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翻译问题探究

2020-01-19 05:57毛晓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译者农产品农业

毛晓莹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成都 610107)

农产品翻译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自汉代以来,在中国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农产品一直就是最重要的商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问题更是受到了各界学者的重视。杨逢珉、丁建江(2016)对中国农产品在中亚五国的出口贸易进行了详细分析[1]。邸菲等(2019)提出了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一些措施[2]。这些研究对农产品的进出口影响因素做了十分详尽的描述,但是由于学科的侧重点不同,研究中基本没有提及语言和翻译因素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及影响。一些学者对农业文献翻译也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建玲(2015)认为,农业文献翻译相对落后,进而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维度探讨农业文献翻译[3]。张凯(2009)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对农业文献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喻希晨(2017)对农业领域文献翻译中农业科技术语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了农业科技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4]。这些翻译研究采用不同翻译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相关文本进行了分析,针对农业翻译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本文主要参考翻译目的论对农业中的农产品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解决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旅游方面的一些涉外问题。

一、农产品翻译问题的成因

译学家弗米尔(Vermeer)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社会活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翻译的目的[5],要实现翻译的目的,必须考虑到翻译的对象、翻译的文本以及翻译的受众。而翻译的受众是制约翻译目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翻译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因此他们对翻译的期待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农产品翻译而言,翻译的目的是要推广产品和销售产品,翻译的内容是农产品的特性,译文的接受者是外国消费者。但是由于对这三个要素认识不清,导致农产品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农产品翻译的目的不明确

笔者参照了多种农产品的英文版本后发现,市面上很多翻译缺乏规范性,只是为了翻译而翻译。通过走访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发现厂家对产品翻译的目的很不清楚。很多厂家表示,英文翻译只是为了规范农产品的包装,要求外观上有一个英文的标志或表面上的英文说明,所以很多翻译也不是请翻译人士来完成的。有些厂家即使聘请了翻译,受价格因素的限制和翻译工作量的影响,译者翻译文本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这种所谓的翻译目的,显然是与农产品翻译的科学性相违背的。

农产品翻译与乡村振兴有着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50年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农产品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很多偏远的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乡村外国游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中,游客对农产品的需要主要分为四大类:品尝、购物、产品采摘和农业科普。为了给游客提供良好的品尝体验,果园或农场可以在景区的入口设置中英文的图片和文本,对农产品的口味和营养价值进行详细的介绍。在游客品尝的过程中,导游或讲解员可以现场进行翻译和介绍。针对不同的旅游团如老年团、亲子团和教师团等,翻译时侧重点不同。如果游客是来购买农产品的,翻译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增强游客的购买欲上。产品采摘和农业科普的翻译更是不同。农业旅游中的农产品,如传统农业手工技艺品也深受外国消费者的欢迎。在对农业手工艺品进行英文介绍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实现产品的审美功能和表情功能上,特别是表情功能,力求使外国受众从翻译中体会到一种异域文化的魅力。如果仅仅注意信息功能,不仅影响产品的销售,而且对中国传统工艺也起不到宣传促进的作用。

(二)农产品的翻译没有充分考虑到翻译的受众

译者在翻译前、翻译中和翻译后的整个翻译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翻译的受众是谁,翻译的受众决定了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决定了翻译中很多具体的步骤[6]。我们以茶叶的翻译为例。俄罗斯、美国、巴基斯坦、英国、日本、埃及等国历来都是茶叶的主要进口国。在这些国家里又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英国这样喜欢红茶的国家,可以在红茶的翻译上多下功夫。英国本土红茶也很丰富,在介绍中国红茶时应该着重介绍中国红茶与英国红茶的不同点,如原料的种类以及口味的浓淡等。而在埃及这样注重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茶叶的外文介绍时可以加入茶叶发展的历史等内容。出口日本的茶叶的英文介绍应针对日本人注重养生的特点,多加入茶叶的保健功能。

农产品出口的一个壁垒是各国对农产品出口的指标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译者或生产厂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或是对这些差异不予重视,那么同样的产品,外国消费者看到的介绍就有可能与中国消费者看到的介绍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出口的有机农产品种类很多,主要有蔬菜、茶叶、大豆和大米。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对有机农产品的规定和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厂家针对出口的不同国家,需要申请不同的有机认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供英文版的检查和认证材料。这种专业材料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农业方面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农产品翻译的特点

要提高农产品的翻译质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农产品的特点。农业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翻译的特点。

1.准确翻译安全方面的内容。安全性历来是农产品进出口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大问题。农产品主要以食用为主,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性要求较高。一些外国消费者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实现良性销售,在翻译过程中,农产品特别是食用性农产品的用词必须科学、客观和准确。在翻译一些专业词汇,如农残检验标准数值和农残成分含量这些内容时,一定要以国际标准翻译为指导,规范翻译的语法和用词。

