度却没有那么积极,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关政策更新不及时,行动迟缓,使得许多国家对于“博洛尼亚进程”改革持迟疑和观望态度。

2.2.2 改革进度问题

“博洛尼亚进程”计划已于2010年完成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构建,但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在文化、经济、教育水平、教育质量、教育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改革需要兼顾的方面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在这种现状下想要形成统一的高等教育区十分困难。有些成员国家改革前的教育体制与“博洛尼亚进程”中所要求的教育体制十分相似,在改革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也显得相对轻松。而有些国家虽然非常关注“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也想快速进行改革,但由于本国经济原因,致使改革工作缓步前行,有些力不从心。更有一些国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协调与解决的问题极多,根本无法达到“博洛尼亚进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只是停留在表面,使得相关改革工作无法深度开展。

3 “博洛尼亚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切合时代发展,通过一系列改革来弥补自身不足。而欧洲“博洛尼亚进程”能够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工作提供相关经验,从理念到方法都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启示作用。

3.1 提升校际合作深度,实现资源共享

欧洲通过“博洛尼亚进程”使得高等教育走上了国际化进程,不仅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还能增强其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地区较多,不同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地域化差异严重,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透过“博洛尼亚进程”能够看到高等教育区设立的优势所在,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可根据我国国情逐步建立起中国高等教育区,进一步提升校际合作深度,从而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共享,达到协助育人的目的,着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推行学分转换体系

我国已经成为教育大国,本科在校生已突破千万,学生数量较多,高校之间的学生流动不可避免。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间的有效交流,高校应与政府一道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学分转换政策,逐步建立高校间的学分转换体系,让不同学校中的相同学科能够实现互认与转换。不同高校之间应做好相应的对接工作,保证流动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采取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高校学习,增长自我见识,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取得文凭。在这个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及时公布课程目录,让有想法、有目标的学生能够根据自我需要了解该校的课程标准、教学纲要、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3.3 构建高等教育学制体系

学制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合理性会对高校的教学方向产生直接影响。在“博洛尼亚进程”改革中,将学制分为准学位、第一级学位、硕士以及博士级。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学制体系的特殊性,有计划、科学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随着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影响的逐渐加深,使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学制体系中的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复制其他学校的固有模式,不考虑自身发展特点,出现了办学雷同、目标单一等问题。在现阶段社会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更不能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可逐步构建符合我国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的结构体系,将学位结构优化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重点环节,并做好学制系统转换工作,保障区域布局合理,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3.4 建立高校教师及学生流动制度

受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影响,我国学术人才与教师流动性较差,而且教师职业是“铁饭碗”这一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我国有公办、民办以及公私合办高校之分,一些高校间的恶性竞争,比如高薪聘请教师等行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大多是通过高考而接受到高等教育,流动性几乎为零,而且各个学校之间的学业标准也各有不同,随意性较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学习方式和学业证书获取方式也较为单一。对此,应建立高校教师及学生流动制度。高校教师的流动不仅能起到相互促进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效果,更能为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3.5 优化学位制度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位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理念落后、国际竞争力差,等等。对此,应积极吸取“博洛尼亚进程”中关于学位制度的改革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学位审核、学位授予等内容的特殊性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对学位制度进行优化,实行多元学位授权体系,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宽培养渠道,逐渐形成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学位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博洛尼亚学位进程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梦回博洛尼亚
深度透视欧洲汽保市场:参展意大利博洛尼亚汽保展会后记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城市智慧之博洛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