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人格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2020-01-19 05:57罗香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人格

罗香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300)

君子是中国古代对品德高尚和才能卓越的人的通称。孔子十分推崇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因此,深入理解和探究《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并将其精髓发扬光大,对于改善高职学生的信仰、道德、人际等现状,构建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论语》君子人格的精神

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凡107见,并且在20篇中都有出现。可见,“君子”是《论语》中重要的概念,其地位十分重要。在孔子之前,“君子”指统治者,并无明显的道德人格含义。孔子将“尚德”引进君子的内涵,君子与小人逐渐具有了德的区别,也作为有德者和无德者的称谓。通过“由位而德”的意义转换,孔子确立了“君子之学”[1],其宗旨就是实现“德位一致”,即希望统治者能拥有君子般的理想人格,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可以获得统治者的位置。本文从君子的理想人格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剖析儒家君子在志向、学习、人际、心性、言行五个方面的卓越表现。

(一)君子心忧天下,重义轻利

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政治失落,礼坏乐崩,兼并战争频繁。统治者们僭越礼制,不注重道德修养,私心逐渐膨胀。为了追求更大的物质利益,在统治阶层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对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缺乏仁爱之心。而儒家君子所崇尚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恰恰是针对这违礼、无仁的现状产生的,是期待天下治理的大同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德治爱民之道。儒家君子就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而努力学习的人。因此,君子心忧天下,志于学“道”,从而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78—79“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学道则爱人”等,就是证明。

君子通过学道,把“修己安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扛在自己的身上,就能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义”即精神价值,“利”即物质价值,义利关系即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关系。孔子认为,不同阶层的人由于所处地位、思想的不同,其理想也就不同,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修养自己以安定天下的人,他念兹在兹的是礼乐德治、大同理想能否得到实现,而不仅仅是一己之私。国家得到治理,就是国家最大的义,这对于社会管理者来说,也是最大的利。只有重视国家大义,才会克制自己的欲念,才会坚定地修养自身的品德,也才会有永远精进向前的不竭动力。

(二)君子好学上进,文质彬彬

君子的志向是实现天下的治理,任重而道远,因此,君子必须有弘毅的精神,终身好学,自强不息,同时展现出文质彬彬的风采。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论语》开篇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将“学”置于全书之首,可见儒家对“学”的重视非同一般。“好学是人的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与仁、智、勇等伦理道德,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理想相联系,最终目的是让人的生命变得完美。”[2]95—96孔子所强调的“好学”,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而且强调德性的“学道”。知识的“学文”从经典、礼法等入手,而德性的“学道”又要从具体的人伦日用来展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则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真正好学的状态应如孔子所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不仅要学道,学知识,还应“文质彬彬”。“文”指各种礼节仪文,“质”是朴素、善良的本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君子既要有做人的质朴,又有文明人的行为方式,谈吐优雅,举止有度。

(三)君子恭而有礼,和而不同

君子要实现天下的治理,必须根据“礼”来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而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又要以合适的价值——“仁”来做基础。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身之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好礼、学礼、有礼、注重礼义,视、听、言、动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同时,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存心不同,君子对人十分恭敬有礼,“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尊敬、关爱他人,这样就能实现“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根本目的。

君子为人处世不仅要“恭而有礼”,还应“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承认人性、利益诉求的不同,提倡尊重、包容不同的各方,然后对不同的各方通过互相交流、对话、谈判、协调、化解、融合等办法,最后达到和谐的境界。

(四)君子心胸坦荡,操守有恒

在心性涵养上,君子自尊自重,心胸坦荡,修养自己以安定百姓,经常乐观地看待未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乐天知命,俯仰无愧,心地平坦宽广,小人耿介于得失荣利,常若有压迫,经常局促忧愁。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是自尊自重、不忧不惧、谋道不谋食的人。君子胸襟坦荡,心忧天下,不会因为个人私利而患得患失,以尽社会责任为己任,这是君子人格的伟大之处,也是儒家“为己之学”的精义所在。

君子不仅心胸坦荡,而且操守有恒,这与儒学强调慎独的精神一脉相承。“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孔子说善人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要有一定的操守,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激进者一意向前,狷介者也不肯做坏事。即使在最困顿、不通达的时候,“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还坚持着操守,小人一穷便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了。

