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群众心理免疫力提升的方法探析

2020-01-18 02:17刘宣文
关键词:悲情免疫力民众

刘宣文,周 宵,黄 蕊

(1.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3.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没有针对此病毒的特效药,患者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与病毒进行抗争.就目前的医学状况而言,调节生理免疫力是战胜此病毒的唯一方法.对隔离治疗的病人来讲,除了通过临床手段来提升生理免疫力外,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也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教授谢尔顿·科恩曾做过一项研究,测量了334名成年人的积极与消极情绪后,给每个人的鼻子里滴入感冒病毒,然后进行隔离观察,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多的人更不容易感冒.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生理免疫力、亲社会性、活力、有效应对方式等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们在身体上战胜了新冠病毒,但是该病毒带给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影响依旧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例如,已有研究发现,在疫情防控当下有18%的民众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情绪[1].甚至有研究强调,疫情结束之后,也会有大量的人群出现心理问题[2].疫情后的心理问题将成为另一种“病毒”,妨碍人们的生活,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的衰退.针对此种 “病毒”,由于其诱因的多样化和表现的差异性,也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如同提升生理免疫力战胜新冠肺炎一样,提升心理免疫力将是克服疫情后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心理免疫力(psychological immunity),是指个体用来抵御外在压力影响、维护心理健康的一套加工、保护和动员系统[3].该系统包括了理解自我和世界、自我控制、积极体验3个子系统.其中,理解自我和世界子系统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和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自我控制子系统体现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方面;积极体验子系统主要指个体体验到的自我成长.根据创伤的破碎假设,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是创伤后心理反应出现的前提,恢复个体自身的掌控能力是核心任务,实现其积极体验是目的.

根据心理免疫力的基本理念,结合创伤相关理论,从疫情当下出发,我们提出:精准、及时、正向传递疫情相关信息,帮助民众积极全面了解疫情情况,是提升民众心理免疫力的重要前提;强化社会情绪的检测,帮助民众了解自我情绪和社会问题,是提升民众心理免疫力的重要依据;警惕“悲情式”过度宣传,重新诠释社会负面情绪的建设性意义,为提升心理免疫力营造积极氛围;增强民众的控制感,帮助民众恢复生活生产,是提升民众心理免疫力的核心;统一协调资源,建立分级支持系统,预防疫情后心理问题“井喷”,是提升民众心理免疫力的重要保障.

1 精准、及时、正向传递疫情相关信息,帮助民众积极全面了解疫情情况

获取信息是个体理解外在世界的主要手段.精准、及时、正向地传播疫情相关信息,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可以帮助民众积极、全面、正确地理解疫情状况,是提升疫情后民众心理免疫的前提.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后工业的互联网信息横向传播的社会中,可是相关部门的疫情信息(包括疫情预警信息)发布依然是工业化时代的垂直体制,这种层层集中、层层下达的纵向集中信息发布机制已经严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了.因此,在发布、报道疫情相关信息时,传统的官方媒体应该抢占报道的第一时间和舆论的制高点[4],引领舆论走向,避免错误信息对民众的误导.对于新兴媒体而言,在强加监控管理的同时,可以补充传统媒体报道的信息:1)利用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例如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人民日报的公众号;2)对网络平台评论区的评论进行统一管理,就有关错误性信息、误导性信息、谣言等给予及时的更正和辟谣;3)对于一些网络水军的言行进行监控;4)借助网络大V、名人/明星微博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将疫情相关信息充分地展示给民众,增加民众对疫情的全面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布相关信息时,应该与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一起,增加信息的可信度,避免官话套话,表现出坦诚,用民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在重大危机之后,民众主要关心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政府是否在意其自身感受[5].因此,无论政府有没有责任,主动承担责任都是政府化解疫情后民众消极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会得到民众的支持[6].

2 强化社会情绪的检测,帮助民众了解自我情绪和社会问题

疫情发生后,个体情绪会借助社会行为传播给他人,并导致某一群人乃至社会上大多数人出现类似的情绪反应,形成疫情后的社会情绪.了解疫情后的社会情绪不仅可以明晰它的心理表现形式,还可以从中窥探其社会核心问题.

第一,出台防控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情绪因素,将特定时期公民的心理需要与具体的防控措施结合,辅助基层开展工作,调和“措施”与人的关系.由于当前疫情防控涉及每个人,直接参与防控一线的小区物业、街道办事处等广大群众压力倍增,在实施体温监控、封闭管理等临时性限制措施时,难免有群众不理解.若能将心理疏导的有关知识、策略融入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疏导群众不良情绪,做好群众工作,将有助于疫情防控措施的顺利落实.

第二,在疫情期间的社会治理中,首先需要明确疫情后社会情绪状况,帮助人们理解自身情绪状态,明晰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社会治理方案,及时处理不良的社会情绪,让情绪在个体层面得以化解,不至于引发社会情绪共振,避免进一步发酵成社会问题.

第三,建立专门的服务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调研社会心理与舆论监测,可以在服务宏观决策、引导舆论传播、心理援助等不同层面发挥积极作用.

