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花马传说”的文化内涵探究

2020-01-19 05:57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盐池县盐池盐湖

孙 佳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银川 750021)

宁夏盐池县,因县境内曾分布有众多盐湖而得名,旧称花马池。关于“花马”之名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一天,天气晴朗,一群孩子在盐湖边放羊。突然,盐湖中心跃起一匹五彩斑斓的马。出于好奇,他们便下湖去牵马,但当抵达湖中心时,那匹五彩斑斓的马忽然不见了。此后,他们再在盐湖边放羊的时候,也能够看到同样的马,但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由于传说中的马五彩斑斓,所以称为“花马”。这则传说,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盐池先民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盐湖的感恩、敬仰、赞美和崇拜。盐池先民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盐湖进行加工,幻想出美丽的“花马”。于他们而言,“花马”是带有盐的物理属性的神灵,即盐神。

靠盐吃盐,定居于此的人们从盐中得到了实惠,对盐怀有美好的情感。盐池县境内,官方开采食盐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可追溯至西汉。《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三水,属国都尉治,有盐官。”[1]《宁夏历史地理考》卷三《西汉》考证:三水县,辖境约当今同心县大部、盐池县西南部及吴忠市南部。境内有盐池,朝廷置盐官。今位于盐池县西南部的惠安堡镇,是盐官故城所在地[2]。人类趋盐的主要原因在于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肌肉及神经的易受刺激性、正常兴奋性;氯离子是人体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参与胃酸生成,并与钠、钾离子相互结合, 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含量及血液酸碱值平衡[3]。正常成人每日应当从饮食中摄取5—6克盐,如果人体摄入食盐量过低,就会因缺钠而出现口渴、头晕乏力、食欲下降、心率加速等症状。盐池县境内盐湖出产的盐为白盐,色白粒小,氯化钠含量多在80%以上[4]190,适宜人体吸收。盐湖对于盐池人的意义,首先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领地。有了盐,就有了人的集散,进而才有文化的兴衰与流变。

一、盐,孕育了盐业文化

依湖筑城,是盐池县境内古代城池筑造的典型特征。以盐池县惠安堡城为例,旧城址位于今盐池县惠安堡镇北街。城址平面形状接近正方形,东西长达242米,南北宽达210米,四隅筑造角台[5]。由于缺乏保护,旧城墙体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只能见到旧城的轮廓、残垣,城东墙、西墙、北墙各有一个出口,南门洞保存至今,较为完整。城西北方向有盐湖,即花马小池,分为南段、北段、中段。其中,北段为天然盐湖,南段、中段为人工井盐。旧城内部填土以垫高地面,高出地表大约4—5米。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城近盐湖,土壤盐碱化,墙体容易受到盐碱侵蚀,人为加高地基,可以大大削弱侵蚀程度。今天定居于此的人家的房屋,仍然普遍存在墙体底部起碱、掉皮的问题。从城市职能的角度看,惠安堡城历来为官盐机构所在地。汉代设置盐官,唐代设置榷税使,明代设置灵州盐课司,驻盐捕通判,清代仍驻盐捕通判,民国初设置惠安堡产盐局,宁夏建省(1929年)之后设置惠安堡盐税分局。陕甘宁边区时期,惠安堡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管辖范围内,并设置二等盐税分局。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光复盐池县,收回惠安堡盐池。随后成立惠安堡盐务支局。1950—1953年,三边盐务局陆续移交下属辖区内的各个产盐场,交由地方接管,盐池县只留惠安堡一所盐场。惠安堡盐场成为新中国盐池县国营工业企业之一,直至2000年因生产效益低而宣布破产,退出我国盐业史舞台。

