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优良家风建设探析

2020-01-18 20:33张华春曹荷娟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贤家风农民

张华春, 曹荷娟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在农村,为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振兴乡村文化,高度重视中国优秀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今的新农村更加强调保留乡风乡貌、留住乡愁。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魂”,而家风是乡风文明的缩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一方面见证了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发现了新农村家风建设的诸多问题。家庭结构简化、家庭教育理念缺失、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农村德育教育的不足导致新农村家风建设面临危机。家庭是乡风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1]。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魂”就要落实到新农村家风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找寻到实现新农村优良家风的路径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实现农民精神脱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优良家风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优良家风建设是推动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个方面,实现这个长久且复杂的大工程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有效开展新农村家风建设有助于提升村民素养,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优良家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最小的切入点,只有千千万万农村家庭文明水平得以提升才能实现产业兴旺,才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乡风文明,最终实现生活富裕。因此,培育新农村优良家风才能提升农民主体地位,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优良家风建设有利于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梁漱溟指出: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2]。传承乡土文化是振兴乡村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天下之本在家。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农民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大量农村人口外流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优良家风、家训、家书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培育优良家风有利于农民投入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挖掘,从而补齐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人才短板,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性,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

(三)优良家风建设有利于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现需要农村思想道德愈发文明,农民素质愈发提升。目前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农民的生育观、教育观、婚恋观等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发了显著变化,究其原因是家风建设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主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家风文明在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培养优良家风可以对农民进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培育良好家风有利于增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

(四)优良家风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精神脱贫”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扶贫工作开展多年来,始终存在一些贫困村、贫困户扶而不起、帮而不富的现象。治贫先治愚,精神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因此,要将传统的“输血式”“救济式”的扶贫模式转变成“造血式”的脱贫模式才能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农民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梁漱溟[2]在《乡村建设大意》里首次提出“农民自觉”,其定义是乡下人自己要明白现在乡村事情要自己去干,就是指出农民要自身情愿去投入乡村建设。将梁漱溟先生的“农民自觉”思想运用于脱贫攻坚上就是要转变贫困农民的思想。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而真正的脱贫则是摆脱精神贫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3]中提出:“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因此,需转变农民思想,只有思想脱贫才能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

二、当前农村优良家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结构简化

优良家风要通过祖辈代代相传而成,传统大家庭在宗法制影响下十分重视血缘,整个大家庭交流频繁,家族凝聚力和依赖性都很强,以长者为尊,非常重视家风。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城镇化的影响,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父母希望通过外出务工改善子女物质生活条件,现代家庭的核心也从父系父权逐渐变为以孩子为中心。而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模式,加上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结构也不够完整,从而大大减弱了家风的作用。因此,家风传承岌岌可危,家风的培育观念日益淡漠,加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父辈的言传身教有所丢失,既没有很好地从老一辈那传承下来,也没有很好地传给子女。家训、家规、家书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家风延续出现了断层。

(二)家庭教育理念缺失

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打牌赌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搞封建迷信等现象。家风建设的主体是家长,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主要出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庞大,隔代教育现象普遍。这种缺乏父母主体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有些出现自卑、自闭倾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存在问题。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低学历”现象,部分家长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合理的教育理念,造成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成绩和行为习惯漠不关心,还有一部分只看重学习成绩忽略家庭德育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里,父母的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部分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都将影响子女成长成才。

(三)优秀传统文化流失

露丝·本尼迪克特[4]在《文化模式》里指出:“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就受到他所生活的环境文化的影响,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社会准则都在影响着他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根据本尼迪克特的理论,人的本质会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在广大农民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追求的过程里产生了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蕴含着农村的价值观、婚恋观、伦理观和道德观等,虽然在不同时代农耕文化有着不同表现形式,但是这种传统文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乡风文明的有效手段。现如今,随着城镇化浪潮,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弱化,大量外出青壮年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现象,也造成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断裂。传统建筑、手艺、家规、家书、家训等物质文化载体被摒弃,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农村人向往城市,抛弃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导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成为家风培育的有效载体。

(四)德育教育不足

目前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地区更为显著,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德育教育高度重视,但从农村落实情况看,农村对德育教育仍然重视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校和家长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看重学生成绩,容易忽略对品德行为的教化;二是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更多以灌输方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三是农村较为缺乏优秀师资,同时学校也缺乏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交流,德育教育较封闭。学校德育教育能够有效推进家风建设,同时家风建设也能“反哺”学校德育教育。总体看来,弥补农村德育教育短板将更加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家风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优良家风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改善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展的前提,而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没有脱离城乡二元制瓶颈,农业不够强,农村不够美,农民不够富。农村的文体设施、卫生服务、养老、环境治理等方面都显示了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平台,必须改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分布不均衡、设施陈旧等现状,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振兴乡村文化实现群众“精神脱贫”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5]农村面临着千年不遇的大变局,新农村家风建设也在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面对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农村家风建设要牢牢紧随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家风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基层领导干部通过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7]里提出要“指导农村普遍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每个家庭去践行,家风家训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6]因此要善于发掘、整理和传承优良家风,将《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等优秀著作中体现的“爱国、敬业、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通过家庭教育来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从而培养农民自强自立的精神。