3 警惕“悲情式”过度宣传,重新诠释社会负面情绪的建设性意义

对疫情相关信息的报道和宣传是民众了解疫情状况的前提.在民众对疫情信息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通过对报道内容和方式的监控,为民众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也可以提升民众的心理免疫力.实际上,在对灾难事件进行报道时,“悲情式”的报道方式常为人们所见,适度的“悲情式”报道可以将事实呈现给民众,引发民众的共情,对民众发挥着引导作用[7].但是,过度的悲情传播,不仅会使民众产生自怜心理,使其沉浸在事件之中无法自拔,甚至还可能诱发并合理化其问题行为;此外,对受灾人群消极影响的过度报道会对其产生心理压力,容易引发二次创伤.就此次疫情而言,网络媒体大肆宣传关于湖北电影制片厂常凯感染新冠肺炎离世的报道、关于护士柳凡的报道等会加剧一般民众的恐慌,加剧感染者/隔离者的焦虑和应激症状.因此,在宣传报道时应做到:

第一,警惕“悲情式”过度宣传.对于记者而言,应提升其专业素养,强化人文关怀理念,在疫情及其之后的采访之中,适度进行悲情事件的报道,严禁对某一事件过度报道,不可扎堆地对被隔离者、感染者及其家属连番采访;对于传统和网络媒体,在传播某一事件时,不可重复播放,大肆渲染以博取人们的同情心.

第二,重新诠释社会负面情绪的建设性意义.在进行悲情事件或人物的报道时,引导媒体挖掘“悲情”背后的感人和英雄事迹,从积极的视角来诠释和报道悲情人和物的内容,引导民众重新建构对社会负面情绪的理解.

4 增强民众控制感,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做好心理建设

根据安全需要理论,安全需要可以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3个层次[8].只要达到个体能控制的水平,安全需要必然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控制感是个体安全需要的最高层次[9].控制感是人们对自我影响环境能力的评估,表现在人们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并使环境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变化.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控制感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行为来解决应激事件[10].可以说,控制感是保障个体能够积极面对疫情后自我和世界变化的核心内容,为了提升疫情后民众对自我和世界的影响,增强其自控能力,帮助民众提升其控制感,逐渐帮助其恢复生产生活,是提升民众心理免疫力的核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民众安全感,是提升其控制感的重要前提.疫情当下,民众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和健康是否有保障.因此,在生活方面,一方面要兑现“停工不停酬”,让民众不为“钱袋子”忧愁;另一方面,无论在疫情当下还是结束之后,都应稳定物价,保障民众的“菜篮子”,保障民众的生活不受影响.在健康方面,要明确提供给民众关于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新冠肺炎药物和疫苗研制动态、治疗新冠肺炎的相关医院及其条件,降低民众对自身健康的担忧等.

第二,提升民众效能感,是提升其控制感的重要途径.引导民众进行体育锻炼,提升民众的身体素质;引导民众积极地看待此次疫情及其相关的人或物,培养乐观的心态,增加对社会和自我应对疫情的信心;引导民众积极行动起来,逐步、有序地恢复生活和工作,让民众在实际行动中增加对自己能力的确信度,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5 统一协调资源,建立分级支持系统,预防疫情后心理问题“井喷”

资源保存理论[11]认为,重大应激事件后的资源丧失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而资源获得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应对应激事件的影响.除个体的资源外,该理论尤其强调社会支持作为外在资源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其心理问题,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个体内资源的提升,以维系心理健康[11].以往的研究也已经发现,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降低灾后人们的心理问题,促进其积极适应,而且还可以提升灾后人们的安全感,促进其积极认知,实现创伤后的适应和成长[12].因此,在疫情之后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增强民众的积极自我体验,这是提升民众心理免疫力的保障.

在疫情防控当下,防控措施在不断调整,特殊时期心理服务工作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各地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及心理学相关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都在行动,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然而心理服务工作从业者热情有余,规范性不足,工作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扎堆开热线,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专业人员储备不足,服务质量难以把控;服务缺少区分度,受众知晓度不高等.

为此,当前应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元方式开展分类服务.

第一,政府要加强管理,梳理包括社会心理服务队伍资源、技术资源、资源的区域分布等信息,指导各行业心理服务组织,开展科学规范、有序有效的心理服务工作.

第二,心理援助热线是提供心理服务方便有效的途径,但不是唯一方式.大多数人的情绪反应,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家人陪伴、心理教育、自助手册得到有效化解.对于出现紧张、烦躁情绪的民众而言,可以求助心理援助热线;但对于已经出现显著的焦虑和急性应激反应的民众而言,则需要更专业的心理服务,如心理咨询、线上团体,甚至危机干预等措施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第三,不同人群之间对于心理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根据不同人群,分层设计精细化服务内容十分必要,如针对医护人员及家属开通专线,对于死亡病例家属开展哀伤辅导等.随着疫情发展,根据心理援助工作的重点及实际效果灵活调整工作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应用可以帮助疫情下的民众了解自我情绪和社会中的问题,提升民众的积极体验,增加其控制能力,从而全面地提升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免疫力,促进其心理成长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抗疫的全面胜利.

猜你喜欢
悲情免疫力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多咀嚼也能提高免疫力
巧用“四招”提升免疫力
悲情英雄
巡视干部必须增强“免疫力”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培养免疫力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