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表现及应对策略

2020-01-18 02:17傅素芬
关键词:复学情绪青少年

傅素芬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指在个体生活中突然遭受到重大的、形成心理上强烈反应的事件,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儿童青少年的一些消极情绪或不符合常规的一些出格行为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各种应激事件在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如父母离异、环境变化、学习压力过大、被忽略等,严重时甚至导致某种心理障碍或疾病.如唐山地震22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率仍高达23%,患PTSD的儿童有50%~75%症状会延至成人[1].

COVID-19疫情暴发后,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1月27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2],对防疫期间针对不同人群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危机干预要点提出了干预的指导原则.2月初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支持技巧50问》[3]及时出版,其中第29~40问针对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有关回答指导.最近在《The Lancet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强调,迫切需要解决COVID-19大流行对精神健康以及可能对大脑造成的有害影响,并呼吁将这些领域的研究作为全球应对这一流行病的核心内容[4].

儿童青少年大多处在心理成长发育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应激性事件反应比较敏感的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大多为在校学生,随着疫情逐渐控制,学校复学,在疫情和复学双重事件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问题、危机事件时有报道,需要教师和家长能及时识别和处理,必要时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以预防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应激相关疾病如PTSD等的发生.

为此,本文主要结合案例就COVID-19疫情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提出心理干预的相关策略建议.

1 COVID-19疫情下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

COVID-19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不仅对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还打破了原来的心理平衡,引起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疫情也打乱了原本的生活学习规律,长期的居家隔离,缩小了人际交往和活动范围等等,这些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根据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热线号码0571-85109955)的统计,热线电话每天服务时间12 h(上午9点到晚上9点),疫情之前每天平均电话5~6个,学生、家长以及一般民众来电各半.随着疫情的控制,学校陆续复学,4月份大部分中小学全面复学,一部电话来不及接听,于4月23日增加到2部电话,4月份共接听热线电话457个,其中中小学学生问题咨询共406个,占88.8%.来电者大部分为家长(79.9%),其次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学生(16.2%)以及学校老师和民众(3.9%).来电咨询学生心理问题类型中最常见的情绪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怀疑自己得病等,这些情绪行为问题的结果往往导致厌学,复学后不愿去学校(25.86%)、亲子关系冲突加剧(17.24%)、沉溺网络(7.88%),更有甚者在热线中初步评估为严重精神问题倾向,需要转介到心理精神专科诊疗(12.07%).其中一个典型案例:由于疫情期间情绪明显变化的九年级男生.该学生复学后老师发现其整个人变得很安静,和原先活泼的样子反差很大,原本喜欢和同学打球,下课和同学嬉闹等,但由于疫情宅家后基本没有运动打球,也不愿出门,网络课程学习效率很差,家长总以为孩子不够认真,指责争吵也增加.复学后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时常走神.热线初步评估后建议带到心理科诊疗.经心理门诊评估和访谈,发现该学生有明显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学习效率下降且不愿接触同学,也不愿到学校上课,时不时有胸闷、透不过气的感觉,有明显消极厌世的念头及企图,属于重度抑郁并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故建议严防自杀,并通过药物、心理等联合治疗,三周后逐渐好转并能坚持到学校上学.

为能及时识别判断提供指导,下面分别阐述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的具体表现方式.

1.1 焦虑

如果对一个任务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能提升自我效能.但如果是病理性焦虑,会影响自我幸福感,也会影响注意力集中时间和学习效率.病理性焦虑往往造成精神痛苦.经常无谓的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几乎每天都这样,并伴有躯体不适,如头昏头晕、心悸胃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而这些躯体反应没有身体疾病的基础,称之为“焦虑伴发的躯体反应”,或反复地发作性地感到呼吸急促、惊恐甚至感到濒临死亡,睡眠障碍,常见入睡困难,也有表现睡不深或醒得早.

1.2 抑郁

儿童青少年如果有以下辨识度比较高的5个核心指标之一就需要重视:

1)持续的情绪低落超过二周.大部分儿童青少年情绪低落同时伴有更明显的烦躁不安,脾气很大,严重的可能出现消极念头或行为企图.

2)兴趣减退.原来感兴趣的事情一概提不起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有抑郁倾向的学生不想读书,在玩游戏,家长误以为是孩子不想读书喜欢玩游戏了.其实有明显抑郁的个体往往真实的体验是“不想做事情,玩游戏也没有兴趣,只是打发时间而已”.因此这是需要确认个体真实体验的.

3)失眠早醒.如果比正常情况早醒2~3 h,醒后再也不能入睡.

4)自我否定.一般为否定自己的能力,如否定学习能力,说自己没有用.

5)绩效下降.学习效率、注意力明显下降.

1.3 强迫

第一种表现为反复想,明知道不必这么想,非这么想不可;第二种表现为强迫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第三种表现为反复想和强迫行为混合存在.强迫个体往往伴有严重的焦虑情绪,容易烦躁,对日常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4 行为幼稚

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儿童青少年有一种心理问题的表现是以行为幼稚、退化为突出表现,一般行为的表达比实际年龄要小,如说话变得嗲声嗲气、黏人、不能单独睡觉、哭泣闹腾来满足自己的要求等.

1.5 疑病

表现为坚持认为自己得了新冠肺炎,过分关注自己的躯体感受,一旦出现低烧、乏力、精神萎靡、咳嗽、咽痛、腹泻等症状,就认为是新冠肺炎的表现.尽管可以排除,医生反复解释和检查结果阴性,也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明显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和学习.

