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为例

2020-01-19 19:14丰志培陶群山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药一流贸易

丰志培,倪 飞,陶群山,魏 骅

(安徽中医药大学 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部分明确提出“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2019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双万计划”。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主要任务是2019~2021年,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2]。

安徽中医药大学积极组织申报,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遴选确定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安徽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家一流1个;省级一流4个)。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对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安徽中医药大学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良好的专业建设基础,但在新形势下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劣势,如何结合学校的中医药办学特色,努力建设好一流专业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相关课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本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开展,同时对相关院校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国贸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一)专业定位和特色优势

1.历史沿革。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方向)专业隶属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该专业是安徽省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唯一以医药为特色的专业,也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较早开设的专业。2000年在学校药学专业下设立医药贸易方向,2004成功申请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贸易)。2013年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以一本专业招生,2020年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专业定位。在学校和学院办学定位指导下,确定国贸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安徽省,立足医药及相关行业,着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医药贸易类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适应了社会对专业性医药贸易人才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药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3.特色优势。(中)医药院校所增设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色,有着差异化的专业定位,显示出医药贸易专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国贸专业已经成为办学目标明确、医药特色鲜明、创新创业优势明显、社会与行业影响力较为突出的医药与经济新兴交叉专业。国贸专业始终坚持“突出医药学科”特色,同时根据学生在医药市场就业、创业的需求,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放在中心位置。

(1)医药特色鲜明。在培养目标的确定方面,国贸专业坚持以医药产业对国际贸易和营销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医药贸易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设置了经济类、医药类、医药经济交叉三类课程模块。在教材选用方面,优先选用医药经济交叉类教材。在就业方面,90%的毕业生都在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就业。“懂医药、通经济、会管理、能创新、有责任的特色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得2019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创新创业优势凸显。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活动组织及课程教学方面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以赛促教、促学、促改”人才培养实践[3]获2016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凸显,社会声誉及影响力逐步形成。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专业自建立以来,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先后4次(2005年、2010年、2014年、2018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自主学习、创新创业大赛等“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专业注重打造精品课程,目前已经有医药类、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开放共享资源课程、省级MOOC师范课程10门,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企业竞争模拟》,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近三年,国贸专业教师主持省级以上质量工程10余项,并取得明显成效,主编和参编教材14部,出版专著3部。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现有医药贸易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验课程;建立医药商品展览室、开设医药贸易实训课程;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每年暑假开展专业特色活动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暑期教学活动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小学期实践教学项目。近三年专业学生参与省级和国家级各项创新创业项目与比赛共51项,其中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职在岗培训主要通过国培计划、“雏鹰导航”、国内外访学和到医药企业的贸易和营销一线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目前专业教师共有13人,其中高级职称比例占50%,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拥有全国首批万名创新创业导师2名,安徽省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坛新秀3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初步建立起一个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5.发挥学科引领,提升科研和产学研合作水平。国贸专业为医药学和经济学交叉专业,主干学科为经济学、药学学科。药学类有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经济类依托安徽省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专业智库、安徽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省级智库平台。发挥两类学科引领,以研促教,科研支撑教学、协同育人。近三年来,主持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1项;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主持和参加包括《安徽省中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横向合作10余项,获得一类科研成果推广2项。

6.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认可。毕业生基本上在医药行业的贸易和营销岗位就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2016~2018年三年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9.15%、98.28%、96.09%,同期安徽省全省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9.24%、89.68%、90.26%。

毕业生深受医药企业欢迎,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不少毕业生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甚至企业高层,也有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依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所进行的第三方评价结果《安徽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2015-2017届)》数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贸易方向)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反映满意度高,三年平均满意度为93.65%;校友对母校满意度三年平均为90%。

二、国贸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双万计划”刚刚启动,一流本科教育或一流本科专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何为一流”[4]。本科专业指向“人的培养”,强调个性与特色,但就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而言,需具备的条件是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就目前我校国贸专业而言,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需要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首先要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和改革思维,“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开放办学思想需要形成。从国贸专业20年的办学历程和前期改革与实践来看,专业定位和目标是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成熟,但随着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以及本科专业国家标准的颁布,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学生学习需求个性化的新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对上述变化做出回应,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经济学类、药学类师资队伍尚且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但既懂医药又通经济贸易、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的复合型师资人才仍相对不足。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待掌握和运用。

