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2020-01-25 16:08贾厚林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劳动教育职业教育

【摘 要】长期以来,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和行业协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与协同度不足,导致了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边缘化、两面化、离散化和盲目化。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推广现状和问题分析,说明职业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家庭、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构建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的协同机制并有效运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家校行企社”;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4-0035-04

【作者简介】贾厚林,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党委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要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1]对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和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的职业学校而言,还应结合行业发展变化和企业生产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构建具有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机制,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推进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校教育的补位导致职校劳动教育边缘化

当代职校生多为独生子女,加上初中阶段为了应对升学考试,多数家庭未能将适应他们年龄层次的家务劳动作为其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并延续到职校学习阶段。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校劳动教育的不足,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但并未切实提高劳动教育在职业学校的地位,导致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具备全面育人补位功能的尴尬现实。如在职业学校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习实践课程,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人被物化为“经济人”“技术人”的现象,脱离了育人的本质,只将劳动作为获得或巩固技能的手段,[2]使职校劳动教育陷入手段与工具合理性的角逐之中;加之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不足,使职校劳动教育日益边缘化。

(二)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导致职校劳动教育两面化

从育人方向上看,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职校劳动教育离不开与企业教育的对接融合,这既是职业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然与必然。但在现实中,鉴于职业学校合作企业的规模、理念以及对社会责任感认知的局限性,许多合作企业仅着眼于短期商业利益,而未能将劳动教育作为职校生实习培训的重要内容;或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职校实习生未能在真正的劳动创造中有效感知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出现了企业的劳动教育虽然现实存在但却效果不佳的现象,甚至出现“人的工具化”的背离效应。此外,职校生参加的社会劳动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家庭、实习企业或行业协会的参与,导致社会劳动教育长期被界定为公益活动、志愿活动或体验性活动等单一维度的教育活动,隔断了学生在家庭、学校和企业中接受劳动教育的延续性,不利于社会劳动教育的全面和深入发展,从而使校内外的劳动教育出现“知行不一”的两面化现象。

(三)行业教育的缺失导致职校劳动教育的离散和盲目

行业组织是基于行业企业自愿组成的、维护和增进本行业企业共同利益的社会团体,以行业为主体形成的行业协会具备一定的专业优势,深谙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连接政府、行业和市场,与职业教育评价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3]基于服務发展的宗旨,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在育人标准上就必然要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只有对标行业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当前,虽然行业协会数量庞大,但真正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行业协会仍是少数,部分行业协会的参与也仅体现在行业教育委员会会议和年终教育质量年报中,行业协会参与的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尚未形成。行业劳动教育的失位使企业与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未能形成契合行业需求的劳动标准,导致企业和学校在劳动教育的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主体不明确,出现学校代替企业行使权利的现象,并且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出现了不同的劳动教育认知,从而造成校企合作劳动育人的协同离散和目标盲目。

二、职业学校“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构建策略

(一)明确“劳动精神”的价值目标,统一行动导向

《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这就为构建“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指明了统一的价值目标,即劳动精神,包括工匠精神和劳动态度。价值目标是行动的导向,只有确立统一的价值目标并形成共识,家庭、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五个领域才能形成合力。一是“家校行企社”各方主体责任人要积极协商,达成共识,明确“劳动精神”的共同培养目标,统一行动导向,形成五方合力;二是“家校行企社”各方参与人员要加强学习,理解劳动精神内涵要义和各类劳动教育活动的现实价值;三是要共同协商,起草合作章程,达成共识,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各方权利义务,树立责任意识。近年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构建了“四我五位7S”协同育人模式,将劳动精神作为学校“四我”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家校行企社”参与共同体达成共识,明确各自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了多方合力,为实施“7S管理”劳动实践活动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落实“启培考实融”的职责分工,深化主体责任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场域,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手段和要求。基于此,“家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就必须将每个领域的教育侧重点和对应要求进行科学划分,只有明确落实五个领域各自的具体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从而推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一是落实家庭的劳动教育启蒙职责,充分发挥“人生第一所学校”的功能,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以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承担家庭义务以提高生活劳动技能。二是落实学校的劳动教育培训职责,立足实习实训课程载体,提升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三是落实行业协会的劳动教育考评职责,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化资源优势,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制定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实施第三方评价。四是落实合作企业的劳动教育实践职责,开展实习生劳动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劳动创造和榜样引领作用,提高教育实效,强化职校生的专业劳动技能,培养职业劳动素养。五是落实社会的劳动教育融入职责,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融入社会交往,从而提升通用劳动能力。如学校将劳动文化融入实训实习课程中,大力开展基于就业岗位的劳动技能和价值观教育,并充分发挥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动模范引领示范效能,开展劳动精神教育,将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紧密融入实习实训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重构“协同参与”的课程构架,强化育人成效

