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绘”课堂,让每个孩子绽放精彩

2020-01-17 06:07陈淼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东林历险导图

陈淼

无锡市东林小学是所百年老校,她的前身是闻名遐迩的东林书院。早在明朝,东林学派创始人顾宪成就已经制定了《东林会约》,约定每年举行一次大型讲会活动,每月举行一次小会,会期三天。每次讲会推一人为主,讲解《四书》一章,而后与会者提问、讨论。这种“开放共讲、问学思辨”的书院文化浸润着东林的发展,成为了东林人的一种气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气质,我坚持进行“讲绘”课堂的语文教学研究。“绘”,一是指用笔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物、墙壁等表面上画图或作其他可视的形象。二是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极其逼真,淋漓尽致。

讲绘课堂上,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能够绘声绘色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思考,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既表现自身良好的学习热情,又展现个人的语文素养。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不擅长口头交流,就可以通过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来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文章脉络的梳理,借助图表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结果。

一、绘声绘色地读文写文,表现感染力

儿童从跨进小学校门开始,就进入了识字读文的阶段,要求从读准字音到读通顺句子,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是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有的学生为了做到有感情,故意大声地朗读,有的把个别字音读得特别重,还有的拿腔拿调。语文学习中另一个困扰学生的是写话与作文。学生觉得没有素材可用,文章写起来干巴巴的,没有情感。学生在朗读和写作上的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因为缺乏对文字的理解,缺少对画面的想象,最重要的是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怎么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我做了下面的尝试:

1.坚持给学生读故事,让文学的种子发芽

给学生读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每个中午,当班级保洁工作结束后,教室里干干净净的,学生劳动后小脸红扑扑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照着地面亮闪闪的,照得学生暖洋洋的,我就给学生读书。从绘本到桥梁书,从桥梁书到整本书,就这样每天读15分钟。读的时候,学生跟着故事里的文字或高兴,或紧张,或担忧,或骄傲……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感受着从老师的声音里传递出来的美好,想象着文字背后的画面。一段时间之后,有学生加入到与老师共读的行列中来,不需要指导,不需要提醒,绘声绘色地朗读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老师的示范就是一种感染,学生的加入也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让我们班的每个学生爱阅读、爱语文、爱集体。

2.坚持记录每天一事,让生活的热情保持

记日记是学生最犯愁的。他们认为,在学校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几乎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写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每天放学前15分钟,我就组织学生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情。几十个大脑同时开动,总能凑出一个话题。然后,学生再七嘴八舌地对同一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我呢,则指尖飞舞,把他们的这些话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就是一篇300来字的集体日记。写完之后我们会一起读一读,顺势点评一下。这个时光,对于学生只是七嘴八舌的一通议论,但细细想来,他们收获到的是一点点写作的指导,感受到的是每天一点点校园生活的精彩。

3.坚持课前成语介绍,让语言的魅力展现

我们为六年12个学期整理了系列成语。每个年级的学生每日学习一个成语,要求做到会读成语,知道大概意思。其实,如果我带着学生读一读、讲一讲成语的意思,大概两分钟就能把一周五个成语的任务完成。但是,我采用课前介绍的方式,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说成语意思、成语故事、成语出处,三个方面任意组合选择,但必须脱稿。出乎意料的是,每个学生都能从这三个角度展开,并且介绍得一个比一个详细。在介绍成语的过程中,学生既积累了成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又通过介绍展示了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层次清晰地列表绘图,表现阅读力

思维导图是用关键词、线条、图像、色彩、符号等元素来展现各种信息联系的图。思维导图能让隐性的思维过程变得一目了然,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想法得以外显。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对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师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份层次清晰的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次,我用鱼骨图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看到導图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一下子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另外,学生发现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述文章内容容易多了。思维导图还能让学生联系前后学习的知识,自由发散思维,这个过程很有趣味。

2.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力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比较简单,对于一些主题比较抽象的文章,他们往往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来帮助理解,很难把握好文章的脉络层次。此时,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激发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另外,小学生在阅读时使用思维导

图,还可以通过联想不断发散思

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感悟和体会。

3.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也是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外显过程。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面对相同的关键词,不同的人所引发的联想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色彩和图像的使用便各有不同。这样一来,思维导图的设计也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反映了不同个体对知识理解与建构的不同。如学生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绘制了思维导图,通过导图,学生表达了如下内容:

(1)作者简介:“马克·吐温”是笔名,原意是指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2)《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影响:《汤姆·索亚历险记》自出版以来就广受追捧。该书大获成功之后,马克·吐温又创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被后人推崇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还原了19世纪中后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

(3)本书的出版社“企鹅经典”的特点:书目经典、书本平装、翻译优质。

(4)汤姆·索亚经历了五个危

险,分别是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挖宝历险。

三、积极主动地讲看法,表现思辨力

不管是读文写作,还是列表绘图,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考。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讨论氛围,最后得出学习结论。讲绘课堂就是要凸显学问获得、增长智慧,在核心问题引领下通过学生交流解决系列问题的问学活动。讲学双方通过“唤醒、激发、共研互助,指引、探究、有效构建”进行教学活动。讲学活动中充满思辨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课堂上,我坚持使用学校“素养表现型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性要素“情境创设、高阶问题、追问、知识结构化”,过程性要素“分享聚焦—立体研讨—迁移运用—整理建构”四个学习模块,通过组合使用,促使学生达成积极主动交流的目的。

如在教学《搭船的鸟》这一课时,我以“通过预习课文,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鸟”为导入语,引导学生自由交流,最后聚焦到共同话题:这是一只美丽的、会捕鱼的鸟。“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通过这一问题的追问,学生开始进入文本研读,进行相关自然段的阅读和交流。

在“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段话的学习中,学生从寻找表示颜色的词语感受鸟儿的美丽,到引入其他介绍翠鸟的文本进行阅读,谈自己的启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教师的提示和点拨,都是学生自读自悟,自说自论,最后归纳出观察事物的方法:抓住特点,由整体到局部。

可见,在学习中,教师只要找准大空间的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学生的思维就能被点燃,课堂也就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学堂。

“讲绘”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学科森林”,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过有意义的语文生活,让每个学生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东林历险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科普侠:古代历险(五)
科普侠:古代历险(四)
咱们明天比蜜甜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