3.优质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课程资源绝大多数还是传统的线下课程,线上课程资源缺少。新开课程、特色课程、微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程相对较少,离“金课”还有较大距离。

4.教学条件保障度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条件保障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上。既要实现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也要推动协同育人、合作办学机制的形成,以促进校内外资源整合。

5.学科科研引领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其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引导学生追踪学科前沿,开展“研究性教学”,将教研科研成果固化到教学中去,而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推进国贸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流本科专业与一流本科教育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本科专业建设涉及大学内部整体资源配置和课程组合的优化,更涉及教学文化和质量文化[5],因此从学校层面看,建设好一流本科专业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招生选拔、教学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质量文化、分配与激励制度等,这些尽管与本专业有关,但不属于讨论范围。以下主要从专业现有基础和现存主要问题出发,就进一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谈几点想法。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于2020年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建设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新文科”与“新医科”的融合,彰显医药特色,以培养“懂医药、通经济、会管理、能创新、有责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与社会满意度,持续更新教学理念,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多学科融通,推动专业“上水平、追卓越”高质量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条件建设、协同育人上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国贸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1.更新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首先要立足一流人才培养。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强化医药特色,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和新医科、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汇融通,强化创新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6],进一步完善目前“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求。中医药院校国贸专业的社会需求特征就是医药特色,因此要持续推进多学科融通,培养创新思维。基于专业历史沿革,经过广泛调研,结合地方中医药院校与地方医药经济两个实际,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国贸专业确立了培养医药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懂医药、通经济、会管理、能创新、有责任”,这是本专业和综合类、财经类院校国贸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所在,也是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的体现,同时也是医药行业发展对医药贸易营销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懂医药”是指学生培养首先应具有医药特色,医药及相关行业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营销人才必须具备的医药学科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应作为培养目标的内容来设定。“通经济”是指学生要掌握经济学、贸易学的相关知识,具有经济学思维,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医药产业发展。“会管理”是指学生掌握管理学相关知识,培养组织管理能力,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能创新”是指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责任”是指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要将创新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完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自主学习、创新创业大赛等“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医药特色,药学、医学、经济、管理学多学科的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综合素质的养成。将创新融入到专业建设中要求教师应开展严谨的创新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精神,锻炼其创新思维与方法;要创新和完善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赛事常态化指导机制,将安徽省大学生学科竞赛A类赛事作为重点来抓,发挥学院企业竞争模拟协会的自主组织、自我管理的作用。

2.聚焦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要上水平。围绕高水平团队建设、医药经济复合型师资培养两个重点任务。目前国际贸易教师队伍从结构上看,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还是比较缺乏、博士占比还是不高、理实交融的教师少、复合型师资不多。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人才政策,要引培结合,通过博士和师资储备人才引进、在职培养、师资储备计划、校企合作等途径,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针对医药经济复合型师资缺乏的问题,要有开放合作的思想,要充分整合校企合作资源特别是校友资源为我所用,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开展实训、合作开展教师假期挂职。已经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已经成功申报为省级教学团队,后期要加强团队建设,要申报医药贸易教学团队。积极申报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以及各类人才称号。此外,还应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

3.创新引领,深化教学改革。以“新文科”理念为引领,深化教学改革。一是进一步促进医药和经济两类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前沿性课程、优势课程、特色课程,把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实务、医药营销实务、统计软件分析与应用等特色课程建设好,编写具有医药特色的教材。二是通过课堂革命、打造“金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建设示范“金课”,提升教学效果;依托e会学、学银在线(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以“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模式[7],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空间的变革与创新。三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校内校外、全过程的综合实践体系。四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从课程讲授为主转变为采用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演示教学、讨论教学、自主学习法、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习、实验等多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突出特色,加快条件建设。要深化校内外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用。在现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医药与经济贸易交叉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的教学条件建设。一是建设医药电子商务实验室(企业合作建设)、医药贸易模拟谈判、医药营销实训室、医药物流实验室,完善创客实验室功能,扩大医药商品学展示室等。二是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专业图书资料室。三是建设好省级基层示范教研室。

5.学科引领,协同育人。要坚持学科引领,社会服务、科研协同育人。以公管一级学科为引领,依托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专业智库、安徽省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智库平台,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中医药经济管理方向,发挥学科对国贸专业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申报科研、教研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通过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等方式,以研促教,科研支撑教学、发挥科研协同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医药一流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关注一流学科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