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导师制”模式建构进路
——基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制度创新的视角*

2020-01-19 09:01初汉平姜莉莉许腾韩雪李静芳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导师制入党

初汉平,姜莉莉,许腾,韩雪,李静芳

(菏泽学院药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推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和制度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1]。目前,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基本上仍是采取由基层党组织指定培养联系人,学生被动接受组织安排,培养内容侧重于政治思想的传统模式,因培养工作缺乏互动性和主动性,培养效果难以保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信息内容日益庞杂,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模式,提升发展党员的质量,把好组织发展入口关,就成为摆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探索了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设置党员导师,建立“党建导师制”这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一、当前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与学生的比例不协调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主力军,他们除了承担党建工作外,还要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由于精力所限,往往无法给予入党积极分子太多指导[2]。再加之,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人数逐渐增多,学生专职党务工作者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间的比例开始出现不协调。另外,随着学生对党的认识的加深,他们对更深入的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渴望加入党组织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现有的模式和资源无法很好满足学生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培养质量。

(二)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单调,内容不丰富

目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培养主要依赖于高校党校开设的党课,党课在普及党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端正入党动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党校上课一般安排大班集中授课,课后师生互动少,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党课的理论学习往往浮于表面,内容枯燥,很难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有些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对政治理论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主动,存在应付的现象,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在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引导其他同学方面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缺乏应有的感召力。

(三)部分专业教师的育人使命感不强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以学生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为主,其他专业教师的力量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员专业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学历、职称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并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3]。然而部分专业教师重业务、轻思想,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指导和科研训练上,没有深刻理解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育人”意义,忽视了“党建”“教书”和“育人”三者的内在统一性。同时,专职党建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开展组织活动时,也较少邀请专业教师参与,忽略了他们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教学与育人的分离,淡化了专业教师的育人使命感。

(四)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忽视个体差异性,缺乏针对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敢于追求梦想和表现自我,有着多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党的认知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都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需要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4]。而在传统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教育工作中,虽然也有培养联系人的指导和教育,但更多时候是“批量式”和“集中式”的开展[5],这样就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需求,有悖于因材施教的理念。

二、“党建导师制”模式的工作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而“党建导师制”既能满足党建工作创新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培养模式面临的现实难题[2]。菏泽学院药学院自2017年3月起,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探索构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建导师制”新模式,提升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严格准入制甄选党建导师

推行“党建导师制”,应严格实行导师准入制度。要求导师必须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党性修养,作风正派,品德高尚,工作责任心强,在专业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威望。他们能够胜任“一岗双职”,实现“政治导师”和“专业导师”的有机融合。“党建导师制”在二级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配合实施。党建导师的名单由党委下任命文件并颁发聘用证书。

(二)注重思想引领与学业指导

“党建导师制”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诸多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党员专业教师身上,党建导师既是培养联系人又做学业导师,导师全程参与育人过程,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业指导、生活开导和心理疏导等核心工作,对于符合组织发展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导师向学生支部推荐其加入党组织。

(三)强调精准施教与科学考评

1.推进精准施教

首先,院党委组织优秀党建导师集中给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宣讲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讴歌党的光辉历史与丰功伟绩,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每月至少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一次谈话,并做好谈话记录。导师每半年向党组织报告一次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情况,并根据其思想认识和实际表现,提出加强培养的措施和意见,配合学生支部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再次,导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帮助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并从专业、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培养,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途径实时互动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双向互动。

2.建立考核机制

学院党委成专门的机构,负责领导、组织、评价和督导制度的开展,并实施考核。考核每学期开展一次,划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导师的思想政治表现,与学生定期交流情况,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党和团的活动情况,学生专业学习成绩和参与科研情况,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的获奖和论文发表情况等。考核的程序分为自评、测评和院党委考核三个环节。自评就是导师总结本人承担的主要工作、带教开展情况和工作体会等。测评就是院党委组织辅导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对带教导师进行民主测评。院党委考核就是院党委考核小组结合导师工作的完成情况、平常工作表现以及自评和测评情况进行全面评议,并确定等级。

三、“党建导师制”模式的实践旨归

“党建导师制”通过对学生思想、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全程指导,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是一项富有成效的党建工作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院学生在组织发展、专业学习、科研能力提升、学科竞赛、升学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效果十分显著。

(一)创新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

面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诸多新问题,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实行“党建导师制”,将专业导师制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引入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党员的专业优势,填补传统党建工作的空白,将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使培养、指导更具个性化和科学化,更能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提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的可行性和良好效果的可靠性[6]。在“党建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导师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专业学识,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感召力和影响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大大激发。这就使得导师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指导的效果也必然事半功倍。

(三)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实行“党建导师制”,师生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和感情。师生之间建立起了信任、亲密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困难则更倾向于请教导师或寻求导师的帮助,当然也期望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这对导师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进而促使导师自身更加自律,不断学习。面对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爱岗敬业的导师,学生必定见贤思齐、更加努力,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满足培养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开展“党建导师制”后,由于专业党员教师的加入,学生党务工作者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党建工作人员紧张的矛盾大大减少,导师指导较少数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便于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优缺点、党性修养水平等具体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教育,较好地促进了个体党性修养的提高。同时,导师帮助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党建导师制”模式的建构进路

(一)明确党建导师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明确导师的工作定位,这是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导师工作职责的倾向性,也会使导师明白自身应该做什么。在“党建导师制”模式中,导师应准确定位于既做学生的党建导师,又做学生的学业导师。其次是导师应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密切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就业选择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二)加强面对面指导,提升沟通技巧

导师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交流沟通不畅,必然会影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而在交流沟通的各种方式中,要尤其重视当面指导的重要作用。学生应定期与党建导师见面,在政治思想、专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在面对面指导的过程中,导师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专业知识,言传身教,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化解师生间的“代沟”提供了保证[7]。经常性的面对面指导还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指导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另外,党建导师还要注重提升与学生的沟通技巧。比如,在交流中注重建立平等氛围,树立“亦师亦友”的导师形象,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不同特点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引导以及拓宽交流形式与场所等。

(三)开展导师培训与交流,提升指导水平

要组织导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定期经验交流,要让导师了解“自己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履行什么样的职责”“需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怎样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一是组织导师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政治理论功底,使导师在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教育时更加从容和自信。二是组织导师定期交流,探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加强实施督导,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首先,在实践中要加强对党建导师的督导。督导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平时带教记录、活动出勤记录等,对不能正常开展“导学”活动的师生进行通报,对“导学”活动开展良好的进行表扬和表彰[8]。对那些甘于奉献、育人效果好的优秀导师应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这不仅是对优秀导师的精神激励,还能对其他导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次,在对党建导师评价的过程中,要遵循主体评价的原则,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带教评价的主体,对导师的评价所占的比重应该最大。再次,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把导师对学生的日常培养和精力投入进行登记,并计算工作量,要把考核结果与具体利益挂钩。最后,要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应用,对于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导师在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和外出进修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为基本合格等次的,要及时加强培训;对于考核为不合格等次的,应及时解聘,并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建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机制,能更好的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它把党建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把党的活动与学术研究、教学育人融为一体,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成绩,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思想引领励才、学术专业提升育才、协同培养成才,有效的促进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导师制入党
基层党支部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践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导师制”模式在呼吸内科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手外科新人职医师的专科渐进式导师制带教模式探讨
憨娃入党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北安市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体检”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