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

2020-01-17 19:45侯英华王校羽唐钰莹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民族

侯英华,王校羽,唐钰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省承德市高教园区 06700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培养和加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1]。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以语言为载体,中国文化以外语为载体向外输出更需要大量有“扎实语言功底,丰富文化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和真正的‘文化使者’”[2]。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文化生态一直不平衡:大学英语教育过于偏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输入,忽视了‘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3]在许多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没能有效地融入。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时自信心不足,无法做到准确恰当。地方民族高校不仅是培养地方优秀人才的基地,更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中心,同时,承担着培养具有中国情怀、民族特色、国际视野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的责任,肩负着学校、专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使命。

1 民族传统文化输出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hen&Starosta(2000)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4]其中认知和情感两大层面均要求学生“知己知彼”,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即除了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之外,更需要熟知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德为满族聚集地,但地方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满族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对其长期以来积累的文化艺术语言了解相对比较匮乏。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层面强调的是对自身和交际对方文化的理解,即跨文化意识。”[2]只有同时掌握本族语言和目标语语言及文化的精华,才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异同,更好地理解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语言知识、翻译知识、相关文化知识三大能力培养模块。而相关文化知识部分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课程较少,且缺乏地区性与民族性。英语专业学生更多地接受西方国家的人文地理,宗教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教育,即使对于一些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了然于胸,但缺乏这方面内容英文表达的输入,特别是涉及到文化核心层面,也难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此外,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方面的英语教材和资料也较为匮乏。

1.2 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情感的渗透

学生对地方民族文化的了解渠道有限,跨文化意识强调学生对本国本族、他国异族文化的感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情绪或情感的变化,既要积极地驱使自己理解,欣赏和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要体现学生对本国本族文化的自豪感。”[2]目前,学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地区民族文化方面知之甚少,很难做到真正的跨文化对比,培养共情能力,特别是在文化核心层面。例如当涉及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同学们只是停留在单纯的介绍时间,节日活动内容和饮食风俗,“但如何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下的屈原之死的爱国精神介绍给以个体主义文化为中心的外国朋友,使他们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2]则需要学生关注两种文化的共同和差异之处,提高跨文化敏感度。由于对本民族文化不够重视,许多同学对本民族的服饰、语言、文化艺术和礼仪风俗等缺乏了解。

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在不了解特定的文化内涵的情形下,片面甚至错误地直译,就很容易造成“思维冲突”,产生文化距离。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为层面体现的是在跨文化环境下完成交际任务或实现交际目的能力,即跨文化效能。”[2]由于受应试为导向的传统观念思想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师生更偏重对语法错误分析、词汇学习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表达,这种做法势必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侧重于学生的答题技巧、英语输出能力、单向的交际能力会导致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感,即使了解一部分本民族文化也不知道该如何用英语正确得体地表达。当学生在翻译具有民族文化的负载词,如物质文化词、观念文化词和行为文化词时,很难在满足真实性的前提下,体现出民族地方传统特色。由于缺乏对经典文化英文译本的阅读,“对于翻译过程中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不能很好的运用,缺乏把语言放在相关的文化背景之中来审视,难以对文化差异进行换位理解和感受。”[5]

2 传统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以上几个层面的分析,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遵循学校“打好一张民族牌”的发展战略,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将民族传统文化,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教学传承与实践,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民族故事”能力。

2.1 增设课程,培训师资

2.1.1 增设课程,强化文化输入

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立足本地,以OBE理念为导向的方针,改革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把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到课程整体框架中,在通识平台课程中增添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相关文化课程。在专业平台课程中除原有的中华文化概要外,添加了国学、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赏析、承德文化与旅游等课程。在实践平台课程中添加地方旅游文化翻译项目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的输出。同时根据我校所在地区特色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点,提出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口,增加了专门的授课材料内容,如:避暑山庄、宗教文化、满族习俗和文化艺术等专项训练,这些内容贴近生活,拉近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激活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6]

2.1.2 内培外引,提高师资水平

组建优秀跨文化交流核心团队。引进跨文化交流方面博士人才,改变教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团队成员配置合理,学术梯队优势互补。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鼓励校内教师通过进修、文化交流项目访学和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及培训等途径提高自身能力,丰富中西文化底蕴。同时,聘请专家进行跨文化交际系列讲座,为教师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参考书目及各类资源。鼓励教师研读和搜集有关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中英文材料,使其具备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文化行为等方面敏锐的文化意识和较强的认知。通过启动“跨文化讲坛、项目式教学、特色研究室”等互动研修模式,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打造系列跨文化交际精品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设计介绍传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等内容的活动,在不同层面的教学中达到中外文化输入的平衡。加强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中外文化对比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在对外交流中的文化敏感度,避免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只关注两种文化的表面,忽视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研究,而不了解其中的隐性文化因素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2]改变以往教学的课貌、课质和课效,引导学生“认真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性文化因素与西方之对比,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介绍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他们理解并尊重中国人的观念,培养全球文化意识。”[2]

