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指引湖州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20-01-19 05:39钟建林余连祥刘亚迪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湖州文明理念

钟建林,余连祥,刘亚迪

(1.湖州市统计局, 浙江 湖州 313000; 2.湖州师范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多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湖州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宗旨,以综合治理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载体,以永续长效为目标,践行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以“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主要内容,“厚植生态文化、建立生态制度”为主要标志的“两山”湖州实践模式[1]62-63,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湖州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是浙江乃至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的缩影,生动地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湖州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的历程

2020年,美丽富饶的湖州推出了“五谷丰登”计划,策划结合本地良好且稀缺的生态山谷资源,在域内打造具有鲜明标识度的招商品牌和重要平台,从而招才引智,努力建成“长三角最黑的黑马、最热的热土、最绿的绿地”。但少有人知道,湖州这块号称长三角后花园的热土也曾走过曲折的发展之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

与多数地市一样,改革开放初期的湖州也曾采用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方式。这一时期,湖州过度地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早在1983年,湖州社队企业的总数就已超过8 000家,其产值占了全市工业产值的一半左右。这是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之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导致了湖州生态环境的每况愈下。这一时期,湖州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将GDP作为考核区县及乡镇发展的最核心指标,忽视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随着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湖州逐渐意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湖州开始转变发展理念。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湖州调研,强调要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从此,湖州就坚定了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率先拉开了太湖生态治理的序幕,并出色地完成了整治任务。这一时期,湖州开始转换发展方式。按照习近平同志2003年7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提出的“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湖州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磐”。2004年,湖州的COD排放量比1997年减少了8万吨,四大水系和六个太湖入水口的水质基本达到3类标准,湖州成为太湖流域水质最好的区域。这一时期,湖州开始探索用制度保障绿色发展成果,将环境保护目标纳入各级各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任期责任,实行年度考核,并对企业评优、资格认证等工作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两山”理念。这一时期,“两山”理念成了湖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全市上下积极探索“两山”转化通道,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自信。这一时期,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动力增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升。2019年,全市有21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三位,其中财政收入等9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这一时期,湖州为全省、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从提高准入门槛、落实履约监管、严格违约惩戒、强化考核问责、优化要素配置到创新金融支持、倒逼产业转型,湖州探索并提炼出了一整套可涵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2]第1版。

湖州人民对“两山”理念的认识,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两山”关系的分析判断:经历了从“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阶段。湖州的“蜕变”转型,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导,也得益于长期以来形成和坚持的一套完善的践行“两山”理念的办法。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湖州用生动的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3]。

二、湖州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的生动实践

湖州以“两山”理念“诞生地”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打造“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金名片,不断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湖州开展的“两山”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成为可供剖析学习、复制推广的湖州样板[4]56-57。

(一)以“两山”理念为核心

1.用“两山”理念引领目标定位 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不断践行“两山”理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2.用“两山”理念引领发展规划 以生态优先谋划区域建设的特色定位和布局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开展“多规合一”试点,逐步理顺“多规”关系,系统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多渠道、全方位布局和引导,完善生态文明规划体系。

3.用“两山”理念引领考核评价 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淡化GDP考核的“先行者”,并将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在县区综合考核中推行三级绿色生态考核和乡镇分类考核。同时,用技术支撑绿色发展,编制完成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全国率先实现成果运用,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为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夯实了基础[5]第16版。

(二)以改善生态为基础

1.重拳治水让水更净 湖州率先落实“四级河长制”,通过“五水共治”实现了排污口标示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第三方运维全覆盖,建制镇截污纳管全覆盖,河道清淤全覆盖。2019年10月20日,湖州在全省率先发布《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与管理规范》“1+3”(1项总则+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其他区域3项具体要求)系列地方性标准,按照“一企一管”截污追根溯源,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县区全覆盖、类型全覆盖。2014-2019年,湖州连续六年获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成为全省唯一“大禹鼎”区县全覆盖的地市,被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2.攻坚治气让天更蓝 湖州在全省率先开展“蓝天保卫战”系统建设,完善乡镇(街道)空气自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治气精准化水平;深化车船尾气污染防治,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电动化的地级市;深化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快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排放改造。2019年,湖州市的PM2.5浓度均值比2013年下降了71.2%,降幅居全省第一。

3.铁腕治矿让山更青 湖州发布了国内首个《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地方性标准,建设智慧矿山,加快矿山企业转型升级,加强绿色矿山动态管理,严格执行矿山双控、年度限控、项目严控、区域总控和停电、停炸药的“四控双停”措施,推进矿山综合治理。2019年,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100%,所有矿山100%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

(三)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1.做好融合的文章 湖州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场”“生态牧场”“生态茶场”,实施“稻鳖共生”“稻虾共养”“一亩山万元钱”“一块地百里之外千人管”等生态种养模式;建设全省首个农业产业融合项目“标准地”,推动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至此,湖州已成为全国第二个农业现代化的地级市,湖州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此外,围绕打造“乡村旅游第一市”的目标,湖州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洋式+中式”“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的四大乡村旅游模式,先后培育了德清“洋家乐”、长兴“上海村”、安吉“亲子游”等品牌。2019年,湖州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6017.92万人次,增长20.04%。从“农家乐”到“乡村游”“乡村度假”再到“乡村生活”,从“千人一面”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两山”转化的金杠杆。

