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评价文本

2020-01-22 06:0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37期
关键词:读图观点文字

阅读指要

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文本”是一个高频考点。“评价文本”考点的设题方向,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二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三是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文本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在这篇文本中所持的主要观点,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文本的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体现在文本的具体内容中。考生在阅读时,要学会先找出“关键句”“中心句”;然后,结合文本所属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合理评价。考生要抓住关键性事件进行探究评价。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社会价值和影响”中,“社会价值”属于积极的一面,而“影响”有两面性,既包括积极的一面,也包括消极的一面。考生在评价时既要尊重文本事实,结合作者的观点立场进行综合考虑,又要将视野扩大,将文本放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进行对照和考察评判,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对于“文本的某种特色”,考生要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去思考。“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考生首先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结合文本说出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再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评价文本”题的答题过程,还是要回到文本本身,考生要把握基本事实和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相关评论,并深度思考作出自己客观独立的价值判断。考生在解答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正确解读文本,从中获取正确的观点和基本倾向。考生要注意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主次颠倒。

2.结合社会现实,上下纵横进行全面考察评判。考生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分析,从而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3.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考生要对所获信息进行综合提炼整合,援引文本内容细心解读,对问题进行逐一解答,并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最后还应有一个综合性的结语,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评价的语言注意要准确简洁。

考场文本

材料一: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圈点评注

文本由三则材料组成,内容都与“读”相关。三则材料各有侧重,第一则材料重在表达“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的观点,第二则材料重在比较阅读图像出版物与阅读文字的不同,第三则材料重在表达语言的阅读与影视图像的阅读的区别。

三则材料围绕着文字阅读、图像出版物阅读、影视图像阅读三种阅读形式展开。文字阅读本是最好的阅读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而影視图像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这种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使观众被动接受这种图像。文字阅读、图像出版物阅读、影视图像阅读三种阅读形式,文中虽指出了各自特点,但并没有表达出非此即彼的观点,而是认为这三种形式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是都能存在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2.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有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图像阅读会超越文字阅读,甚至取代文字阅读。你怎么看?

答:

【陈振林/供稿】

猜你喜欢
读图观点文字
观点
读图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