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型资助实现路径研究

2020-01-19 05:4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时代

蔡 颖

(华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广州 510631)

学生资助工作是人才培养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系列文件从国家层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下简称“困难生”)资助做出指导与部署。经过多年努力,学生资助工作蒸蒸日上,成绩斐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亟待转型升级,实现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转向。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构建“资助育人”等十大质量提升体系,“把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2]

一、发展型资助的时代诉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局是发展型资助推进的现实背景。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共享福祉的体现。高校要乘大势,迎挑战,抓机遇,推进发展型资助又快又好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时代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型资助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3]。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推动学生资助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生资助工作,深化改革,加强新时代发展型资助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时代新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学生资助工作创新发展需要

《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2006至2015年10年间,资助高校困难生人次增长近3倍。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获助达4 387.89万人次,涉及资金1 150.30亿元[4]。目前,困难生“因贫失学”问题得到较好缓解,高校资助实现全覆盖,呈现出总量有新增长、体系有新动作、内涵发展有新突破的态势,保障型资助发展充分,学生资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为资助转型打下了牢固基础。同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当前资助体系更多强调教育公平,关注困难生可持续发展较少,距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仍有一段距离[5]。资助工作中扶志、扶智等发展性资助呈现低覆盖、断续性特点,困难生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厚植、时代担当召唤、能力素质培养有待提高,“精准滴灌”资助力度还需加大,这为发展型资助转向提供了新着力点和突破口。

(三)困难生成才担当需要

困难生成才担当需要是发展型资助转向的内生动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6]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到,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出新要求和奋斗方向。困难生应积极响应号召,严格对标对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努力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相关调研发现,困难生经济禀赋较差、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其成长成才和时代担当诉求依然强烈,渴望享受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追求精准化资助服务,期待个性化发展平台,希望学有所成、学有所献,报效祖国。困难生成长成才、勇担时代责任,高质量发展型资助保驾护航必不可少。

二、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特征

学生资助包括经济性资助和发展性资助。经济性资助主要提供求学经济支持,发展性资助主要提供立志、强能、扶心、助就、促创等非经济援助。根据经济性资助和发展性资助的比重差异,高校资助范式可分为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保障型资助以经济性资助为主,主要从教育公平出发,重点解决困难生“因贫失学”问题,是学生资助的初级阶段。发展型资助则在经济性资助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由助人向育人推进,由助困到助力深化,着重提供立志、强能、扶心、助就、促创等发展性援助,实现困难生全面发展。它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困难生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解决困难生人才培养问题,是保障型资助的发展和升级,是学生资助的高级阶段。

发展型资助具有主体性、深透性、激励性等鲜明特征。第一,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办资助,凸显困难生主体地位,服务困难生紧迫需求,尊重困难生成长规律,维护困难生发展权益,促进困难生全面发展。第二,深透性。发展型资助突破经济资助的单一性,变“授鱼”为“授渔”,倡导发展梦想多元化,营造关爱氛围,强调因需施助、因材施教,困难生全面发展更为淋漓尽致。第三,激励性。发展型资助激发困难生求变的内在动力,困难生主动寻求机会,自我突破,积极实践,补短板拉长板,挖掘潜能,追求卓越。

三、发展型资助的目标所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教育事业发展要强化目标管理。发展型资助工作设定的目标要体现国家、高校和个人三者目标的融合,多面彰显工作的成效,既满足层层推进可达到,又以“中国梦”为轴心富有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困难生发展优势明显,出彩人生献力祖国。困难生学习、成人、就业谋生、终身发展及终身幸福生活需求得以满足,不断树立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锤炼品德修为,强化核心优势,拓展社会网络,提升社会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梦”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

第二,发展型资助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精准资助措施更加得当。发展型资助体系具有先进工作理念、充足资金来源、发展性资助占主体的资助模块、“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规范管理”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评价体系,能够精确识别、帮扶及管理困难生。

第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及实践教育贯穿于资助全过程,提升困难生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其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创新及实践能力,塑造强健体魄,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四,推动教育现代化,助力国家宏伟蓝图建设。实现发展型资助的个性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以资助现代化促教育现代化。发挥发展型资助的人才培养作用,将困难生培养成创新型高端人才,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人力支撑。发挥学生资助工作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四、发展型资助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困难生发展型资助的实现路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困难生发展需求,整合发展型资助资源,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推进资助精准化、国际化及信息化建设,实现扶贫、扶智及扶志有机结合。