民以盐为生计。虽有地可耕、有羊可牧,但盐池县境内大片的沙地、旱地、盐碱地,使得粮食产量低,当地人难以自给自足。盐可以交换谷麦、补足粮缺,产盐便成为当地人最主要的生计方式。盐池县境内盐湖密集,天然结晶,出盐量大,品质优良,得天独厚。盐容易获得且利润高,因而当地人自然转变为“盐户”。盐户使用极为简单的打盐工具,就能够获得大量的好盐,由此也滋生出粗犷的食盐生产方式,为以后的食盐资源枯竭埋下隐患。由产盐衍生出的另一种营生,就是私贩食盐。盐铁专营的历史,从西汉桑弘羊开始。但在高利诱惑与重税盘剥的双重作用之下,民间私贩食盐难以绝断。明代张錬《盐法议》:“花马池盐,私自贸易,谓之私盐。民间便于私盐而不便于官盐者,百年于兹矣。”[6]46私贩食盐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一是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当地缺少粮食谷物、绢布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以盐来换取这些物品,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是私盐历史长于官盐,当地人自产自销的意识根深蒂固。汉代始有盐官,朝廷通常将盐官设置在盐产地。《后汉书志·百官》:“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7]一个地方产盐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引起朝廷的关注,才会在该地设官专营。在今盐池县境内张家场汉墓中,出土过一些盐粒[8]。说明在秦汉时期,这里的民间采盐活动已经开始。三是边塞之地多战乱,盐湖有时候被弃置,盐法常有中断,但私盐不会停止。四是朝廷强制禁止私贩食盐,造成很多弊端,引起了边地官民的不满。宋、夏对峙时期,宋朝廷曾经两次下令禁止盐州乌、白池盐,却因为触及当地百姓与西夏人的切身利益而激化矛盾、酿成边患。禁盐之令,最后都以宋朝廷妥协告终[4]185。明朝因禁止花马池私盐,造成“五弊”[6]47—48。私盐禁而不得,反而使边地的犯罪比率上升,执法费用增多,既损民利又伤国体。

二、盐,渗透在日常习俗中

日常饮食方面,盐池人保持着腌咸菜的习惯,纯用大粒盐腌制。对于不产盐的地方而言,这种做法很奢侈,尤其在古代交通运输成本高的情况下。今天人们的观念不同于从前,热衷于养生,提倡吃低盐、低油食物。大粒盐腌制的咸菜,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食谱。早年的盐池人有喝羊奶的习惯,喝羊奶的时候必须撒盐,喝起来才有滋味。盐池县出产的滩羊,肉质极佳,与盐有很大关系。俗曰:“盐池滩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苦咸水。”俗语里的“中草药”主要指苦豆籽,是耐轻盐碱植物,生长过程中有避盐现象。苦咸水,即盐湖水。如此饮食的滩羊,肉质呈碱性,细嫩,轻腥膻,口感好且有益于人体。

民间游戏,以孩童的日常游戏“抓羊拐”为例。一方面,“苦咸水”养育出的盐池滩羊,使得一种古老的草原民族游戏“抓羊拐”延续了下来。相关考古发掘表明,先秦时期的北方古墓,北魏、辽、金、 元等时期的古墓中都出土过动物拐骨[9],尤其在东北地区金、清两代的墓葬中出土过大量“嘎拉哈”(满语“羊拐骨”)[10]。从材质上看,有狍子、羊的拐骨,及水晶、玉石、铜等拐骨仿制品;从用途上看,其中多数“嘎拉哈”上面有穿孔,是用于佩戴的装饰品。少量“嘎拉哈”无穿孔,推测为玩具。羊拐骨能进入人类文化视野,源于草原民族对动物骨骼的崇拜。在依赖羊、牛、马等动物生存的草原民族看来,这些动物的骨骼代表了财富,象征着地位,能够保佑佩戴者逢凶化吉,具有驱邪避害、化险为夷的功能。民间“抓羊拐”游戏,便是这种思想观念和传统习俗留存与演变的结果。盐池县所辖区域,曾是一些游牧民族长期活动的地区。虽然处于动物骨骼崇拜演变链的末端,原始神圣的意味已经淡去,但富足的滩羊资源为这种游戏形式的流传和延续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盐池县的“抓羊拐”游戏名副其实,纯用羊拐骨做玩具。从各地“抓羊拐”的习俗来看,游戏所用拐骨不一定是羊的,还有牛、马、猪、狍子、狼的拐骨。这一点与盐池县境内主要分布的荒漠草原有关,动物种群单一,可以大规模放养的只有羊。古代的“嘎拉哈”游戏,通常用一个沙包和四枚拐骨做玩具。沙包需要缝制,对于孩童来说不易得,所以演变出石子、果核等,以替代沙包。盐池人将这一种游戏发展成为两种游戏,即“抓羊拐”和“打沙包”。在“抓羊拐”游戏中,用羊拐骨来代替沙包,把沙包从这一游戏中解放出来,用于创制另一种游戏“打沙包”。沙包,顾名思义,用沙土填充的布包。但在游戏演变的过程中,布包里不仅填充沙土,还可以填充荞麦粒、荞麦皮,因为盐池县盛产荞麦。

