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路径研究

2020-01-19 05:57吴林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心理思想

吴林玲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31)

引言

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大众间的交流方式逐渐迈入了“微时代”,从新闻网站、网络博客、视频网站逐渐进入QQ、微信、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信息化媒体阶段。在“碎片化”的互联网数字时代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促使高校的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互联网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认识及消费理念的冲击较为显著,尤其在西方错误价值观、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素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我国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的创新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环境主要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虚拟空间,是囊括社会各个层面的虚拟社会体系,拥有着简洁化、多样化等特征。首先是简洁化。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初期,互联网用户为有效提升社交质量与效率,通常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对自我个性的追求。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简洁化逐渐以立体、多样的图像、视频、文字及声音的形式出现,譬如微理财、微公益、微阅读、微小说、微电影、微信等[1]。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短小与简化,使社会大众能够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及时有效地抓取能够满足自身审美需求与精神诉求的数据信息。然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数据信息的割裂与“狭促”,极易导致社会大众对信息产生“理解不深入”“认识片面化”等问题。其次是多样化。互联网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传播载体的便携化与多元化,社会大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电脑终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探究,也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社交软件、新闻APP、媒体终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逐渐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此外,互联网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应用程序的多样性,传统的网络软件主要是视频软件、游戏软件、新闻软件及社交软件。现阶段,互联网平台根据社会大众的生活需求与生产需求逐渐形成了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抖音、今日头条)、投资平台(借贷软件、众筹平台)、直播平台(快手、熊猫)及各种设计平台。所以说,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已然将物质层面的社会活动复制或转移到虚拟空间中,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快速。

(二)互联网的主要内涵

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互联网环境主要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集成的数据交换空间,以此使数据信息以视频、图像、音频及文本等方式得到有效的传播。在社会发展层面,互联网为社会大众探索科技知识、前沿技术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使现代产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宽泛化、信息化、全球化,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而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使课堂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其中在思政教育层面,思政教师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检索并提供大量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时事政治资源,使学生在开拓眼界的同时,理解复杂的思政理论知识。进而帮助思政教师在结合我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要求,明确思政教育目标,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过程中,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或方法。而学生在理解并应用思政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力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使思政教学真正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2]。而在科技研究层面,互联网能够将相关文献资料整合到特定的空间中,使科研工作者能够在借鉴前人的理论方法中,形成独特的科研理念及研究体系,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助力。简而言之,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有着难以替代的推动作用,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一)对传统教育方法的冲击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感染激励、理论讲授、自我教育、榜样教育、心理咨询及实践锻炼为主,其中课堂理论讲授是最为主要的渠道,以此通过主客体间的情感体验与共鸣,提升学生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具有较强的预见性与可控性,能够有效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目的性。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平台逐渐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数据信息的形成与传播也更加便捷化、多元化,从而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简而言之,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是针对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而形成的应试教育体系,思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学习情况,进而通过调整现有的教学体系,促成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但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活动范畴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进而形成新的教学生态,即社会、课堂、校园、网络等生态教学环境。因此,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教学生态的发展需求。

(二)对思政教师提出新挑战

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及思想素质居于信息制高点。因此,思政教师在教学领域中拥有着鲜明的话语权。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渠道增加,学生能够根据网络评论、文章及影视作品对社会体系进行初步的认识与判断,逐渐形成了形态迥异的思想行为体系。因此,在思政理论课开展过程中,通常存在学生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与教师所传递的数据信息相违背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产生质疑或怀疑,严重地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对此,思政教师必须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同时,提升对互联网负面言论及社会多元思潮的分析能力,进而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与应用,降低互联网信息对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影响。除此之外,思政教师还应形成关注学生主体情感、注重实践活动的意识,使思政教育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头脑,使其真正认识到思政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与实效性[3]。

(三)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高校学生在评判信息、解读数据、判断真假的过程中,难免地将自己代入网络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体系中,使自身的价值立场、认知框架及利益诉求更符合社会群体的思想理念,从而导致学生对高校思政知识的学习理念受到影响。譬如在对“碰瓷老人”事件的评断中,高校学生无疑将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与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以此融入到网络社会体系之中。文化人类学家坎培尔曾指出,作为生物学意义的人类,在接触陌生社会的过程中,首先会考虑自身的生存问题,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及渠道就是融入陌生或复杂的群体中。而网络环境则是置于虚拟空间的社会领域,学生在接触并融入网络社会的同时,会形成不断趋同于网络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进而在不知不觉间,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对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解是潜隐性的、趋同性及难以抗拒性的。

三、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我党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并注重思政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全面构建基于新时代特征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目标。通常来讲,心理疏导的逻辑落脚点是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进而通过践行人本理念,形成符合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格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思政教育心理疏导具体指高校思政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及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疏导,以此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认识及行为规范,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进而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质疑,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而心理疏导从“疏通”与“引导”两个层面分析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此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此外,心理疏导既注重对学生“平等意识”与“个体权利”的尊重,又能探寻出学生内心所存在的困惑,进而帮助学生破解心理与思想上的问题。因此,心理疏导是有关学生心理与思想问题的教育工作,是以学生为主的思政教学体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为培养学生应对互联网亚文化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相互对立

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从教育层面出发,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从而构建良好的理想信念体系,使心理疏导工作更得心应手。而心理疏导则能根据学生的思想问题,为思政理论教学提供现实依据,以此优化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包含着自我完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及自我认识等过程,有利于心理疏导工作的推进与发展。然而在校园实践过程中,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又存在鲜明的辩证关系。首先,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应以思想问题为主还是心理问题为主,是从学生的意志、信念、情感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其次,在思政课堂教学工作中,是否应以心理咨询的方法作为教学手段,还是依旧以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维持现有的教学格局。所以在心理疏导的应用过程中,思政教师往往面临着如何应用心理疏导提升思政课堂教育质量的问题。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又逐渐形成了系统统一的格局,其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既是心理层面的,又是思想层面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应用策略

(一)构建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师要想成功抵御网络亚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提升心理疏导能力,需要构建具有针对性、宽泛性、时效性的心理疏导平台。首先,明确心理疏导机制,高校思政教师应在整合网络资源的同时,理清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的辩证关系。即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明确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鉴别并抵御网络亚文化的能力[4]。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心理疏导平台构建中,高校应构建出拥有思政教育与心理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针对学生复杂的心理或思想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破解方案。此外,高校也可采用双师辅导的手段,使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共同应对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

(二)构建思政教育心理疏导体系

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高校教育应对互联网亚文化的有效手段。在构建心理疏导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应制定出与之相应的心理疏导体系。首先,针对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心理咨询意愿度低下的问题,高校应改变传统心理疏导机制,以思政教师作为心理普查的主体,通过引入情感教学模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体验与交流,进而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明确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并借助“开设心理疏导课程”的方式,提升心理疏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其次,将心理疏导手段引入到思政理论教学中,即思政教师在阐述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心理疏导的方式及方法,阐述思政理论与网络亚文化间的关系,以此论证思政理论的正确性,降低学生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出现几率。

(三)构建合理的心理疏导评测机制

高校应基于心理疏导平台,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以此评断出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而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教师应利用话题讨论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思想现状及心理误区,从而利用科学系统的心理疏导评价机制,调整现有的教学体系及心理疏导模式。然而在具体的思想引导过程中,思政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负面言论的局限性与荒谬性,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及道德品质。此外,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现有的心理疏导评测机制进行评价,确保评测机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使心理疏导工作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与信息化。

结束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不仅对传统教育方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更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结合心理疏导的方法,切实破解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有力的教学基础。

猜你喜欢
思政心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