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0世纪30年代末俄罗斯乌拉尔中部地区华人研究(一)

2020-01-19 10:11卡门斯基赫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华工苏维埃华人

[俄]М.С.卡门斯基赫 臧 颖 译

(1.俄罗斯彼尔姆国立人文师范大学,俄罗斯 彼尔姆 614000;2.哈尔滨市社科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从1918至1920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俄罗斯华人的社会状况较之其他时期更为特殊。首先,国家政局的改变使得整个社会对华人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在官方层面华人受到平等对待,华工甚至还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这段时期,华人积极参加苏联国家各类社会组织,支持苏维埃政权,积极参与进步运动,一些商人和学生成为这批新移民的代表。

一、苏维埃政权对华的方针政策

1918—1927年,中国与苏联处于友好时期。苏维埃政权遵循提出的国际主义口号,1917年11月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为奴役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并且拒绝赔款、归还租让企业及放弃特许权等。①Попов Н.А. Участие китайских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частей в защите Совет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в период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войны 1918-1920 гг. //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1957. №10. С. 111-112。华人社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成为两国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缩影。1918年3月,司法部人民委员会专门颁布一项保护华人权利的规定;1918年12月4日,外交人民委员部致信全俄特别委员会及地方特别委员会,信中提出对华人利益的保护问题。这些事例充分证明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对“中国问题”非常重视。②Ларин А.Г. Китайцы в России вчера и сегодня: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черк. М.,2003. С.88-89。

这段时期苏俄各地区华人不止一次向苏联政府和中国政府寻求帮助,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一些华人组织积极帮助失业同胞解决遣返问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组织是“华人联盟”,该组织于1917年4月在一些华人学生的倡议下在彼得格勒成立。联盟的领导人是一位在中专担任数学教师的刘杰忠(音译),在刘杰忠与其他华人的帮助下,1918至1920年,有5 000多人来到当时的苏维埃俄国。

新的苏维埃政府领导接见华人联盟代表之后,其他一些较大的华人组织在布尔什维克人士的影响下也进行了重组,成立了“华工联盟”,由廖秀超(音译)领导。1918年12月,《真理报》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华工联盟不再是一个工会组织,而是一个便于广泛宣传的革命性质的组织。”彼得格勒中国使馆大楼专门用于华工联盟办公,为保护华人利益还成立了联盟执行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部承认其为华人利益代表处。正如《真理报》1918年12月15日报道:“外交人民委员部主席沃兹涅谢斯基同志在参加华人集会时说,苏维埃政府愿为华工联盟提供一切必要帮助,并承认该组织具有保护在苏华人利益的权利。”后来,华工联盟的成立的消息传遍全国各地。1919年8月6日,外交人民委员部东方事务处通告叶卡捷琳堡地方委员会,华工联盟“是经苏维埃政权批准的唯一华人官方组织,是保护在苏全体华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全权代表机构”。在第三届全俄代表大会上华工联盟派出60名代表,代表10万华人出席会议。③Устав Союза китайских рабочих в России // Известия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ского исполнитель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 Советов рабочих, крестьянских и красноармей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 1922. 4 июля。

华工联盟的重要性通过一个事实可以证明。1922年7月,华工联盟章程发布在《叶卡捷琳堡地方工农兵苏维埃执委会消息报》首版,该章程1922年4月14日获得外交人民委员部的批准。根据文件规定,华工联盟进行对华人管理,具有多项权利,如确认华人国籍证件的真实有效,开办宿舍,组织合作社,出版中俄文书刊等。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开始对外籍人员进行重新登记,规定“华人的国籍归属由华人组织确定”,叶卡捷琳堡执委会向各地下发了该通知。④Архивный отдел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и Серовского городского округа. Ф. р-150. Оп1. Д. 134. Л.27.

