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金石与催化剂
——由疫情时期看教育信息化建设

2020-01-19 05:57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师

郭 颢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教育信息化研培与传媒中心,哈尔滨 150080)

引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的坚决、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全国多地教育部门陆续宣布中小学延期开学,全国多数线下教育培训机构也暂停了线下课程。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倡导学生居家“停课不停学”,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实现学生们“停课不停学”,积极组织提供线上课程,为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当下正在进行的超大规模的在线教育的集中实践,体现了政府、学校、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参与者的责任担当,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全社会的信息化创造力,让全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得到极大的释放与协同,让实践者、参与者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全面提升,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多维创新。同时,涌现出众多实践创新成果,对于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特殊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可以说,这个特殊时期的大规模教学实践既是对以往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检验的试金石,更是为未来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催化剂。此次疫情,是对多年学校教育效果的一次大考,同时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教育。

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和家庭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信息化、数字化产业正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必然是长期的发展趋势和选择。但是,要真正有效、切实地实现由教育信息化提高人力资本红利,依然任重道远,需要相关观念的改变,以及切实有效政策的配套完善。疫情期间教师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在停课不停学工作中付出了很多。所有的教师和学生被动迎战,学生们也很努力,每天大量时间是在电视、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前度过的。“停课不停学”唯一的手段就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直播来进行学习。

而“互联网+教育”构建的是线上与线下的教学环境,疫情将线下教学阻断,成为了“全”线上教学,从而也彻底暴露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种问题。为继续发挥教育信息化研培与传媒中心的智库作用,近期教育信息化研培与传媒中心通过问卷等方式调研显示,在线教育中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当前信息化配备多样化发展,部分区域需加强整体规划;师生基础条件基本满足,但仍需关注少数困难群体;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基本实现,但应用差距可能持续加大;教师在线教学认知与经验有待提高,教研培训需同步加强;学生对在线教学接受度较高,但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足,教学效果不易检验。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课程质量方面。部分地区“一刀切”地制定政策,要求教师短时间内完成课程录制或进行在线直播,一些乡村教师甚至需要出门寻找网络进行录课。这种脱离实际的硬性要求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会影响到在线课程质量。

第二,网络方面。近期由于多地企业及学校开展线上办公与在线教育,互联网访问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宽带网络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峰值流量压力。许多线上课程都出现了掉线、卡顿、语音延迟的情况,甚至出现了部分教师自己讲了一节课、学生完全不在线的情况。

第三,学生主动性方面。部分学生,尤其是本身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课程效果堪忧。

第四,家长和学生身心负担方面。部分学校要求家长监督每天打卡学习,然而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基本不会操作电脑,这种要求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此外,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特别是很大比例的学生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在线听课,会对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第五,上述问题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与学生来说更为严重,“一刀切”地推行在线教育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和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

同时,疫情引起的广泛线上教学,大规模地培养了师生应用习惯。之前擅长使用教育现代化手段上课的教师数量不多,但因这次疫情,教师们都要上网课。同时这次教师们还会通过视频看课,在短时间里观摩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授课,也会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在教学水平上会有大的提高。当然,教师最大的进步可能是信息素养方面的,信息化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因此疫情之后,教学范式必将迎来重大变革。如何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认知重构、建设标准重构以及建设内容与产品形态的重构,成为行业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重构”不是简单的概念变化,而是自上而下,从顶层设计到实践标准的重构。把握核心,排除干扰,回归本质,找到教育信息化“重构”的落脚点是所有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技术与教学将深度融合,并会根植到教育的主战场——学校的课堂上。这对未来新的教育模式形成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会翻开新的一页。

二、面对问题的思考与突破

针对前一阶段在调研中网课教学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做出两点思考:首先是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和有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其次是复课后如何有效做到线上线下智慧课堂教学法的研究落实。可为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在线课程制定提供短期思考,另一方面能就我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过程中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长期建议。

在推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群体要有的放矢、分类推行。例如,针对农村地区或网络不发达地区,尽量减少使用直播形式的在线授课,可更多考虑使用现有高质量资源,尤其推荐其使用国家、教育部或相关平台统一提供的,由优质教师统一录播的课程。就长期而言,各省一级教育部门可考虑统一制作义务教育阶段各课程的教学视频,组织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统一录制。事实上,现有研究所发现的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大部分正是来自其带来的更优质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资源。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地区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农村网速等带来的不便,此外更可保证课程质量,也节约成本。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对学业基础较差、家庭背景较弱的学生以及农村地区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加强家校沟通,确保学生的学习状态。继续推进信息化进程,教育部门和学校需鼓励、督促家长和学生更多地将互联网应用于学习和工作,而非只用于娱乐和社交,利用快速的不断推进的信息化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一方面是提高我国整体人力资本,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可及性,缩小地区和城乡间教育差异,从而缩小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不平等。相关政策在制定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这一点,特别要谨防教育信息化可能导致的不平等加剧等问题。全中国即使是边远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总有一天会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时的信中写的那样:“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智慧教学的出路与方向