《意见》指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这就为“家校行企社”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在基础构架设计上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创建适用于五个领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以家长学校为主导设计劳动生活技能课程,编订家庭劳动指南;二是以学校为主导设计劳动专业技能、劳动礼仪、劳动精神培育的劳动教育课程及其配套教材,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训练,配足劳动师资;三是以行业指导委员会为主导,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四是以合作企业为主导,设计职业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将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五是以社会行政机构为主导,设计通用劳动能力课程,融入劳动社交、劳动奉献等内容。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劳动礼仪课程建设,组织编写了劳动礼仪校本教材,并安排学生每学期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禮仪值周”活动,并将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学分考核管理。学生参加劳动课程并进行校园劳动保洁和文明礼仪示范,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养成了爱文明、讲礼仪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与应变能力。

(四)搭建“五位一体”的联动平台,畅通资源渠道

“家校行企社”五个领域之间的协同是建立在相互干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的,诸多要素以劳动教育为介质相互运行,运行中难免会出现摩擦与互动,而由此产生的结构性变化将决定劳动教育效果的优劣。因此,有必要为家校行企社搭建“五位一体”的联动平台,共享劳动教育资源,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一是依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平台,有效实现五个领域不同活动内容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全覆盖。二是成立由家庭、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各方代表组成的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实现劳动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专业劳动实践和社会劳动的深度融合。三是创建劳动教育信息化运行平台,收集、管理和分析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信息,及时反馈、协调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各方信息畅通。随着移动端信息技术的进步,学校构建了“三段递进”实习教学模式和基于微信平台的实习管理模式,将五个领域教育效能聚焦于学生的“拟岗、轮岗、顶岗”阶段,通过微信平台畅通各方资讯和学生实习情况,增强各个系统之间的沟通反馈和协同效能,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完善“跨界融合”的工作制度,优化机构效能

制度是协同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也是“家校行企社”各方责任落实的有效保障。此外,“家校行企社”五个子系统的劳动教育目标虽一致,但各领域社会职能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制定工作制度时就必须将“跨界融合”的思维贯穿于“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运行的各个环节,以贴合工作实际为导向,达到优化机构效能的目的。一是完善“家校行企社”联系制度,规定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例会召开的时间、次数和参会人员,明确联系要求,保障顶层设计的活力与创新力;二是完善“家校行企社”工作落实制度,明确规定五个领域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细则要求,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和协同效能;三是完善“家校行企社”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流程,保障“五位一体”多元评价的有效实施。例如,在“跨界融合”方面,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委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跨领域协作会议,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制订、日常管理和考核,提升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实施“质量三全”的管理考核,开展多元评价

没有评价引领的劳动教育是没有“魂”也没有“帆”的劳动教育。[4]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德智体美”具有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且五者的存在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融合关系,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应避免对劳动教育的单一评价,而应聚焦“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评价观。一是要以行业协会为主导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确立“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施“家校行企社”多元评价。二是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评价观,注重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观。三是要实施家庭、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工作考核评价,不断提高协同机制运行质量。如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上,学校通过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或企业师傅)评价对学生进行“五位发展综合评价”,并选树“五位之星”进行表彰与优秀事迹宣传,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差异性和导向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建立“契约履行”的运作方式,压实工作保障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在社会交往中,人类普遍追求代价和报酬的对等,“家校行企社”之间的劳动教育协同亦是如此,五个领域相互责任的落实情况会极大影响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的运行质量。因此,需要建立“契约履行”的运作方式,增强机制内部责任履行的认知度,压实工作质量保障。一是制定“家校行企社”各方共同认可的“劳动教育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依托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开展相关契约的履行情况督查,定期通报,及时提醒各方履责;三是加强“家校行企社”各方的沟通交流,增强相互认知,开展自身责任履行认识的相关探讨,强化“契约精神”,从而压实各方的工作职责,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0-08-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3):100-104.

[3]李菡.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逻辑、基础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0):26-32.

[4]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劳动教育职业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