华工联盟地位逐渐巩固,成为代表华人权利和利益的唯一官方组织,管辖范围覆盖全国各个地区。经1919年10月16日外交人民委员会决议和1919年11月19日叶卡捷琳堡市全体华人决议,批准乌拉尔区华工联盟执委会成立并正式开始工作。1920年8月22日华工联盟发布通告,任命穆西岩(音译)为乌拉尔地区,包括彼尔姆省(译者注:省,俄国18世纪起实行的行政区划单位,苏联1924—1929年改变区划体制前曾沿用)、叶卡捷琳堡省、车里亚宾斯克省、维亚特卡省、乌法省的华工联盟代表及叶卡捷琳堡华工执委会主席一职。其职责包括对所有华人组织的活动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管理,保护华人利益,对企业和个人雇佣华人时是否遵守华人保护法的情况进行调查,解决遣返华人的相关事务,对该地区华工文化组织的工作进行管理,职责期到1920年12月31日。文献资料还记载了1920年8月20日,召开的华工联盟叶卡捷琳堡分支机构的一次会议内容,14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讨论了领导组成,华人遣返,以及建议在叶卡捷琳堡开设华工学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后续情况没有资料记载。

当时正处于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在各地还不稳固,许多法律性质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华工联盟的存在对布尔什维克党是有利的。1921年,在莫斯科设立了中国大使馆,对全体华人事务进行管理,随之苏俄政权对华工联盟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1921年3月,全俄肃反委员会(全称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给叶卡捷琳堡发去电文:“由外国政府发放的赴苏维埃俄国的任何证件,如果没有外交人民委员会或其他苏维埃机关签发的签证均视为无效证件。”①ГАСО. Д. 347. Л.4。这就意味着外国人成立的社会组织机构必须获得外交人民委员会的官方承认。当时驻莫斯科的中国总领馆针对愿意归国的华人发布了一条通告:“有意愿归国的中国公民,请携带个人证件并附照片前往中国总领馆办理归国签证。”除此之外,还建议愿意留在苏俄的华人变更国籍。除了做出上述决定,1922年11月3日,叶卡捷琳堡地方执委会发布了《外籍公民登记条例》。条例中指出,鉴于苏俄境内已经设立中国的官方机构,保护华人的职责便由华工联盟移交给该机构,“华工联盟只保留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及保护华人经济利益的职责和权利”。因此,华工联盟颁发的任何证件都失去了效力,居住在叶卡捷琳堡的华人不得不前往莫斯科重新办理居留证明。1923年10月27日,颁布了152号文件规定,要求1923年12月1日到1924年1月1日叶卡捷琳堡省内的外国人必须重新进行登记。沙皇俄国时期就有几千的华人拘留在俄罗斯境内,关于这些人数及生活情况都没有统计资料,因此,苏联政府决定开始对华人进行严格管理。

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及境内的华人社会组织相互配合,解决华人遣返及社会地位等问题,同时,也通过地方权利机关,落实国家政策,其中包括对华人的政策。为解决民族问题,政府专门成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这个机构与1917年11月3日沙俄政府成立的机构同名,但性质截然不同。该委员会秉承布尔什维克的国际思想制定了《俄罗斯各民族权利声明》,宣告俄罗斯境内各民族人民权利与地位均等。②ациональный вопрос и 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 М., 1919. С. 3。1919年,俄罗斯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做出决议,东方民族国际宣传部下设若干个处、室,针对一些特殊的民族开展工作,其中就有华人工作处。在全国省、县、市苏维埃委员会设立了多个地方民族委员会分支机构,形成网状管理结构,这些分支机构实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各项政策。1918年底在全国20个省成立了100多个民族事务分支机构。