其他习俗方面,每年正月二十三,当地有“燎疳”的风俗习惯。据《盐池县志》载:“家户堆蒺藜于门外,以火焚之,撒以盐,老幼越跳。”[6]78“燎疳”的习俗,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宁夏、陕西、甘肃等地的乡镇里都流行这种习俗。但在“燎疳”的时候,往火里扔盐粒,是盐池当地人的创新之处。民间的“燎疳”“篝火”“火把”等与火有关的风俗习惯,通常是对先民用火习惯的流传、变革和纪念。在人类弱小的蛮荒时代,火给了人类温暖、光亮,给了人类熟食,给了人类对抗猛兽、灾害的勇气。很多来自自然界的危害,都可以用火化解和消除。久而久之,火被人视为驱邪除害的圣物。用火燎什么,就表达了人祈求保佑什么不受邪病侵害的美好心愿。往火里扔盐的举动,寄托了当地人期盼来年盐田丰产的美好愿望。此外,盐池人还掌握了多种“盐根疗疾”的方法,比如开水冲服,治胃痛;口噙盐粒,治牙疼;取半粒嚼烂,喷到牲口眼睛里,可以拔热毒、退云翳[6]98。

三、盐,所在之地,是三边革命文艺的摇篮

1936年6月21日,红军七十八师攻克盐池县城。随后,成立中共盐池县委和盐池县苏维埃政府,形成由盐池、定边、靖边三县构成的三边分区。三边分区恰好囊括了盐、绥、定交界地带的各盐湖,其战略地位显而易见。陕甘宁边区时期,发展花定盐业,搞活边区经济,突破敌人封锁,打退敌人围剿,其中盐扮演了主要角色。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中讲到:“盐是边区的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大的一部分军队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故对于边区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11]

食盐供应问题的解决,给了边区军民斗争抵抗的底气。斗争抵抗的精神,为这一时期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宗旨,为文艺作品提供了主题和素材。三边革命文艺活动,是陕甘宁边区抗战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因而,三边文艺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红色文化特点:革命性、普适性、传承性等。

(一)革命性

文艺工作服务于革命,目的在于宣传革命斗争思想,发动广大群众,配合前线作战。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在座谈会上做重要讲话。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正式发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边区文艺工作的发展提供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12]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盐池县的革命文艺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这一时期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大多数反映的是贫苦农民境遇的悲惨、地主老财压榨盘剥之类的内容,突出二者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对抗,强调革命的必要性、紧迫性。比如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原题为《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诗歌中塑造了崔二爷、王贵、李香香等主要人物形象。作者的立意通过三对矛盾冲突表现出来:一是王贵与崔二爷:杀父之仇、压迫之恨。二是李香香与崔二爷:崔二爷想交,但李香香不愿。三是王贵与李香香:情投意合,怎奈中间横着个崔二爷。矛盾的焦点自然落在崔二爷这一地主形象身上,从而激起贫苦农民“闹革命”的情绪。通过革命,杀父之仇得报,压迫之恨得消,有情人自由结婚。“太阳会从西边出来”的革命思想,由此深入人心。

(二)普适性

从创作者的构成来看,具有大众性,呈现出干部、军民齐上阵的特点。以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为例,作者李季,时任盐池县政府秘书。农民群众当中,同样涌现出一些作品数量颇丰的创作者,比如农民诗人王有。王有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区群众生活、战斗的民歌,包括《劳动英雄王科》《红军打屈县长》《父子揽工》《寡妇断根》等等,王有作品的手稿至今保存于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1936年,人民剧社盐池分社成立。①剧社筹备之初,招募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群众,现学现舞。另外,还有一些乡村戏班子,由当地民间艺人组成,也都不是专业戏剧演员。从作品题材来看,人物形象皆有生活原型,虽然经过文学艺术手法加工,但没有脱离民众的现实生活。从受众范围来看,不分专业与非专业,干部、军民既是作品的创作者,也是作品的观赏者。在物质匮乏、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革命文艺作品,虽然题材单一,但贴近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边区军民的精神需求。

从艺术形式来看,具有多样性。对于一类题材而言,通过艺术手法加工,使同一题材以多种形式呈现在民众面前。当革命斗争题材与盐池县当地民歌、版画、剪纸、秧歌、说书、地方戏等艺术形式相撞,便会碰出“红色”的火花。歌颂革命领袖的民歌《毛主席闹革命》、由长诗改编的棒棒戏《王贵与李香香》、倡导新思想的秧歌剧《夫妻识字》、描绘边区春耕场面的版画《春牛舞》等等,成为边区文艺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艺作品,以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将革命思想送入寻常百姓家。

