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件春秋时期夔龙纹青铜鼎的修复

2020-02-04 07:57唐德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2期
关键词:春秋高分子材料青铜器

唐德普

摘 要:青铜器修复技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也是一项细致耐心而又烦琐的工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一些用料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实用能达到修复效果的方法得到了应用。文章介绍了运用现代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工艺来修复青铜鼎的简单方法及整个过程,以期在青铜器修复配补方法多样化方面提供一些借鉴,以求同行和爱好者指教。

关键词:青铜器;春秋;鼎;高分子材料;修复

1 概述

中国青铜器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盛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仅造型庄重、纹饰优美、铭文丰富,而且器形繁多,其中青铜鼎是最核心的杰出代表。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化而来,主要用于烹煮食物,即《玉篇》中所言“所以熟食器也”。鼎还可以煮汤、盛放鱼肉。青铜鼎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炊具与盛食器,也是贵族阶层宴飨、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是统治者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下面这件是笔者修复的青铜鼎,从其底部有烧灼的痕迹来看,这件器物是春秋时期皖南地区出现的典型实用炊具(烹饪具)。

这件青铜鼎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进行修复。受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宣州市博物馆客观条件和时间限制,采用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合金铸造修复方法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修复工艺,对这件青铜鼎进行及时修复。

2 文物状况描述

这件青铜鼎于1980年1月和4月由原宣城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在原宣城县废旧物资回收部门的协助下从废铜烂铁中分二次拣选出来的,该文物出土后在社会上流转时间较长,只剩下较大的两片和若干小残片,其余皆缺失(图1)。

器物总高16.3厘米,口径16.5厘米,鼎足高6.8厘米。方唇,侈口,折沿,弧腹,圆底,口沿双耳直立,腹部有上下两道凹弦纹,弦纹之间饰一周夔龙纹,没有发现器物病害。因其长期放在自然通风的库房,受皖南潮湿气候的影响,若得不到及时修复,可能会造成新的损害。

青铜鼎破损状况为双耳中轴线左侧中腹部至口沿缺失面积约8厘米×2.5厘米;双耳中轴线右侧口沿向下缺失面积约2.5厘米×4厘米;鼎足1个完全缺失、1个留有少许足跟、只有一足完整(图2、图3)。

3 修复前建档、制订修复方案

①对文物进行编号归档、填写修复表格和卡片,对其来源、年代、特征及文物保存的原始状态、残缺状况进行详细登记,对修复文物的时间、地点、使用材料记入档案,以便日后查找相关内容。

②文物修复前对其进行多方位、多视角拍照,以图片形式存档,直观地反映其残存状况,为以后的溯源、可逆重修提供依据。

③制订修复方案,清点文物残片,移至修复地点,除尘剔杂,对破裂的部位进行拼接粘连,对于缺失的部位采取翻模配补,最后作色做旧。

4 文物修复过程

对于这件青铜鼎的修复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根据顺序对整个修复过程做简要述说。

4.1 除尘清洗

对所有残片进行表面除尘,用清水清洗,去除残留在纹饰缝隙中的泥土和渣子,使纹饰更清晰,便于下一步的拼接。对残缺处边沿口表面已氧化锈蚀的地方要用小型电磨棒或铁砂子打磨,便于残片之间的粘接更加吻合牢固。

4.2 组合拼对

根据鼎的表面颜色分布、纹饰结构走向、缺失处沿口形态进行判断、推理,先把残片中的最大块找出来进行组合拼对,再试着用剩下的小残片进行比对组合,逐一找到残片之间相对应的位置,再逐块做上记号,方便粘接时查找。待整个鼎的碎片组合拼对好后要做到心中有数,将碎片逐块拆解开来放好,为接下来的粘接工作做好准备。

4.3 粘接固定

文物残片之间的粘接方法有多种,这次笔者采用的是1+1的AB胶和环氧树脂相结合的粘接方法。先把A型胶与B型胶按1:1的比例调和对文物残片进行粘接,再用橡皮筋和可塑支撑物在周围加以固定,待胶液完全硬化,用配比好的环氧树脂胶在接缝处的上下两面进行涂抹,用塑料刮刮平,再根据剩余小残片留有的记号,找到它们相应位置,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粘接。整个文物残片粘接完毕,待其固化干透后,可以拆下橡皮筋和支撑的固定物,再对文物缺失的部位进行配补。