在20世纪20年代乌拉尔地区,乃至整个国家,苏维埃政权加强与少数民族合作。1918年起在省委会组织机构中,以及自1923年在区委会组织机构中设立宣传处,该处下设多个少数民族工作科、室,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开展工作,把各民族社、团联合起来。1920年彼尔姆省委会宣传处下设“朝中工作室”,11月8日开始工作。后经省委会批准成立“中国工作科”并投入工作,先后召开10次会议。到1920年底,中国工作科有42人登记注册,为多位华人发放加入俄罗斯共产党的候选人证书。从《1920年11月8日—1921年1月25日朝中工作室工作报告》可以了解到,“区代表出席会议并讲解党的纲领,马坤(音译)同志担任俄、中、朝语翻译”。在1921年5—6月的总结报告中记录,中国工作科曾下发“关于组织党员小组以及开设扫盲课程筹备工作”的通知。中国工作科的工作收效甚微,管理范围不能覆盖到每一位华人,甚至引起彼尔姆的多数华人的不满。从上面提到的报告中可知,“该工作科大力推进工作,与投机倒把现象做斗争之时,遭到华人和朝鲜人的阻挠和威胁。”有几次情绪愤怒的华人冲到会议现场,试图赶走开会的人,甚至威胁组织者马坤。马坤向州委员会做了汇报,并指出闹事的华人头目叫彭斌(音译),曾作为代表在肃反委员会工作过。发生了几次冲突之后,州肃反委员会派纠察队到华人开会现场维持秩序。后来,宣传处领导命令马坤抓捕彭斌并说明引起冲突的原因。马坤选了5名华人俄罗斯共产党预备党员,从刑事侦查委员会挑选了4人,从肃反委员会又挑选几人参与抓捕彭斌。1920年11月25日这些人来到彭斌家里,对其说:“你是我们需要的人,请你跟我们去州肃反委员会谈话”,但是遭到彭斌的拒绝。后来彭斌和马坤的支持者互相攻击,彭斌被打死,一名支持彭斌的华人被打伤,两人被捕并被带到州肃反委员会,其余人都逃跑。马坤命令搜捕所有逃跑的人,11月30日一名华人在沙布尼奇车站被捕,在那儿肃反委员会的人也逮捕了马坤。在搜查马坤家时发现他私藏多只步枪用来对付反对者。马坤被捕后,中国工作科中止了工作。1920年12月11日,在彼尔姆召开候选人会议,有30人参加了会议。1921年1月9日,又召开一次会议,据资料记载,“这次会议没有俄文记录,截至这次会议中国工作科已不复存在,只剩下4名候选人”。

通过分析这个历史片段可以看出,上述的冲突事件说明,以彭斌和马坤为代表的两伙势力相当的华人社团之间的紧张关系,每一方都拥有武力,马坤为了压制自己的竞争者而与苏维埃政权合作,也因此被推选为中国工作科的领导。但当政府发现两伙势力都拥有武器,冲突已超出可控范围,只能对其进行逮捕。

1923年之后乌拉尔中部其他地区的华人信息少之又少。据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区委会文献记载,1925年该区有3名华人党员:苏喜宁(音译)、辛祖延(音译)和苏有礼(音译),三人均在本地成家。20年代后半期塔吉尔区针对华人积极开展工作,1926年《少数民族状况简报》记载该地区华人和朝鲜人共有200人,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宣传工作。在该区《对少数民族开展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报告中写道:“党组织以及工会组织非常重视华人和朝鲜人的工作,通过翻译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中国革命方面的信息,组织及开办学校等”。在庆祝十月革命10周年之际,用汉语向华人宣读报告内容,在扫盲学校举办座谈会,在《冶金工人报》刊登汉语文章等,当时该区有9名华人联共(布)党员。联共(布)卡马河上游区委会工作总结中对华人也有记载,有95名华人,其中18名党员(14名正式党员,4名预备党员),均出身农民,所有华人住在基泽尔市。①ПермГАНИ. Ф. 156. Оп. 1. Д. 166. Л. 1-7。

1927年后苏中关系恶化,对华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少,20年代后半期对华人鲜有记载。乌拉尔州委会向各个区委会发送一份乌拉尔地区居民状况资料,文中记录乌拉尔州少数居民占10%,约530万人,人数较多的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德意志人、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华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并没有被划分出来。