2.科学解释产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营养和味道是农产品基本的属性。一些农产品,比如紫薯等对身体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进行英文翻译时,要注意科学、客观地介绍它的营养价值,切不可随意夸大或乱造它不具备的功能。一些农产品还具有药用价值,比如天麻、大枣、生姜这类农产品,这类产品的包装上也会标明它们的原产地和功能等信息。但是外国人大多对中医及动植物特殊的药理缺乏了解,这就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深入挖掘产品地理标志的意义。很多特色农产品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突出了这些农产品的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性,一般来说,是这个地区以外的产品不具备的。中国消费者出于对这些地方的认可,可能会优先选择这些带有地理标志的产品,但是国外的消费者对这些原产地很陌生,因而这些标志对他们来说起不到宣传产品和提高销量的作用。比如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大多数外国消费者都没有听说过茶叶的原产地安吉这个名字,所以通过安吉这个地方来了解安吉白茶的生长环境这个目的就很难达到,更不用说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了。

三、农产品翻译问题的解决之道

根据农产品的特点和农产品的翻译特点,结合市场上参差不齐的翻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措施来破解农产品翻译的难点,提高农产品翻译的质量。

(一)补充原文中外国受众缺失的文化信息

1.地理信息

翻译家奈达(Nida)很早就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奈达认为,应该把原读者和译文读者是否具有相同的感受作为评价一个翻译作品好坏的标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对等,而且是文化和信息量的对等。文化部部长蔡武曾指出:“翻译工作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和最基础条件,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我们以山东菏泽大枣的英文翻译为例。为了让外国人知道山东菏泽大枣在产地、气候和土壤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在产品介绍中补充这个地方的英文宣传,也可以加上对菏泽历史文化介绍的内容。

2.中国特有的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主张药疗和食疗的统一。中国的农产品有很多都具有一定的中药价值,科学而客观的翻译对中医文化的传播非常重要,我们以枸杞为例。枸杞子作为常见的中药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因为枸杞味道初甜后而涩,国外的消费者往往对其持怀疑态度,对其认可度也较低。为了打消外国受众对它的顾虑,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农产品不但无毒而且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翻译时对一些中药文化要补充翻译。根据翻译目的论,我们在介绍枸杞的营养方面时,可以以目的语国家的读者为主,改变原文中固有的语法和词汇。

(二)注意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

语言方面的翻译问题主要包含拼写、语法和词汇问题。以一则农产品翻译为例。宁夏好运来枸杞王的包装上直接写着The Lycium Chinense of Ningxia,同仁堂的枸杞制品的翻译是Lycii Fructus,富昌牌宁夏枸杞的翻译是ningxia gouqi,在山姆会员商店卖的Memeber’s Mark牌宁夏优选枸杞大果的包装上就写着Premium Wolfberry。这就造成了同一产品的英文翻译的不统一,造成了翻译混乱的局面,译者语法知识的缺乏也是造成翻译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重视专业译员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化自信时提到,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在人才资源方面,不仅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大量具备较好外语能力、谙熟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实践性人才,特别是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水平出众以及通晓国际惯例的非通用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学习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更加紧密。虽然英语学习者的数量很大,但是同时具有丰富行业背景和较高英语水平的英语人才却很缺乏。在农业翻译中尤其如此。农产品的范围非常广泛,高质量的农产品翻译需要高水平的农业翻译人才,大多数的英语翻译对农业知识涉猎不深。一些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亟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农业专业的学生由于繁重的学业和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即使英语和农业知识都很好的人员,因为待遇的问题,也不一定会从事专职的农产品翻译工作。所以农业专业译员的培养,专业译员待遇的提高,对于提高农产品翻译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农产品翻译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诺德的翻译理论中除了谈到翻译的目的、译者和翻译的受众以外,还提到了传播媒介的问题。我们在翻译时,特别是在增补文化信息时一定要注意文字所处的位置。比如要分析是出现在产品包装还是出现在说明书上,是出现在宣传手册还是出现在展销会上,以农产品中的调味品花椒和桂皮等的翻译为例。如果出现在产品的袋装上,由于包装的大小有限,只需翻译出基本的英语名称Sichuan Pepper和cinnamon即可。 如果出现在专业介绍中国调味品的册子上,就应该翻译出这几种调味品的产地、功用、味道、食用方法以及在中国种植和传播的历史等。

2.农产品翻译不是简单地对农产品功能和使用方法的翻译。译者应该更新传统的翻译思维模式,认识到农产品翻译附加的文化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要已经不仅局限在产品的基本功能上,产品丰富的内涵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消费者的精神享受。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劳动者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反映出特定社会环境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商品交易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译者在农产品包装和说明上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以市场上热销的灵芝孢子粉为例。一些品牌的孢子粉的包装上印有与灵芝相关的古代传说故事的图片,一些还加上了传说故事中灵芝起死回生功效的文字,但是在包装上却缺少相应的英文翻译。译者应该尽量避免由于这类翻译缺失带来的文化缺失。比如在翻译中药时,也不能一味回避中医的知识,因为译者还承担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和责任。对于中药中只出现在中国的配方,我们可以使用拼音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3.交易国际化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巨大,同时中国也是世界农产品进口的大国,进口农产品同样需要提交各种材料的中文版本,这个过程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把国外的材料翻译成中文之前,翻译需要学习中国农产品方面的政策法规,并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准确的翻译或误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中国的消费者产生误导。由于中英文应用文写作范式方面的差异,从事农业翻译的工作者也应该加强农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方面的学习。

4.农产品翻译问题的出现不仅是译者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问题,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该提升对农产品翻译的重视程度,农产品的翻译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译者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