(三)传承性

今天的盐池县,不再被称为“边塞”“边区”。新时代赋予这片土地更多的头衔如“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等。烽火岁月已经逝去,但革命的精神需代代相传。根植于盐池县这块“红色”沃土之中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多种形式不断在空间上延展、时间上持续、形式上翻新。

以《王贵与李香香》为例,李季创作完成后,不仅在盐池县传诵,而且响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先后由《三边报》《解放日报》等连载、发表,又由延安广播电台广播,作为“新诗歌”的样板,被传遍整个陕甘宁边区。《王贵与李香香》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一是刊印出版书籍,流传至今,形成多种版本。语言上,有汉语本、英语本、蒙语本等;出版形式上,有纯文字本、插图本、连环画等;数量上,含原题为《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手稿在内,流传至今的版本至少有22种。②二是当代以王贵与李香香故事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以多种艺术形式呈现。传统的有剪纸、秧歌等,现代的有电影、现代戏等。2017年,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首演,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作演出,取材自李季同名红色革命长诗,以唱诗班、舞蹈队讲述环境,运用西部信天游、花儿等民歌小调抒发情感。2019年6月2日,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该剧摘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13]。

四、盐,古代盐池边塞军需的支柱

盐池县境内的明长城、烽火墩、敌台等军事工事遗迹,见证了历史上盐池县在边塞军事方面的重要地位,作为盐池县边塞军事文化遗产保留至今[14]。军队戍守于此,所产生的各项军费开支,都靠当地盐税支撑。《花马池志迹·丁税赋额志·盐法》载:“其盐大都不劳人力,因风自生,殆天产以资边需者也。”[6]18边塞之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种植细粮作物以及大规模养马,长期的战争又需要大量粮食、马匹,供需矛盾尖锐。资源得天独厚的盐能够极大地缓和这一矛盾,使军队得以给养、边塞得以常驻,为边塞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变盐为军费,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置盐官,征盐税,直接用于边地军费开支,支付军饷、修筑城墙、防秋、买军马等费用。二是以盐换米,先上缴国库,再输米赡边。比如,唐代对盐州乌池采取“收博榷米”的办法。《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乌池在盐州,旧置榷税使。长庆元年三月,敕乌池每年粜盐收博榷米,以一十五万石为定额。”[15]以盐换粮,就地交粮代盐税,供作当地军粮。比如,明代对盐商及寓居边地的官兵采取“纳米中盐”的办法。《明史》卷八○《食货志·盐法》:“甘肃、宁夏、大同、宣府、独石、永平道险远,趋中者少。许寓居官员及军余有粮之家,纳米豆中盐。”[16]1936以盐换马,纳马匹代盐税,再充作军马。比如,明代对盐商采取“纳马中盐”的办法。《明史》卷八○《食货志·盐法》:“正统三年,宁夏总兵官史昭以边军缺马而延庆、平凉官吏军民多养马,乃奏请纳马中盐。上马一匹与盐百引,次马八十引。既而定边诸卫递增二十引。”[16]1936

五、结束语

盐,在盐池县地域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是盐池县地域文化的根脉所在。在获取盐、使用盐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携带有盐基因的各种文化现象:依盐湖而筑的古代城堡,由来已久的采盐、私盐生计,日常饮食、游戏、节日习俗中信手拈来的盐等等。盐湖所在的区域,是三边分区革命文艺的摇篮。盐税给养出的军队、支撑起的战争,给盐池县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边塞军事文化遗产。总之,盐池县的地域文化生发于盐,且其兴衰、流变与盐有着莫大关联。

注释:

①《盐池人民剧社分社成立了》,《红色中华》1936年11月9日报道。报纸复印件存于今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②《王贵与李香香》各种版本,存于今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猜你喜欢
盐池县盐池盐湖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天空之境——新疆柴窝堡盐湖
新型均布式化盐装置在化盐池中的应用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盐池湾野生白唇鹿种群的发展趋势调查
如冰如雪,貌美盐湖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基于盐池县实践的思考
西昆仑新发现盐湖型卤水硼锂矿床
宁夏盐池县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蒙古冰草保护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