(五)君子言行一致,通权达变

君子应少说多做,坚定地去实行,做到言行一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中庸》提倡“力行近乎仁”,《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提倡“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君子不仅要言行一致,而且要通权达变。“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通权达变,不仅要遵循基本原则,同时,在符合儒家中道的原则下,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目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君子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借鉴君子的理想人格,希望对构建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所补益。

(一)思想主流健康向上,存在功利化倾向

“高职学生思想主流积极正向,政治取向正确,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对改革发展和从严治党充分认可,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率很高。”[3]同时,高职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脱节的现象,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加强,存在功利化倾向。比如,只注重对就业和升本有利的学习和活动;一部分学生将择业的首选条件定为“经济收入高”和“工作条件好”,乐于追求物质利益而缺少奉献的情怀,把功利性和物质化的获得理解为成功。

(二)动手能力强,理论素养相对较低,学风不够浓厚,美育教育有待加强

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多为专科层次,学制短、课程多,很难安排出相当的时间为学生开设人文类课程。从生源来看,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但整体素质特别是理论素养相对较低,具有弱理论、强实践的特点。他们学习起点稍低,学习热情不够高;学习目标稍模糊,学习缺乏长远规划;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够好,上课能认真听课、做笔记,但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反思思考的学生比例不高;在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缺乏进一步的审美教育。

(三)自我意识强烈,自我约束和沟通能力较薄弱

在人际关系上,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丰富的自我特征,思维特立独行,追求个性化。个别学生缺乏尊重、敬畏之心,有部分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规矩意识淡薄,待人接物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基本的礼貌。同时,父母的过分宠爱导致他们形成了自私自利、任性等不良习气,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过度呵护使得他们在群体生活中缺乏对他人的理解,面对矛盾分歧,容易苛责别人,陷入争吵。

(四)心理冲突表现较明显,略感自卑,缺乏足够的信心

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学生感觉学校“不够体面”,从而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青春期人格发展的局限,高职学生心理冲突表现明显,出现自负与自卑两极倾向、理想与行为脱节、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早熟与叛逆交织、网络社交热烈与现实社交淡漠反差鲜明等特点。”[4]

(五)渴望成功,但行动力较弱,缺少灵活变通的精神

高职学生渴望梦想成功,但他们只是模糊地想象未来成功的结果,而没有考虑过现实世界中当前的道路该如何去走。他们善于做梦,渴望独立,但自律性较差,坚持不了目标或目标容易动摇,缺少坚韧奋斗和灵活变通的精神。

三、君子人格教育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一)君子心忧天下,重义轻利,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信念,争做有深厚家国情怀和乐于奉献的大国工匠。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崇尚技艺。古代君子不仅崇尚技艺,而且以天下为己任,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高职学生应当以君子为学习的典范,不仅崇尚技艺,而且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有大格局和大视野,加深对自己工作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在追求自我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国工匠的培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君子好学上进、文质彬彬,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勤奋好学和温润如玉的精神与气质。长期以来,学生存在动手是职业教育,动脑是普通教育这样一种误解,而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动脑动手。《论语》推崇“君子不器”的理念,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好学上进,博学多能,既有职业技能,同时又有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因此,高职学生应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理论素养的学习,增强文化底蕴,正确理清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1]。

(三)君子恭而有礼,和而不同,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恭敬之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君子对人恭敬有礼,处事“和而不同”,力求达到和谐圆融。高职学生应借鉴君子为人处事的方式,心存敬畏,对人恭敬有礼,尊敬并关爱他人。于己而言,就是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同时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借鉴。

(四)君子自尊自重,操守有恒,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不卑不亢的良好心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君子自尊自重,不卑不亢,心胸坦荡,慎独自律,操守有恒。高职学生应借鉴君子的心性涵养方法,既不自卑也不骄傲,心地平坦宽广,安详舒泰,找准奋斗目标后努力去实行,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五)君子言行一致,通权达变,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知行合一和灵活变通的精神。君子言行一致,通权达变,高职学生应以君子为榜样,自强弘毅、专注执着、日新日进,不断增强行动力。不好高骛远,不盲目自大,不妄自菲薄,不急躁冒进,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敷衍了事,多一些精益求精。同时,君子在恪守中道的基础上通权达变。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不仅要遵循基本原则,同时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如何,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梦想,不懈努力[3]。

综上所述,君子人格教育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进一步以君子人格为学习的典范,力争成为一个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甘于奉献、好学上进、文质彬彬、恭而有礼、和而不同、自尊自重、操守有恒、言行一致、灵活变通的当代君子,为大国工匠的培育、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人格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君子无所争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