关于此次线上的大规模教学尚未进行有效的成果检验,没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数据检验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但仍旧有其他可以借鉴的大部分研究发现,在线课堂的效果不如传统课堂。

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埃里克·贝丁格等人的研究利用美国一所大学的数据发现,接受在线教学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显著低于接受传统线下授课学生的成绩。美国西北大学教育与社会政策学院教授大卫·N.菲格里奥等人的研究则通过在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上进行随机实验,验证了在线教育对学业成绩的负面影响,且这种负面影响对少数族裔学生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尤为显著。

第一,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现有的研究结论发现并不统一;第二,从学业成绩角度出发,单纯的在线授课形式效果不如传统课堂;第三,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关注学生长期职业发展和个人信息素质的培养,则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而智慧教学法则强调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变革中的作用,面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融合、创新的要求,以下从班级、小组、个人、众体四个层面提出具有智慧教学特征的学习样式。

(一)班级差异化教学

班级差异化教学是兼容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良方,可使学习者掌握核心概念及技能。一个完整的差异化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前测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涉及已有的知识水平、个人兴趣和学习风格;再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特性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可能面向班级集体、小组或个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诊断学习的重要性,能及时进行形成性评价(如问题错误模式),并将结果作用于其他环节;最后开展总结性评价,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

技术对班级差异化教学实施的支撑表现在,围绕掌握核心概念及技能的教学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对称的课堂空间,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学科知识;通过学习评估系统加强形成性评估与学习诊断,为学生提供适性的补救练习;借助信息快速汇总工具,实施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分组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更有针对性地给出学习干预。此外,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差异的存在,追加在线个别辅导,借助已有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

(二)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

研究型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对应,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小组合作作为研究型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有助于对问题的发现及深入探究。当前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典型的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有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1.问题学习

问题学习是将学习“抛锚”于具体的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解决真实性问题,因此我们将其实施步骤划分为六步,即:描述问题、建立假设、规划调研、开展调研、分析结果、展示分享。问题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范式,其课程从内容转移到问题,教师的角色由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

2.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首次提出,强调在真实世界中基于资源开展探究活动,最终实现作品制作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同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项目学习模式是学习者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其实施步骤分为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基本步骤。Intel推出的“未来教室”宣传片“桥梁工程”为我们展示了技术丰富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案例,项目学习过程凸显了对教与学主体智慧发展的支持。

问题学习与项目学习两者既有共性(共同的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实践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体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等),也有差异性(两者定位不同、教学操作模式不同),但在实际学习活动中两者的界线是比较模糊的,通常会将两种方法耦合应用。一方面,项目学习从一个清晰的、特定的问题或多个问题开始,并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技能从而完成项目的执行,即“需知”如何开展问题学习;问题学习中学习者在明确问题基础上,可开展项目学习解决劣构问题,最终以作品形式展现。

(三)个人兴趣拓展学习

当前基础教育在线学习产品和服务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用户观念的转变、网络应用的普及、学习技术的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均是其发展动因。就学生个性发展而言,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在掌握核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其创设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将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结构化、富媒体化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在个体构建或群体参与下获取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而技术对个人兴趣拓展学习的支持体现在:首先,网络普及与发展让个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成为可能,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其次,学习终端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类学习终端不断涌现,为个人随时随地接入学习提供载体,突破了学习地点的限制;再次,富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习内容的交互性,改善了用户体验,使学生更有意愿选择内容开展学习。同时,学习者建模技术与认知诊断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获取适切的学习资源成为可能,使得学习更为高效。

(四)网众互动生成性学习

Web2.0的出现与发展,为网络个体、群体构筑了知识分享新平台。网众互动生成性学习即是在这样的社会化环境中,以个体为起点,与相关领域的网络个体、网络群体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知识在个人网络及连接网络的循环发展,通过这样的连接确保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最终实现信息知识的共享及创造。如此结合个人兴趣参与到网络协作,将促成集体智慧发展,使得群体信息聚合优于小组内单个成员的结果。

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九五”期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期和网络教育启蒙期、“十五”期间多媒体应用期和网络建设发展期,“十一五”期间网络持续建设期和应用普及期及现阶段正处于的应用整合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逐步进入校园,到交互式电子白板、虚拟仿真实验等技术在“班班通”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数字化教育蓬勃发展中各种数字技术丰富了教与学的过程。当前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刺激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去拓展学习的概念和开展学习环境的设计,推动着学习环境的研究与实践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动因之一。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