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数在高职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0-01-17 12:06金祖旭徐玉成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个体院校高职

金祖旭,徐玉成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一、创业指数的内涵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课题组所在院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创业班的试点工作,在创业班教学过程中,课题组对创业学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创业潜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某些特点的学生更倾向于创业。以2015级、2016级、2017级学生为例,该校在面向新生招聘创业班学生时,报名到创业班人数较多的专业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生报名比例相对较低。通常而言,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创业。由于专业是学生在入学之前就确定的,某种意义上,报考某些专业的学生其更倾向于创业,而某些专业的学生则相对不热衷于创业。

结合入学时的CPI、SCL-90等心理普查结果,创业班学生的个性品质呈现出有较强主见、对事物有自身看法、不易受别人影响等特点;其个性品质中畏缩、墨守成规等成分相对较少。入选创业班的学生在心理普查中:其在眼光、胆略等方面明显要强于非创业班学生。课题组的访谈显示:主动报名创业班的学生都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对创业成功的欲望较为强烈。学生表示自己创业是为了能让家人生活更好,对自己创业有较为清晰的规划,较相信自身能力,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等,性格较为乐观,做事积极主动。此外,课题组还对创业导师进行访谈,在创业班面试过程中,导师看中学生个体在创业上的潜能。这些潜能包括学生的创业意愿、对成功的欲望、创业动机等各方面。负责创业班面试的老师认为:在考虑创业班人选时,首先会考虑学生自己创业意愿,创业意愿强烈成为创业导师选择学生第一考虑的因素。此外,老师也会考虑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如一些学生在高中,尤其是职高类学生,有过创业经历,这类学生在创业班面试中会优先考虑。学生的实践经历越丰富,其在创业上有较好表现可能性越大。

在综合教学实践及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创业指数这一概念,就个体选择创业的可能性与创业上有作为的可能性作一个综合评估。个体创业指数越高,其更倾向于选择创业,创业上有较好表现的可能性也较大;个体创业指数越低,个体不倾向于创业,在创业上有较好表现的可能性也较低。某专业的创业素质测评也佐证了这一点[1]。

二、个体创业指数的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

(一)评估方法

一是心理普查法。CPI、SCL-90等心理普查已成为高校新生入学后的常规工作,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高职学生入学时平均年龄处于18-19岁,个体心理品质已日趋完善,个体在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性已日益明显。个体心理品质投射到创业上,表现为个体的冒险性、首创性等相关品质。在组建创业班时,院校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予以关注,对学生的心理普查予以考虑,心理普查的某些维度成为评估个体创业指数的重要依据。

二是专业的创业测评系统。国内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其研究视角也逐渐聚焦到个体创业品质上。有些公司开发了创业能力测评系统,对个体的创业相关品质进行全面评估。以上海某教育咨询企业开发的系统为例,该系统类似心理普查,让个体对自身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状况进行评估。与心理普查相比,专业的创业测评系统更为精准。课题组的研究表明,该系统的信度与效度均符合统计学的相关标准。

此外,个体创业意愿强烈程度、是否有过创业(兼职)等相关经历、个体性格在创业上的优势与劣势、个体知识与阅历储备、个体感兴趣的领域等方面,也应成为评估个体创业指数的重要标准。

(二)影响因素

课题组所在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对个体创业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将其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主观因素包括个体如何看待创业、个体创业意愿、个体创业品质等方面[2]。在如何看待创业上,一些学生认为创业很高深、很遥远,自身难以与创业产生联系;一些学生认为创业与自身息息相关,自己可以从事创业活动。在个体创业意愿上,一些学生想积极尝试创新创业活动,当有创业项目时愿意积极尝试;一些学生创业意愿不强烈,未曾有过创业尝试的想法。在个体创业品质上,一些学生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主见;一些学生从众心理较强,不愿意去尝试创业活动。

客观因素包括个体可利用的创业资源、家人对自身创业支持力度、创业外部环境等方面。在个体可利用的创业资源上,可利用的资源较多,个体创业指数则会相对较高。一些学生表示自己会选择创业是受家里人影响,家里有相关资源作为创业支撑;此外,家境较为困难的学生群体中其个体创业指数较高的也较多,创业积极性与主动性也相对较强[3]。有同学表示自己除了创业,别无选择,一些家境较为困难的学生期待尝试创业实践来改善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家人对自身创业支持力度与个体创业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由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大多经济尚未独立,当家人能为其创业提供援助时,其创业信心会更高。在创业外部环境上,国家和地方层面近年来出台大量的创新创业鼓励性政策,学生创业行为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得到了提升;对学生创业出台大量鼓励性政策的院校,学生通常能较好处理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学生整体的个体创业指数相对偏高。

三、个体创业指数在高职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个体差异,合理设定创业教育的目标层次

尽管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基于各层面对创业教育进行积极探索。确定教学目标是创业教育第一步,但各院校在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还未能达成共识[4]。高职创业教育目标存在两方面争议,一是创业教育是否应该培养学生创业者,在校学生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是应大力支持提倡,还是应谨慎对待。高职创业教育存在学院路线与实战路线两种倾向,学院路线提倡通过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实战路线则认为应在创业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两者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二是创业教育受众面应如何界定,到底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针对部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基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面向部分学生主要基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受众面上如何界定成为一个重大命题[5]。对创业教育目标未能达成共识,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并未能考虑学生具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亘古不变的一条准则,学生个体创业指数上存在差异,因而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应考虑该种差异。

