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弋阳盆地构造特征研究

2020-01-18 08:27马金鹤张宏健薛曙曹露露黄志度中石化江苏油田物探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
化工管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古生界鹰潭白垩

马金鹤 张宏健 薛曙 曹露露 黄志度(中石化江苏油田物探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

0 引言

弋阳盆地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经116°45′~118°10′,北纬28°00′~28°40′,东西长约130km,南北宽16~24km不等,面积约3600km2,为一近东西走向,呈长条形展布的白垩纪陆相沉积盆地,盆地横跨鹰潭、弋阳、上饶等区市。弋阳盆地的油气显示丰富,有10余口井见裂隙或晶洞原油、油浸砂岩、油斑砂岩、裂隙充填软沥青等级别含油显示[1]。

1 盆地构造特征

弋阳盆地是在古生代海相盆地、中生代准前陆盆地基础上叠加的白垩纪盆地。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造成地层的剥蚀,尤其是古生界海相地层残留不多。白垩系地层基本齐全。受江绍断裂带早燕山期碰撞挤压及晚燕山期伸展断裂活动的影响,弋阳盆地主要经历了燕山早期准前陆盆地、燕山晚期断坳盆地和喜山期抬升剥蚀-局部充填等3个发展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盆地在“红层”盆地之前,都经历了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火山一沉积断陷盆地。

1.1 基底性质

弋阳盆地的基底构成极为复杂。它由一套复杂的、不均一的前白垩系地层组成,纵向上可分为晋宁—加里东褶皱基底,印支褶皱基底,燕山断块构造基底[2]。本次研究的弋阳盆地基底主要指白垩系盆地的基底。根据重、磁、电测量结果,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及盆地基底的物性差异,可沿余江—广丰断裂,将盆地基底划分为南北两个基底结构区,北区可进一步划为三个基底结构亚区。

南部基底结构区(余江—广丰断裂以南区域)南部盆边出露的最老地层为晚元古界中浅变质岩(Pt3),属晋宁—加里东地槽沉积,是华夏板块的基底。“MT”测得其视电阻率一般在1 千Ω·m 以上。航磁测得该地层具较强磁性,视磁化强度JS=50~100*10-3A/M 之间。重力资料反演该基底密度约为2.7g/cm3。南区鹰潭以东还残存下古生界的浅变质岩(∈)。汪二以东局部范围保留了上古生界(C-P)及中生代(J3-J1)的地层。它们共同构成了南区白垩纪盆地的基底。

北部基底结构区(余江—广丰断裂以北区域)航磁资料显示该区视磁化强度普遍弱于南区,Js<50x10-3A/M。重力反演基底密度也较南区小。“MT”测得其视电阻率在800Ω·m 左右,对应的盆边地表露头为中元古界浅变质岩(Pt2),属扬子板块的变质基底。虽在此后沉积了上元古界(Pt3)和下古生界(∈-O),但在奥陶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该区褶皱变形,抬升为陆,遭受剥蚀,北部剥蚀量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根据地层残留量的差异,北区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中部、东北三个基底结构亚区。

西北亚区(平定—中坂断裂西北侧)所遭受的剥蚀量最大,使得该亚区的上元古界(Pt3)和下古生界(∈-O)地层殆尽。

东北亚区(横峰—圭峰断裂以东)剥蚀程度较轻,局部残余下古生界(∈-O)地层。上元古界的震旦系地层(Pt3)仍有大面积余留下来。

中部亚区,处于东西亚区间的过渡带。遭受剥蚀程度也介于两者之间,仅局部残余震旦系—寒武系(∈-Z)地层。

加里东运动后,整个北区又普遍下沉,广泛沉积了上古生界(C-P)。燕山早期又大范围的沉积了一套中生代的煤系地层(T3-Jl),构成了北区白垩系盆地基底。

据电性资料揭示,北区具双层基底结构,而南区为单层结构。另外,盆地内还存在小范围的高阻火成岩基底。

1.2 基底构造特征

弋阳盆地白垩系(K)基底构造图反映,盆地西部基底受多条断裂切割,呈不同形态的块带分布,基底起伏较大。在坳陷中心存在两凹夹一凸结构,分别对应着贵溪凹陷、鹰潭凹陷和石鼓渡低凸起。凹陷中心基底埋深达5km以上,凸起处为2.5~3.5km。由于贵溪附近基底断块上拱,使得贵溪凹陷南部与主体相对分隔,形成较独立的桂林次凹。湾里区域受邻区抬升作用影响也相对隆起。锦江斜坡带基底埋深一般小于2km,并向西北抬起,出露地表。