以上情绪行为问题明显影响学生学习效率、自我效能感,从而更进一步导致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等,后果往往就是不愿去学校、脾气暴涨、易激惹、亲子冲突剧增,又由于儿童青少年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如果个体有冲动倾向,则极大增加了危机的发生.

2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随着疫情的逐渐控制,学校全面复学.但由于学生长期宅家,复学后作息时间、上课方式、学习场所等都有较大变化,已经习惯了网上学习的学生们,又要经历一次大的变化,在疫情后期,他们的焦虑紧张情绪仍然没有明显减轻,警觉性增高,更有甚者夜间噩梦,甚至绝望、悲观厌世,回避一些物品或不能提及有关疫情的事情,只要提及这些,就会惶惶不安,采取回避行为,不愿与人接触等.所以复学也需要学生们进入一个心理换挡期.

根据心理压力(应激)系统论,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分析需要系统整体分析,在系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干预的基本策略[5].为此,本文从学校、家庭和学生3个层面提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建议.

2.1 学校层面

首先需要全面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能精确地筛选出有明显情绪和行为问题表现的学生.如果有很大变化,需要及时和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联系,并关照家长在家里的注意事项.另外,学校应根据年龄段开展相应的心理活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然由于学校从线上教育转到了在校学习,也需要对学生做学习效果的评估,相关的规章制度应逐渐提高,给学生一定的过渡和适应时间.

2.2 家长层面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抱怨、怎样的脾气,家长应放下在做的事情,认真倾听,试着理解孩子的情绪及其心理需要.如你的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了”,你可以这样问“我想知道你怎么想的”,而不是直接责问“你不去学校能干什么”,或直接认为“你就是不想读书”之类.无论孩子有多大,家长一定要学会先倾听孩子的心声,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或他们恐惧、焦虑、难过的真正含义,而不要急于指责和评判,更不能挖苦和讽刺孩子.

学校和家长务必重视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如有明显变化,应及时让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和判断,早防早治.

2.3 学生层面

如果是具有一定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如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那么一定要让他们清楚自己是情绪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有意识地学习如何稳定情绪,提高适应能力.

2.3.1 情绪稳定的工具箱

(1)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尽快适应环境的基础和准备,即做好作息规律、均衡饮食、日常运动和良好睡眠.

(2)对自己提要求.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成每日学习任务.

(3)安排放松时间.每天适当安排放松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听音乐、打球等.

(4)寻求心理支持.如遇到自己难以排解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时需及时向同伴或父母倾诉,学会表达,获得心理支持,不要让情绪控制自己.

至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由于自主性控制性不够完善,因此学校和家长更需要关注和照顾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以用比喻、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

2.3.2 稳定情绪的“三调法”

“三调法”即“调身、调息、调心”.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可以作为自我疗愈的技巧,建议运用.

(1)“调身”即调整身体姿势.让自己以最放松、最舒服的姿势坐好或躺好,让全身的每一个部位每一块肌肉都是放松的,如果你觉得放松不了,可先试着让全身每一个部位都尽量收紧,再放松,类似于先紧紧地握住拳,然后突然把手摊开,让自己感受到放松的感觉.

(2)“调息”即调整呼吸.坐着或者躺着都可以,做深而慢的呼吸,用鼻子呼吸,注意力关注呼吸以及身体的感受.让自己吸气时吸满整个胸腔,同时让肚子鼓起来,呼气时尽量把整个胸腔和肚子里的气往外吐,感觉每一个肺泡的气都呼出去了,然后再猛吸,再呼出气.吸满气后可以稍停顿3~4 s,这样做三五次,情绪慢慢就平稳下来了,有时间的话可以连续做3 min左右.

建议“调身”和“调息”可以放在一起做,就是放松身体同时做呼吸调整,这样效果会更好.

(3)“调心”即调整想法.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艾利斯说过:“人们不是因为某个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对于这个事情的看法所困扰.”所以,当出现“不合理”或“消极”想法时要学会和自己对话.如自己扮演2个角色,A角和B角,A角想“国外疫情这么严重,回国的人这么多,又有无症状感染者,出去必定被感染”.B角可以这样对话“国外疫情很严重,现在回国人员也比较多,确实也有无症状感染者,说明疫情防控不能放松,外出到公共场所还是需要做好防护工作,做好防护还是安全的,况且政府学校目前做了很多联合防控工作”.这不仅仅是针对这个事情的一个想法的转换,而是学会思维的指向多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从而稳定情绪.

此外,还可以做些放松冥想训练,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助于放松的音乐,如大海冥想,音乐中有海浪的声音,有海鸥和海风的声音,让自己放松地躺着或坐着,随着音乐想象自己就在海边的沙滩上,尽可能地放飞想象,紧张情绪慢慢就会放松.

寻求社会支持,利用朋友圈和社会关系网,寻求必要的帮助.通过和家人、同学、老师的交流,缓解负性情绪.这一点对维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大量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社会心理支持具有缓冲应激的作用,能减缓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5].

很多人可以通过自我调整获得效果,从情绪和行为问题困扰中摆脱出来.但如果经过调整后仍然不能自拔,或者根本就不能自我放松,或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加严重,给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影响,那么就应该抛弃对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病耻感”,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帮助.研究证明,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专业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心理急救方法、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等,要得到这些治疗和干预,需要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综合医院的心理卫生科等医疗机构诊疗.求助于专业的经过正规受训过的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是明智的选择,也是自我康复力的一种体现.

猜你喜欢
复学情绪青少年
探讨退役复学大学生生活与就业再适应问题的解决路径
青少年发明家
开心复学
王伟平书记对学院返校复学防疫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指导
严把“四关”唱复学大戏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