2.2 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引入英语专业课程,加强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输入,基于整个课程体系内容,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模块。

2.2.1 语言知识和能力模块

在语言知识和能力模块中,教师对于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增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内容。1)课前,教师安排任务让学生查找或向学生提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线上线下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材料,包括网络视频、慕课、电视节目等,来平衡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互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祖国文化魅力所在,从而加深对两种文化的认识,丰富中国文化输出的知识结构和表述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课中,设置文化教学情境,通过多元互动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文化差异,在对话、词汇、文本中深层挖掘异文化内涵,通过不同主题的探讨辩论,加深文化互融,培养思辨能力。同时智能设备与网络使校园成为“学习村”,教师可就某个主题连线国外师生进行探讨交流,这种中外远程协作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透过屏幕近距离和国外师生交流,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了跨文化敏感度,增强了他们的交际信心和交际愉悦感。3)课后,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PPT,采访或主题演讲等,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

2.2.2 翻译技能与能力模块

翻译的社会功能是文化的传播,准确、恰当的翻译将助力文化的传播。在翻译技能与能力模块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跨文化交流相关知识的输入。教师设置不同的涉外交流主题,比如“经典交流”、“茶文化对比”、“中国武术”、“饮食文化”等,通过主题报告、微课展示以及与主题相关的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英语输出能力。在文化输出过程中,针对不同语境文化国家采用不同的切入点。如“中国武术”吸收了儒家、道家、中医等众多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以隐性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输出中国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同时,加强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英语表达学习。由于这方面内容的材料对外译介的总体数量少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教学团队从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获取相关优质资源,精心研究整合,丰富教学材料,同时把适合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有效资源推介给他们,针对不同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如满族文化中许多本民族独有的事物,“在译语中采用‘多维转换’生态翻译理念和策略等,通过直译、音译、形译、异化翻译等策略”[7],使得原语言所具有的表达模式能够尽可能保留满族的生态语言文化,又能符合西方人语言习惯,从语言、文化、交际维度动态灵活地进行翻译,达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2.3 重视第二课堂,培养文化输出能力

2.3.1 阅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

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单纯靠有限的课上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力开发第二课堂。首先是经典阅读。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生活的的鲜活载体,展示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描述了他们的精神和思维方式。除了选修课中增加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赏析外,让学生课下研读中国文学经典中外译本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和补充,有利于拓展学生文化空间,提高文化修养,如中外著名学者翻译的经典名著《西游记》《论语》等。通过比较中外译者在相关文化背景中不同的视角下呈现语言内容及文化内涵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文化敏感度,提升学生的本土文化外语表达能力。作为经典阅读的成果,学生们则以不同主题进行展示,如读书报告、主题论坛、经典诵读、外文版中国话剧等。这些活动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加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具备准确、详实地表述自己文化的能力。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的外宣能力,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外语视听资料和视频,以及YouTube海外主流网站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戏剧,培养多元文化视角。

2.3.2 重视课外活动,加强校企结合

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采取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以满非遗翻译教学实践为例,将外语语言理论知识用于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在小学期实践周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结成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承德市及周边各县满非遗文化进行为期2周的调研和考察,内容涉及避暑山庄、外八庙等旅游景点,剪纸、布糊画等民俗文化,以及二贵摔跤、清音会等反映满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艺术。各小组选择不同的调研主题,亲赴不同的文化基地进行实地研究考察,组内由高年级同学负责,分工合作,完成个人和小组学习任务,最后通过双语调研报告,音像材料,翻译小册等形式分享调研成果。这种实践活动激活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了同学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提高了跨文化表达能力。

校企合作是翻译专业人才与市场行业需求全面对接的重要媒介,企业指导教师在地方文化、满非遗等内容翻译实践方面助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作为实践项目之一,英语专业师生承担承德旅游网站中的市区及周边地区地理、经济、文化、旅游资源等内容的翻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从不同渠道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了笔译能力。同时与北京翻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教学实践基地的落成,为学生在地方文化、经济旅游、民俗文化方面外译的教学、实习实训提供了平台,对培养适应我省高校转型发展的从事政府企业译介、外事、外贸、旅游、文化等翻译工作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

2.4 设置多元考核,改革评价体系

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交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包括传统常规考试和形成性考试,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形成性考试包括课前预习,课上展现,课堂讨论,情景表演,专题演讲,实践报告和作品成果等形式。同时教师添加了DA动态教学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DA评价环节设立有多种价值取向,这种交互式评价方式要求了解学生认知变化,设立多个时间点观察、评测,评估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潜能,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加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核过程和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促进了教学双方不断进步。

3 结语

本项目通过不同阶段的信息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教学实践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时探讨改进措施。通过调查访谈,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提升了他们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输出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功底,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隐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地方满非遗文化英文材料的完善、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有机整合等。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外宣能力的培养,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民族
情景交际
我们的民族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