在考虑学生个体创业指数的基础上,可尝试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要意识到,创业教育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应成为一种普适性的教学内容,应对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类课程,不断增大创业教育的辐射面,将其逐渐普及到每位学生。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应对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对个体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通常能创造性完成工作,能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当前,产业转型发展迅猛,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因而特别需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意味着高职创业教育要“全员全程全覆盖”,教学实践表明:接受系统创业教育的学生,其适应社会能力、抗挫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远远高于未系统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的人,即便不去从事自主创业活动,也能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

二是培养部分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适性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一些学生会对创业产生较为浓郁的兴趣,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身创业能力。为此,各院校应开设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内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一些院校在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创业选修课程,邀请校内外教师做分享。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文化校园氛围的营造,开展了各类讲座。学生通过活动来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学生能在模拟活动中不断尝试,提升自己综合技能。院校应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联合企业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创业尝试。一些学生在创业尝试中找到了自身感兴趣的项目并对项目不断完善,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三是直接培养学生创业者。培养学生创业者有助于提升育人成效,增强院校影响力。当学生想进行创业实践并具备一定条件时,学校应对其予以支持,并出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当前,国家层面出台了大量的鼓励性制度,如创业业绩可以替代学分、学生可休学创业等[6]。每所院校都有学生对创业兴趣极高,其个体创业指数高于常规水平。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迫不及待地想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往往这类学生也会给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一定挑战。直接培养学生创业者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三方面好处:一是提升院校的影响力,当前高职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一个特色,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二是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培养学生创业者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当前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等弊端,营造更有利的创业教育氛围;三是为创业学生正名,鼓励更多学生从事创业活动。

(二)落实课程分层,提升创业教育指导的精准性

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很多院校开设了创业类课程,引入了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融入大量创业课程元素。当前课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创业教育指导精准性效能的发挥。第一,课程未能体现差异性:高职学生接受的是整齐划一的创业教育,很多学生选修创业课程只是为了获取相应课程的学分,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有待提升。第二,学生创业表现优异却未能在学业中予以体现:一些学生忙于创业实践,导致其在理论教学中出现考试不及格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创业教育未能考虑学生的实际差异。学生在创业上有较好表现,但其通过创业实践所获得的创业技能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第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较为严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成为两个不同的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中难以融入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中也难以融入创业教育。

课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加强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尝试根据学生个体创业指数,在课程分层上进行积极尝试。

一是普适类的创业课程。在本科院校开设创业类普适课程的带动下,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将创业类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当前,为更好彰显创业教育成效,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少数学生,将教学资源集中到能成为学生老板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被排除在创业教育之外。创业教育过于侧重务实层面。某种程度上,创业课程内容聚焦于创业技能的训练。一些人认为,理念上的内容却被视为“纸上谈兵”。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树立较为全面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创业教育成效。

二是推出“专业+创业”的创业课程融合模式。专业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组织开展教学的基础单元。如一些院校尝试在经管等创业比例较高专业,招收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尝试以“专业+创业”教育的形式来开展创业教育,编写校本创业教程,邀请领域的专家来校开展系列讲座,校外专家会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加强与校内师生的融合度。以“专业课程+创业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加深学生对专业内涵的理解。院校可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特点,编写符合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专业教育模式使创业教育能找到依托,当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两张皮倾向十分明显,人为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截然分开,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学负担,不但不利于专业效能的发挥,还制约了创业教育效能的发挥。

三是开设“私人定制”类创业课程。调研显示,每所院校都有创业兴趣浓郁的学生,总想从事创业实践活动。院校可尝试对这类学生开设“私人定制”类课程,为学生的创业成长提供便利。在高职扩招100万等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生源面临着多元化,这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此,一些院校尝试组建创二代班,将家中有创业资源的学生集中起来,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创业实践尝试活动。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模式相比,这类班级通常会打破专业、年级相关限制,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三)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个体创业指数

尽管各院校都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但各院校工作成效存在较大差异。个体创业指数是心理素质的一种体现,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在东西部各选取三所院校进行调研,发现东西部院校的学生在创业指数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浙江省三所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创业指数明显高于四川省三所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教育部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浙江省的学生自主创业率在全国排名靠前。

一是联合地方资源,不断提升育人成效。高效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较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应与社会各界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各院校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密切与地方的联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不断提升育人成效。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校通过“扶糖农、富糖农”营销创业形式,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到销售过程中,参赛的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并提交创意策划。每年都能从该大赛中涌现出多名创业学生明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

二是推进校内制度改革,让学生创业行为合规。在一些院校,由于制度不完善,创业学生是以违规者的身份在校内存在着,其在学校中生存处境较为艰难,有必要对规章制度进行改革,以不断提升成效。院校应出台创业政策,不断提升创业教育成效。出台关于创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较多的院校,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更高,学生倾向于去尝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不完善的院校,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更低,其学生认为创业十分高深,与自身关系遥远,不期待自己以后能创业。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各项工作都在持续推进中,各院校需在实践中不断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不断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

三是发挥同辈教育作用,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有了较好的创业氛围,学生的创业激情会相对较高,更愿意从事创业活动。课题组所在院校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寝室的人都成为创业明星的佳话。某种意义上,个体创业会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创业班选拔时,明确表示是受同专业的学长影响。身边人的影响比课本中人物的影响力更大。当一个院校出现创业明星时,明显会带动身边人创业,不断提升创业教育的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个体院校高职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