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校资源破解产业扶贫瓶颈的实证研究
——以承德市隆化县山湾乡南沟村为例

2020-01-17 19:45陈欢欢张建武王雅磊聂佳梅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驻村学院物流

庞 进,陈欢欢,张建武,王雅磊,聂佳梅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北省沧州市重庆路1号 061001)

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它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十九大报告还首次提出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概念,从“打赢”到“打好”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提高扶贫脱贫质量,实现脱贫效果可持续性的坚定决心。产业扶贫作为“五个一批”脱贫规划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脱贫质量、延续脱贫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产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一线扶贫干部会遇到来自物流、交通、经济环境等多种瓶颈性困难,而高等学校作为脱贫攻坚中一股重要力量,有着充分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破解所帮扶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就是一次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力的创新性尝试。

1 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南沟村是隆化县2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处承德市中北部山区,交通闭塞,村集体收入为零,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自2018年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役以来,驻村工作队在村中大力发展产业,富硒农作物种植项目、电子商务项目、养牛帮带小区项目等都在县乡相关部门以及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落地,有些产业已经实现了增产增收和扶贫带动。

然而,因自然、人文、交通、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制约着村中产业发展进程和实效。

1.1 物流瓶颈

问题描述:2018年南沟村与隆化县多家快递和物流公司洽谈,最终完成了物流链的搭建,基本实现了村中农产品能顺利外运,但是依然存在物流接货时间延迟、物流费用过高、运输产品种类受限等问题,影响了本村产业发展。

问题分析:南沟村交通闭塞,距隆化县城60km,距山湾乡政府15km,全村每天只有一趟公交车,村民出行困难。2018年,本村虽实现村内公路硬化拓宽和行政村街道硬化,但与外界连接的公路大部分都是崎岖山路。此外,山湾乡没有直接的物流线路,目前只能依靠一家私人代理的物流站作为中转,物流成本、运输时间和服务质量都受到了影响。

1.2 投入参与瓶颈

问题描述:贫困人口产业参与和产业投入积极性较低,在村里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缺乏劳动力,产业扶贫项目启动、后期管理的人员和资金都得不到保障,实施难度大。

问题分析:

南沟村属于深度贫困地区,由于长期的相对封闭和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逐渐形成了一种贫困亚文化环境:小农本位生产观,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这种消极落后、建立在人的依赖性基础上的意识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农民追求富裕的视野。此外,因文化教育水平低导致的思想保守,在生产中看重短期好处,忽视长远利益,不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懂现代种养殖业知识等问题也影响着村民的产业参与程度和投入力度。

1.3 市场瓶颈

问题描述:2018年,南沟村成立了家庭农场,为富硒农作物成功注册了商标,也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对村中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和销售,获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村中农产品销路单一,缺少固定客户群体,零售市场未打开局面等问题限制了产业发展的延续性。

问题分析:南沟村的农产品,主要包括富硒小米、富硒大豆、富硒油葵、野生蘑菇等,其产品形式都为初级加工品,且包装简单,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家用和馈赠的需求。此外,产品加工都在附近或本村的私人作坊进行,没有符合操作规范和卫生标准的加工场所和设备,因此也无法获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从而导致产品无法进入当地零售市场。

2 高校资源在破解瓶颈问题中的作用

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紧抓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立足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以社会需求为靶向,精准发力,将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农田水利等专业资源转化为服务社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河北水利电力学院驻村工作队利用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整合多方资源,为南沟村的产业发展“把脉”“开方”,破解瓶颈,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效果、可复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道路。

2.1 利用大学生创业实践资源,扩展产品市场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和指导下,成功举办了“互联网+”扶贫产品销售大赛。在比赛中,掌握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创业点子,将南沟村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推广和销售。在短短一周的比赛时间内,各参赛学生团队就为村中4户贫困户卖出了2500kg小米,共为贫困村民增收近20000元。

以此为契机,驻村工作队指导该学院师生继续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南沟村的产业发展方式,促进相关创业项目与贫困户种养殖业的深度融合。学生创业团队帮助村中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成立了“凤出南沟”家庭农场,并为家庭农场设计产品形象和包装,注册同名商标,为村中农产品开拓了市场,也为今后南沟村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智力支持。该创业项目成功入围河北省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铜奖。

2.2 利用人才资源,制定最佳物流方案,降低物流成本

驻村工作队多次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经管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展开调研,共同研究破解南沟村农产品物流运输服务质量和成本问题的方案。该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领导和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制定出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物流方案,采取“乡、校两级中转”和“集零为整、化整为零”的物流集散模式进行物流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2.3 利用学科优势,制定山地灌溉方案,为种植项目提供农田水利保障

南沟村属于山地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匮乏,村中种植业基本“靠天吃饭”,收成不稳定,和种植相关的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资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学院组成农田水利设计团队深入该地区田间地头勘察、测量,来到当地水务局调取最新水文资料与技术人员开展调研,最终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山地农田灌溉方案,为以后的种植产业稳定增产提供了保障。

2.4 利用教育、文化资源,通过“扶志”和“扶智”,提升产业参与积极性

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是高校的优势资源。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承德民族师范学院、承德旅游职业学院、承德医学院等高校的优质资源,从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种养殖技术、互联网创业等角度,对村中贫困人口开展技术培训。同时,河北水利电力学院调配骨干师生,组成“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南沟村开展以“走基层、送知识、讲政策、出点子”为主题,通过文艺节目、创业咨询、心理咨询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形式大力宣传脱贫致富典型案例和产业发展成熟模式,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

3 产业扶贫领域利用高校资源的思考

目前,高校资源在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领域发挥优势的案例屡见不鲜,也为高校扶贫工作提供了很多经验。而利用高校资源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活动却缺少科学的、可借鉴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们,发挥创新能力,将多种因素和资源进行充分调配和组合,确保产业扶贫工作见实效、贫困人口真收益、真脱贫。在这条创新道路上,要想让新模式见实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发挥学团组织平台优势,实现大学生参与产业扶贫全员化

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更高的社会参与热情和更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充分利用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销售大赛等平台,以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术协会等组织为主体,进行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活动,将科技创新、项目规划、创业咨询、产品宣传、市场营销等校园活动成功转化为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3.2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高校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产业扶贫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要想让各项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就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一是高校各院系设立产业扶贫联络员,由骨干教师或辅导员担任,负责与所派出驻村工作队沟通,统筹、整合师生资源,从不同学科角度,为所帮扶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多角度支持;二是在学生组织内设专职产业扶贫部门,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三是组织、培养该地区的在校生,通过奖学金资助、专项创业培训、学业扶持等方式,增加该学生群体的产业发展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为将来学生毕业回家乡参与扶贫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3.3 整合统筹校内外资源以形成合力

高校要深挖校内丰富的人才、科技、教育、文化资源,结合产业扶贫工作方向和贫困地区特点,让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最大作用。同时,高校要最大限度整合、扩展校外多方资源,将政府、校友、合作企业等资源整合、统筹,聚集更多社会力量,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猜你喜欢
驻村学院物流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