1.3 盆地断裂体系

综合地震、高精度重、磁、电资料及其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弋阳盆地断裂发育。由于盆地处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拼接带上,并经受自晋宁期以来的多期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规模不一、性质迥异的断裂。发育规模较大的I、Ⅱ级断裂有十余条。前人研究认为,断裂走向包括三组,分别有北东东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其中,其中五条I级断裂对盆地的形成发育具明显的控制作用,Ⅱ级断裂对盆地具改造作用[3]。

江苏探区发育,平定—中坂断裂、鹰潭—贵溪断裂及龙虎山逆冲三条I 级断裂,对鹰潭—贵溪坳陷的形成发育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1.3.1 平定—中坂断裂

平定—中坂断层位于弋阳盆地的西北部,是形成于晋宁期的深大断裂,该断层形成之后经历过多次活动。早白垩世时弋阳盆地所在的中国东南部受多个板块的共同作用,在陆壳浅部发生拉张作用,在拉张作用下该断层再次复活,控制着鹰潭—贵溪坳陷的形成和发育,是弋阳盆地西部的主控断层。

该断层走向为NEE,延伸长度约50km,倾向为SSE,西段断层上陡下缓呈铲式,整体倾角较缓,东段断层较陡,呈板状。

1.3.2 鹰潭—贵溪断裂

鹰潭—贵溪断层位于弋阳盆地的南部,形成于晋宁期,之后经历了多次活动。早白垩世在拉张应力下,重新活动成正断层,对白垩系的沉积起一定的控制作用。该断层走向多变,西段走向NE 向,中段为近东西向,东段为NEE 向,整体上为向北突出的弧形,往西SW 方向和NEE 方向延伸出工区。该断层倾向为NW 向,倾角中等,断面较为平直,呈板状,沿走向变化不大。

1.3.3 龙虎山断裂

龙虎山断层位于桂林次凹的北部,是桂林次凹与贵溪南次凸的分界断层。该断层在走向上呈现位向NW方向突出的弧形断层,其走向从西往东逐渐由NE 向过渡位近东西向,倾向位NW 方向。断面上陡下缓呈铲式,沿走向变化不大。该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这一时期在拉张应力下表现位正断层,对白垩系的沉积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晚白垩世末期,在挤压应力下该断层反转成为逆断层,对上白垩统地层的剥蚀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1.4 构造单元划分

按照地层发育的厚度变化、现今构造高低变化、重力资料及地震资料,将弋阳盆地共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带,分别为鹰潭—贵溪坳陷、汪二—横幅隆起及铅山—上饶坳陷。其中,鹰潭—贵溪坳陷又可以划分为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贵溪凹陷、石鼓渡低凸起、鹰潭凹陷及锦江斜坡,贵溪凹陷进一步细分为志光—湾里次凹、贵溪南次凸及桂林次凹三个三级构造单元。

2 结语

(1)弋阳盆地基底主要指白垩系盆地的基底。可沿余江—广丰断裂,将盆地基底划分为南北两个基底结构区,北区可进一步划为三个基底结构亚区。盆地西部基底受多条断裂切割,呈不同形态的块带分布,基底起伏较大。在坳陷中心存在两凹夹一凸结构,分别对应着贵溪凹陷、鹰潭凹陷和石鼓渡低凸起。

(2)弋阳盆地断裂走向包括三组,分别有北东东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其中五条I级断裂对盆地的形成发育具明显的控制作用,Ⅱ级断裂对盆地具改造作用。

(3)弋阳盆地共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带,分别为鹰潭—贵溪坳陷、汪二—横幅隆起及铅山—上饶坳陷。

猜你喜欢
古生界鹰潭白垩
鹰潭火车文化研究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埋藏史研究及生烃有利区预测
大王庄鼻状构造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车西南坡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本草纲目》选读
白垩病不治自愈的思考
闽西南白垩系红层分布特征与盆地基底含煤性分析
南方古生界典型区块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研究进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