第二,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中华文明的主体扎根在农村。费孝通先生曾将传统中国称为“乡土中国”,这种称谓不仅在于农业生产更在于农村的价值观念使得人们无论走多远,心中都有“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既包含如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灌溉工程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了乡风民俗、手艺、歌曲和语言等非物质形式的文化。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标签,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同时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因此,改善家风要重新审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抓住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面对乡村人才流失,应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吸引农村流失的人才返乡,结合当地特色,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传承传统的工艺、艺术。除此以外,传承和创新密不可分,还要激励农民发挥自身创造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8]在提到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时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另外还应加强保护农耕文明、家规家训等非物质形式的传统文化。其次优化传承的载体,利用网络媒体展现独特的乡风民情。村民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乎村民精神家园建设,关乎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以“新乡贤文化”造就新乡貌。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乡地域上的集中表现。传统的“乡贤”是指在本乡本土有品德、有才学并且被乡人所崇敬的人。2016年全国两会提出了“新乡贤”一词,新不同于旧,新乡贤人士还包括了离乡但却心系乡土的能人贤士,公益性是其精神核心。现如今也有一部分官员、知识分子等告老还乡,带动乡村脱贫致富,不少的道德模范、优秀的基层干部等都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在弘扬“新乡贤文化”上,一是要构建完善的乡贤组织。把乡贤人才聚集起来,发挥乡贤德治、乡风教化以及扶贫济困等作用。二是政府要鼓励优秀人才反哺桑梓。政府应鼓励吸引乡贤回乡建设,如鼓励退休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等返乡,让乡贤文化成为基层治理的一股坚强力量。三是要打造乡贤文化平台,乡贤要发挥其作用需要平台来展示。四是要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通过对品德高尚的个人和家庭进行表彰,发挥榜样作用,引导村民破除陋习,树立讲文明树新风理念。乡贤文化根植于乡土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人才和智力支撑,塑造新农村文化内涵。

第四,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纽带。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培育“四有”新人和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面对农村“空心化”、部分农民素质偏低的现象,社区可以将村民紧密联系起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能带来村民文化认同以及提升“主人翁”意识。农村社区文化不仅仅包括常见的文娱活动还包括村民在日常生活里表现的行为、风俗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在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进程中,不仅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还要着重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夯实乡村振兴的家庭文明基石

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风建设的核心就是家庭精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和父母的素养能影响“培养什么样的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早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风的形成和传承必须要有人上行下效,言行垂范,而父母就是奠基人,家庭和睦幸福则社会祥和。《颜氏家训》里提到“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命而行,行其所服”,指出夫妻应该和睦,相互尊重,做好孩子的表率。因此父母要和睦相处、言行一致,提倡家庭德育教育反对暴力式教育,家长要把握“爱”与“管”的度,多给予孩子精神关爱,多学习家规、家训等传统文化。其次,要充分发挥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树立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一个个优秀家风事例都展现出女性在家庭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营造美好和谐家庭,家风培育才有良好环境。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家庭文明社会才会文明。

(四)依托网络新媒体弘扬新农村家风

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发展迅猛。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于家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网络新媒体也应该渗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网络新媒体可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创新传播形式,通过大众熟悉的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APP媒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积善行德、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家庭事例,打造传播农村家风文化的重要窗口,唤起大家关注家风、弘扬家风。另外,乡村也应汲取外面世界的先进养分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

(五)推进学校德育教育与家风建设融合

人无德而不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我国教育的不公平,农村地区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立德树人。农村地区师资是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国家为解决农村师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来推动提高师德水平、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待遇等保障农村教师的权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9]因此,一是要加强教师培训、保障教师权益;二是要加强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家风教育应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家风教育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反哺作用。学校应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教育和家风建设结合起来,让家风教育走进校园,如开展弘扬“孝”文化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风素材结合起来,多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家长的参与感以唤起家长对家风的重视,一方面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能让家长以身作则。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指引。实现乡村振兴这个长久且复杂的大工程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0]文运同国运相连,文脉同国脉相连。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家风、家训、家书、家谱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新农村优良家风建设是振兴乡村文化和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新农村优良家风建设,才能成为乡村发展中一股生生不息、凝心聚力的基础力量,涵养新农村优良家风才能增强新农村文化底蕴,才能振兴乡村文化,对于实现民风淳、社风清、社稷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涵养新农村优良家风才能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乡贤家风农民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