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化视角探究民间工艺的开发与传承

2020-01-25 16:10张弘吴晨晖
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产业化

张弘 吴晨晖

摘 要:民间工艺作为一种人文资源,是民众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产业化视角,对民间工艺在当下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中的创新开发和品牌构建进行研究,认为通过产品形式的创新开发和品牌形象的设计构建等方式对民间工艺进行良性的产业化开发,是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积极的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民间工艺;产业化;工艺产品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江西民间工艺的品牌形象构建和推广研究”(18YS32)研究成果。

民间工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民间文化资源,它既有着外在的物质文化形态,又蕴含着属于地域意识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精神信仰等内在的文化意识,是传承地域文化、民族精神、族群智慧的技艺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规模的扩大、现代生产技术的冲击以及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改变,都直接或间接地消解了民间工艺赖以存活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土壤和市场需求,削弱了其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存在地位,使其不断边缘化。尤其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下,审美观念和判断标准的变化使很多人將民间工艺等民间艺术定位为“旧”与“土”的东西,这种审美认同感的缺失使得民间工艺的生存和传承处于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一、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的提出

在西方,早在19世纪,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等人发起的提倡复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掀起了一系列提倡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进行结合的艺术设计运动。由此,许多欧美国家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探索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化生产以及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东方,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先生所倡导的日本民艺运动,在唤醒日本国民对民间工艺文化的自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民艺论》《工艺之道》《民艺四十年》等著作,对民间工艺美学思想文化的深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学界对民间工艺的关注和重视。

20世纪70年代后,张道一、潘鲁生、徐乙艺等中国民艺学者开始对中国民间工艺理论、保护传承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且全面的研究,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民间工艺进行了多维视角的重新审视。他们认识到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格局中,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仅靠政府和民间组织、民艺学者和民艺爱好者的物质投入和积极呼吁,以及民间艺人“孤芳自赏”“与世隔绝”式的传承,无法应对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延续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无法改变其在现代社会中举步维艰的生存处境,更无法提升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能力和繁荣发展的动力。

1996年,装饰杂志社主持“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工艺之路”的学术研讨会,民间工艺的产业化开发的理念被提出,获得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如,王文章先生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提出了“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认为将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通过获取经济效益使其获得积极保护,是民艺研究的重要方向。再如,吕品田先生在其《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一文中对“生产性保护”进行了肯定。尽管也有学者对民间工的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表示担忧,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可了对民间工艺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可行性,肯定了产业化开发是现今民艺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观点。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工艺的繁荣复兴需要借助产业化开发的力量,通过“生产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等手段,帮助民间工艺找到并创造出其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使其获得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民间工艺的重新繁荣,并提出要将民间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

如今,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民间工艺的产业性质使其成为和人们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且最容易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民间艺术种类,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审美观念、精神内涵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受到来自政府、学界、民众等各层面的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顺应这一背景和趋势,对民间工艺进行研究,既对培育民间工艺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挖掘民间工艺的存在和延续价值、拓展民间工艺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保护和传承空间有重要的作用,又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且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的形式

民间工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能脱离当下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文化主流,需要我们在现代社会环境中,顺应当下民众的审美趣味,让人们重新欣赏并喜爱上民间工艺。或是运用当下条件和技术,为民间工艺赋予新的功能,重新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联系,以此促进民间工艺的“功利性”作用得到实现,继而重新成为当下民众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获得继续传承发展的动力。

目前对民间工艺实施产业化手段的主要形式是对其进行创新开发、品牌构建和传播推广。第一,在民间工艺的创新开发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民间工艺的创新开发不能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作为设计师,要认真研究民间工艺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核心技术,以及当下社会的市场消费环境,在保持其工艺材料、内容形式、艺术特征等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对民间工艺的产品形式、视觉风格、应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深度开发出符合民众生活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第二,在民间工艺品牌构建方面,需要将民间艺术作为一个有着明显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依托现代品牌观念和媒体传播方式,对其进行品牌视觉形象构建设计,通过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理念的指导,整合民间工艺的形象资源,强化民间工艺的品牌形象魅力,提升人们对民间工艺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品质内涵的认知和感受,增强其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对抗能力。第三,在民间工艺的传播推广方面,需要整合媒体资源,通过多元化组合的宣传方式,对民间工艺进行传播推广,以此引发社会民众、公司企业、民间机构、政府部门对其的关注和扶持。

在对民间工艺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品牌构建和传播推广的过程中,设计师还可以将民间工艺功能的拓展作为实施方向。如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类项目举世闻名,作为传统手工艺,其看重的是所烧制出的瓷器在瓷质、釉色、器型、纹饰、彩绘等方面的工艺成果。如今,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其原生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与旅游业、文化教育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的跨界合作,已经拓展出了观赏表演功能、参与体验功能等多样化、个性化、感性化的新功能。在对产品形态的活化开发过程中,不但实现了产业价值的提升和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并且,在与民众进行互动体验的过程中,也对提升参与者对民间工艺的深入了解,对其蕴含的文化精神的感受和认同,使其获得了更为积极的保护和传承动力。

三、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设计师和经营者都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固然重要,但是,在对民间工艺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地进行商业开发,放弃对民间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社会责任,开发出审美品位低下的商品;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忽视民间工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设计出缺失文化、特色模糊的商品;不应该为了吸引关注而拼凑、移植、捏造出本不存在的假风情、伪民俗。并且,对民间工艺进行创新开发和品牌构建,要对民间工艺的内容和内涵进行深入调研和理解,不能只是简单、粗暴、盲目、片段式、肢解式地截取民间工艺品表面的视觉元素,进行生硬的拼凑叠加。由此才能避免在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因审美变异、文化扭曲、特色模糊、粗制滥造、过度开发、市场混乱而对民间工艺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工艺之路”研讨会记事[J].装饰,1997(2):4.

[2]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72-80.

[3]裴杰.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9(5):136-137.

作者单位:

九江学院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构建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初探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梅州举办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
民族艺术研究之精髓,装帧设计教学之楷模
浅谈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