(一)树立新时代学生资助思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认清资助的地位作用,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照顾困难生的特点和利益,将学生资助高增长转变为学生资助高质量,扶贫、扶智、扶志齐头并施,引导困难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整合发展型资助资源

集结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型资助蓄水池,持续注“活水”、注“满水”。优化学生资助顶层设计,加大国家奖助学金投入,设立如成才基金、梦想基金、研学基金等专项资金,增加国家发展性资助资源供给;利用税收优惠、产业创新等政策,加强校内外合作,鼓励社会捐资助学,提供实习、培训及就业机会,挖掘社会发展性资助资源;严格落实计提学生资助资金政策,积极为发展型资助搭平台、供经费、建团队;组建困难生社团、困难生宣讲团,开展自我教育和朋辈辅导,引导困难生自助助人。

(三)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

在现有资助体系中增设“专项计划”,提高发展性资助占比,重视发展性资助效能,强化发展型资助的系统性,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

第一,提高发展性资助占比。发挥传统模块的经济功能,扩大经济性资助规模,实现全覆盖;拓展传统模块的发展性资助内涵,“奖”,关注人才培养,培养奋斗精神,“贷”,融进金融常识和诚信教育,培养法治精神;“勤”,鼓励“造血”换新,培养进取精神;“助”“减”“补”“免”“绿色通道”,开展感恩教育和公益实践,培养家国情怀,发挥特色育人效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创设“专项计划”新型发展性资助模块。比如,开设“资助政策宣讲团”“自强社”“困难生能力提升计划”“困难生心理辅导工作室”“困难生公益实践平台”“困难生领导力训练营”“困难生就业启航计划”“困难生海外研学”等项目[7],在扶智扶志方面狠下功夫,将结果资助与过程资助相结合,使困难生获得精英式培养、体验式成长,实现资助体系的迭代升级。

第二,增加发展性资助资金投向。在保证经济性资助规模的前提下,将资金重点投向发展性资助领域,增加传统资助模块育人内涵的探索经费,设立“专项计划”资金,专款专用。

第三,强化发展型资助系统性,确保目标明确化、内容丰富化、方法多样化、平台特色化及保障立体化。通过发展型资助组合拳,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

第四,重视发展性资助效能。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修订学生发展型资助管理制度;资助绩效评估不单看资金使用情况,还强调传统及新型资助模块的育人效果,特别从中长期跟踪困难生发展情况。

(四)推进发展型资助“三化”建设

积极推进发展型资助精准化、国际化及信息化建设,提高资助育人效能。

第一,精准化。基于差异化资助及发展需要,实施“精准滴灌”,确保资助对象、内容、资金使用、措施及成效精准。以大数据为支撑,健全困难生认定办法,精准识别困难生,建立困难生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困难生资助需求调查,按需制作多样化发展型资助“自助餐”,由困难生自由采选;根据物价水平、资金及困难生规模,点面结合设立合理资助标准及档次;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工具性与人文性、自助与他助关系,选择诸如勤工助学、公益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参观、专项培训等困难生易于接受、乐于选择的资助方式;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客体反馈体系跟踪困难生资助满意度及长期发展情况,倒逼学生资助改革创新,利用主体评价体系检视工作,形成整改台账,进行专项整改。

第二,国际化。高校“双一流”建设内在地要求一流发展型资助与之相互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化路径必然推动发展型资助的国际化路径。高校应从国际化经费中设立困难生国际化培养专项经费,适度增加家庭经济困难交换生名额,开通“绿色通道”全额资助困难生境外求学,创设困难生短期境外研学项目,拓宽困难生国际培养路径,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优秀困难生;加强与境外高校、基金会等资助机构的跨国交流与合作,整合国际资助资源;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资助工作队伍,选派优秀人员开展境外访学,学习和借鉴境外先进资助理念及实践,充实和丰富我国发展型资助工作。

第三,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提高发展型资助服务效率。高校将发展型资助工作纳入高校信息建设范围进行整体开发;实现国家扶贫开发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与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对接,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实施精准资助;发挥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育人功能,宣传国家资助政策,通报资助工作进度,树立困难生优秀典型,传播正能量,为发展型资助精准化及国际化提供信息保障。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