2.做好倍增的文章 湖州紧抓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构建招商引资优质平台,推进新型主体和数字人才引培。湖州的“国千”“省千”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前三。湖州还涌现了新能源汽车、绿色家居、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物流装备、地理信息、节能环保等一批新经济、新业态。近年来,有唯品会华东中心、万邦德绿色智造新材料、吉利新能源汽车、龙之梦旅游综合体等多个绿色项目陆续签约落户湖州,湖州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的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2%。依托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创新推行了“绿贷通”“续贷通”“绿融通”、绿色企业(项目)系列贷等做法。创新设立的“绿贷通”平台,将全市35家银行321款信贷产品进行标准化梳理、分类别贴标、网络化上线,帮助1万多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913.8亿元,有效解决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湖州的信贷资产质量排名居全省第1位。在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上,湖州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已在木业、家具和纺织印染业三类产品中遴选首批14家行业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延长绿色产业链、保证绿色产品有效供给。

3.做好倒逼的文章 湖州通过“亩均论英雄”等改革举措,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改造提升。工业方面,先后对印染、纺织、铝合金、蓄电池等传统产业进行专项整治,关停“小散乱”企业3 000余家,整治提升企业1 520余家,建材、纺织两大传统产业的占比由2005年的50%下降到2017年的29.8%。农业方面,先后对生猪、龟鳖、渔业养殖进行集中治理,全市拆除温室龟鳖大棚702万平方米,实现“全域清零”,建成跑道养鱼300多条。如南浔区的“物联网+跑道养鱼”模式,实现了装备工程化、测控精准化及养殖集约化。在尾水零排放、节电10%的同时,实现了亩均产值增加1万元,亩均利润增加5 000元。服务业方面,实施“生态+电力”,念好产、运、行、住、游“五字经”,实现清洁电能替代15.84亿千瓦时,减少煤碳等的用量63.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的排放157.92万吨。

推行标准地改革,将“345+1.5”作为项目准入门槛[6]18,有效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这项改革自2018年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出让工业“标准地”489宗、2.2万亩,负面清单外新增工业用地100%实现“标准地”出让,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全域推进“五未”土地处置,全面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用地。通过招商盘活、分割转让、收购重组等举措,累计处置“五未”土地8.67万亩,有力保障了优质项目及时落地。2018年,湖州市的“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改革被国务院督查组列为典型经验。

(四)以培植生态文化为支撑

湖州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一步丰富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培植生态文化,推动全民参与,宣扬绿色生活,践行生态自信[7]56。

1.弘扬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古城古镇乡土智慧,传承传统农耕文明,弘扬丝茶之府、竹笔之乡的地理标志特色文化,结合“五水共治”河道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太湖溇港的生态整治,建立桑基鱼塘保护管理机制,创新发展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的衍生产业,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

2.加强科研宣教 从理念到战略,从规划到政策,都离不开文化的渗透,思想的浸润。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探索建立生态文化价值体系具有先天的思想理论基础。近年来,湖州的生态文明教育已经逐步纳入家庭教育、学前及中小学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社会团体培训体系中。2015年,湖州成立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2017年,湖州又成立了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两山”讲习所,相关的科研及教学培训逐步完善。2017年,《湖州:“两山”重要思想的实践样本》地方教材作为拓展性课程纳入初中学校地方课程计划。目前,全市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以及党政干部培训率均达到100%。

3.提高公众参与度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成为公众的一种自觉行为方式,才是普及化的最有效途径。在湖州,设立生态文明日,颁布《市民生态文明公约》,推行“生态绿币”机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区规范、景区守则、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等生态细胞创建活动,垃圾分类回收、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一系列举措,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内化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在公众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中以更加具体的行动加以体现。从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再到民众的自觉参与,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走得越来越扎实。

(五)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湖州着力建设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1.明确“1+N”立法计划 2016年6月7日,湖州率先颁布实施《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立法的地方性法规。此外,在生态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城乡建设、垃圾分类等各方面也逐步构建了地方法规体系。目前,湖州已出台了《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2019年4月4日)、《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2019年11月15日)、《湖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2019年9月5日)、《湖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9年8月10日)、《湖州市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规定》(2017年10月30日)、《湖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2020年7月31日)等地方性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2.推进标准化建设 2018年10月26日,湖州颁布了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地方标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南》(DB3305T 66-2018),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生态文明、绿色制造、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湖州的美丽乡村、循环经济、绿色矿山、绿色智造等标准,填补了国内多个领域的空白。湖州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开展了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工作,建立了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3.探索制度创新 湖州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构建从项目准入、考核问责、要素配置到产业转型、金融支持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湖州积极探索新型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改革,全市两级法院均获批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成为全省唯一实现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全覆盖的地市,并积极探索向基层进一步延伸,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打造环境资源审判样板。

三、湖州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的经验启示

十多年来,湖州不断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主要有以下经验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战略定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有战略定力,有长远之策。2005年以来,湖州始终牢记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有所得有所失,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的谆谆教导[8]第2版,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十年磨一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为做大金山银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必须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

生态自然禀赋比湖州好的地方有很多,区域产业经济比湖州发达的地方也有很多,而湖州则胜在两者结合得更好。多年来,湖州坚持“八八战略”中蕴含的优势论,跳出生态抓生态,把生态建设与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美丽经济、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态、区位、交通、文化、和谐等组合优势,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每个地区而言,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优势各不相同,可叠加的组合优势也因地而异,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精准发力,走出一条彰显比较优势的生态文明之路。

(三)必须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1)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5日。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面临各种矛盾,许多问题需要统筹谋划、系统解决,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改革创新[9]20-24。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城乡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湖州的乡村旅游不会蓬勃发展;如果没有“标准地”“亩均论英雄”等一系列绿色组合拳的有效实施,绿色产业发展不会争先进位、突飞猛进;如果没有“两山银行”等投融资领域的创新实践,生态资源很难实现价值转化,生态文明建设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推手,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才能真正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如此。这些年,湖州在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绿色生活及治水、治气、治矿、治城乡环境等过程中,以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本,让政府的规划决策全面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切实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实践证明,只有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整体利益和个体诉求高度一致,才能汇聚起践行“两山”理念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湖州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漫说文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