二、国内战争时期乌拉尔中部地区华人状况

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布尔什维克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国内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参加国内战争是俄罗斯华人历史中最为闪光的一个片段。布尔什维克积极招募华人参加红军,第一支华人队伍1917年12月在莫斯科组成。兵营指挥员是沙福阳(音译),在接受《红军报》参访时谈到该兵营成立的缘由。尽管作者撰写此文时别有用心,但沙福阳提及的原因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后不久便组建了这支华人军队,大多数人曾在本德拉赫市的工厂当工人,由于参加革命他们失去了生活来源。资本家压榨他们,他们起来反抗并加入红色近卫军,这支队伍一共180人”。一周后报纸刊登文章报道俄罗斯华人军队组建的情况,还详细报道第一支队伍的状况,选拔条件及人数。文章中还写道:“华人的红色队伍都是由贫苦人、工人、矿工组成。尽管一些商人也愿意加入队伍,但是我们没有接受他们”。②Сообщение в газету《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35, 13 июня 1918 г.// Боевое содружество трудящихся зарубежных стран с народами Советской Рооссии...С.84。彼得格勒的华人队伍于1918年8月29日组建,当时有1 800人。

华人队伍的组建加快了国际化志愿兵队伍的建设进程。1918年,中期国内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俄共(布)外国小组中央联邦委员会下设红军国际部队组建工作军事委员会。在该组织中最先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华人队伍组建总部,并把代表派到华人聚居的各个城市。沈春浩(音译)领导总部的工作,曾做过工人,在战争初期就加入布尔什维克队伍。沈春浩毛遂自荐,说自己曾在乌克兰的敖德萨、卢甘斯克、哈里科夫等城市组建过华人队伍。③Попов Н.А. Они с нам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власть Советов. М., 1959. С. 42。早些时候成立的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华人队伍也并入总部。据沈春浩回忆,1918年年末在沃罗涅日州由华人组建了两支军级,三支营级的部队,卢甘斯克和哈里科夫有两支营级,莫斯科有一支部队,彼尔姆有两支军级和四支营级部队,彼得格勒有两支部队。1919年3月,俄共(布)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之一就是组建一支国际部队,1919年3月31日在下诺夫哥罗德成立了国际红军组建管理局。这段时期红军队伍中华人数量增加到几万人,许多失业的华人自愿加入红军队伍。

由于东部战线穿过乌拉尔中部地区,许多居住在此地的华人都卷入了战事。1918年3月最先成立了中国志愿队,7月28日350名志愿队战士奔赴前线。这些华人被编在特殊作战队伍中,并参加了对沃特金斯克工厂区农民暴乱的镇压。除此之外,还参加了在彼尔姆州恰斯滕村、巴布金村、诺什夫卡村、科雷洛沃村、叶帕奇哈村、巴尔达村、耶洛沃村的战斗,在耶洛沃村的激战中华人队伍几乎全军覆没。如今在卡马河岸边,曾发生战役的地方树立起一座方尖碑,上面刻着:1918年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航路号”战船的游击队水兵——中国国际军团的战士长眠于此!④Приказ войскам 3-тьей армии № 013 // Китайские добровольцы в боях за советскую Россию...С. 147。后来,这支部队剩余的战士被派到维亚特卡,1918年11月加入整编后的东部战线第三军第29步兵师第225华人兵团。

第一支农民组成的共产主义“红色勇士”兵团是华人队伍中较大的一支。1918年秋天参加了列日战役,击垮了一支叛变到沃伦白军阵营的武装部队,夺回了被白军占据的18公里东部战线。这支兵团并非全部是华人,还有其他民族的战士,包括俄罗斯族人。1918年秋季“红色勇士”兵团的华人战士也被编入第225华人兵团,成为维护苏维埃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华工苏维埃华人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何为“华人”?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李鸿章为秘鲁华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