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01-22 06:0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48期
关键词:共生节约文明

热点聚焦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但我们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脚步坚定不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在沿黄九省(区)持续深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举措将在通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现代化之路上发挥关键作用。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会议明确,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多维解读

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就需要我们深刻领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引导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能环保的点滴小事做起,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穿于日常生活,成为全社会的潮流和风尚。

2.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真正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

3.加快推動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综合治理能力。

时评选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理念革新到伟大实践

◎吴舜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生动有效实践的显著特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从理念到实践的历史性成绩,证明了人与自然必须也应当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中国持续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厚植自然资本,建立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创新形成了评价考核、督察问责等制度,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90%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境外媒体惊叹中国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和“刚性”,纽约时报评论“中国短短4年时间实现了美国同期30年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刊文指出,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中国贡献最大,约占四分之一。

中国探索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倡导的目标与愿景高度契合,也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深度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进程,提前实现了“爱知目标”2020年自然保护地指标要求。库布其沙漠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中国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问题。其根本性变革意义在于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展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协同推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探索健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绿色发展转型的鲜活案例不断涌现。5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占全球一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30%,成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

中国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与民生、保护与发展、国内和国外等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有别于工业文明模式的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这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2020年10月19日)

青年观点

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平衡”

◎黄钰钦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说:“大自然喜欢简单,大自然也不是傀儡。”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蔓延,先贤遥远的声音在时下变得清晰洪亮,人们重新回到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应该如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似乎很容易理解人类今天所遭遇的困境。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医学教授斯科特·威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自然界中的生物相互制约,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受气候变化、城市扩张、生态旅游、狩猎等影响,自然界原有的平衡被人类活动不断打破,为生物间的交流创造出更多路径,疾病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当疫情成为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世恒言,如何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再平衡”成为眼下一道紧迫的必答题。或许,制度和理性的约束是时下最为合适的答案,也是对先贤警示之声最好的回应。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人与自然:节约应融入家族文化

◎戴荣里

“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人人皆知,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优秀的家庭往往都非常注重家庭素质教育。节约文化,是文明、共享、生态的家风体现。有节约习惯的家庭,会在具体细节中让家庭成员学会对这个世界的尊重——珍惜生命,敬重大自然,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对每一粒粮食的珍惜里,藏着你对整个世界的体贴。

在相对富裕的今天,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而言,依然是个沉重的话题。节约粮食,要从身边做起。家里家外,对餐饮的节约,对物品的珍惜,都能看出一个人对身边资源的统筹能力。合理用餐、节约每顿饭,应该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推而广之,就能形成一种爱家、爱国、爱自然、爱世界的节约风气。如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会成为可能!

(摘编自《小康》2020年10月下旬刊)

猜你喜欢
共生节约文明
请文明演绎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漫说文明
节约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节约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