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2020-01-22 06:0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37期
关键词:炼字诗眼全诗

应考锦囊

从历年高考试题看,鉴赏诗歌语言主要从四个方面考查:品味关键词、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和赏析语言风格。针对这四种基本题型,考生可分别采取如下应考策略:

1.炼字型

成功的炼字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考生在解答炼字类试题时,不可忽略“意”,即诗人的主观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情趣、理趣。赏析炼字通常要分“三步走”:

(1)确定关键字。考生要看清题干要求,从词性方面进行分析。诗人炼字的重点通常为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等。

(2)指出字面义。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尤其是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考生的理解要准确到位,有时还应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分析表达效果(作用)。指出该字在景物描写、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或效果。

2.诗眼型

诗眼是诗歌中表现力最强且最能开拓诗词意旨的关键字,也指全篇的点睛之笔。所以“诗眼”有句中之眼和篇中之眼,赏析诗眼也要分“三步走”:

(1)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一种是看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另一种是看全篇最精彩和最关键的句子。从词性上看,动词、形容词居多。

(2)点明整体地位。比如:“××字是这首诗的线索”“××字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字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等等。

(3)分析具体作用。结合诗句,着重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赏析诗眼绝不能孤立地就词解词,而应联系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其语法特点或表达效果。

3.炼句型

赏析诗句类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考生如果不能抓住关键点准确答题,很容易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窘境。因此选准角度,扣题作答是关键。

(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的语言高度个性化,除了锤炼词句,还常有倒装和省略等现象——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句子互文,有开合之美;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之美。

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调换语序,一是为了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避免颔、颈两联动词都用在句末,使句子呆板单调;二是五律平仄的需要,是为了让“舟”与诗中的“秋”“流”“留”几个字押韵。

(2)从表达技巧出发,分析语法。诗词中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考生在鉴赏时首先要指明具体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比如高适的《除夜作》一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中借助设问,通过侧面描写,以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使感情更加深刻。

“赏句”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鉴赏,有时也会和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结合考查,但赏析角度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答题的自由度和难度较大。

4.赏析风格型

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如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了解不同的风格,更利于考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赏析语言风格通常分两步进行:

(1)指明特色。根据题目要求,考生可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诗句的语言风格特色,比如:平淡、工丽、绚丽、真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悲慨、凝练、沉郁,等等。如金昌绪的《春怨》一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色彩鲜明,考生在鉴赏时便可由此定位。

(2)分析效果。考生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如2020年天津卷中的《纪村事》(韦庄),考生可以这样分析:整首诗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意趣。

考题连线

(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釀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型选择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句的理解、鉴赏能力,涉及诗歌的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方面。考生答题时可在通读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理解选项,审核揣摩,不难发现B项问题所在:颔联所写应是农忙季节,并非“农闲时节慵懒闲散”,这从尾句“饷田”的注释即可领悟,何况颈联的“酿酒”“砧”营造出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答案】B

2.“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赏析词语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比较“数声”与“一声”哪个更好。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立场,亮明观点,然后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试题,肯定否定均可,但考生在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结合艺术特色分析某一词的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原诗尾联是说,远远地听到牛背上传来了几声笛鸣,不知是谁家派人到田间送饭来了。这里“数声”形容声音大而热闹,给人以动态感,表现乡村田间的热闹、祥和。

【答案】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凸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竹枝词二首

〔明〕姚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晴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②接袖:指携手。

(1)下列对两首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已显出其羞涩动人的姿态。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2)“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请联系诗句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咏芭蕉

〔清〕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唐〕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處。

(2)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效果实则大相径庭。试结合诗句作比较鉴赏。

答:

【张善存/供稿】

猜你喜欢
炼字诗眼全诗
诗眼
劝学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辨别词性,分类作答——例谈如何解答“炼字”题
长凭剑气舒联韵 不吝琴心炼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