4.4 缺失部位的配补

配补是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该件青铜鼎最大块的缺失在鼎的腹部和鼎足部,需要进行翻模取块补缺。翻模制作成的配补块是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俗称玻璃钢),其硬化后优点是成型准确、黏结力强、收缩率小、稳定性好、耐腐蚀,且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坚韧性和粘接补缺可逆性。

材料及工具的准备:材料主要有E-44环氧树脂胶或191#不饱和聚树脂胶高分子材料、树脂固化剂、促进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韧剂、硅橡胶、硅橡胶硬化剂、熟石膏粉、滑石粉、石英粉、铜粉、脱模剂、松香水、丙烯颜料、虫胶、清漆等;工具主要有小型手持式电动磨光机、切割机、小灰桶、毛刷、排笔、铲刀、锯条、刀、砂布、手套等。

配补块的制作及粘接:首先是根据青铜鼎缺失部位大小、纹饰的需要,在鼎体完好面找到能与配补部位大小、纹饰相同的部位,进行纹饰取样。在取样的地方喷少量脱模剂,将硅橡胶、固化剂按100∶3的比例(要根据环境温度适当调整固化剂用量)配制的胶液用毛刷直接刷到纹饰的底部及面部,这样翻出来的配补块上的纹饰才饱满。待第一遍刷上去的硅胶不粘手时再刷第二遍,如果取样面积较大还需要在硅胶模中做纱布类夹层。这样层层相加直至形成0.5~1厘米厚的硅胶模。翻出的硅胶模里层表面细腻、纹饰清晰、弹性好。同样硅橡模较柔软,单独使用容易变形,需在硅胶模未取下之前在其表层增加一层2厘米厚的硬质石膏模,称之为外托模。注意在翻制石膏外托模之前要在硅膠模上用泥条围成石膏模所需大小的范围,范围要比缺失的面积大一些,在其范围内灌注熟石膏浆,待其发热硬化后和硅胶模一起从器物上取下,剥下硅胶模,纹饰取样面用洗涤剂水清洗,再重新扣入石膏外托模内。模具制作完成后,有两种方法对缺失的部位进行配补粘接,一种是将嵌入石膏外托模中硅胶模直接放到青铜鼎缺失的地方,根据文物内壁先前做下的记号,将纹饰延续的部位衔接吻合对位后进行固定,再用已配比好的高分子材料加上填料进行涂刷配补,然后用塑料刮刮平。待配补材料完全固化,去掉模具,对不平整的地方再用云石胶抹平,厚度不能高出器物内壁。用水砂子打磨平整后再进行着色做旧。也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在先前纹饰取样相同位置的内壁直接用熟石膏翻模,即内模,再把内模和嵌有纹饰的硅胶模的石膏外托模对合绑在一起,两模之间保持和青铜鼎璧一样厚的空间,四周用石膏封堵起来,留有浇注口和透气口,将环氧树脂、固化剂、促进剂、增韧剂按100∶4∶4∶10的比例配制好,再加入滑石粉或石英粉进行搅拌,在有效的时间内灌注到模具内。待完全固化后,去掉内外模、取出高分子材料的配补块,把有纹饰的一面放到缺失部位进行新旧纹饰比对,使配补处的纹饰和原文物纹饰叠加衔接起来,完全一致。再从缺失部位的内侧用铅笔沿缺口画出缺失部分形状,根据所画线条进行切割,直修整到与所缺部位形状、大小完全一致。最后用AB胶和环氧树脂胶进行粘接。残缺的鼎足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制作,至此配补工作已全部完成(图4)。

4.5 修整打磨

刚配补好的青铜鼎粘接处和配补处痕迹比较明显,高出的地方要用铁铲进行铲平、低凹的地方用料抹平,再用纸打磨。新旧纹饰结合处要用刻刀进行清理、疏通。打磨的传统方法是先用粗砂纸带水把高的地方磨平,再用细砂纸带水磨光。

4.6 配补处着色做旧

着色做旧是文物修复的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由于配补块是高分子复合材料,笔者采取了用丙稀颜料着色做旧传统手工方法。

第一步做出深浅不一的褐色底色。选用接近原文物颜色的丙烯颜料,用红、黄、蓝、绿、赭、褐、黑等颜料加入少许虫胶清漆调合成深浅不一的褐色,调色时切记不能把颜色调熟,应调得半生不熟,使各种颜色既相互渗透,又各自隐约显现。方法是用硬毛小排笔或牙刷蘸上调和好的颜色液汁,比照鼎的旧色及层次在配补处进行点、染、涂抹。一般来说这样需要反复来回层层点拨,使各层次的颜色相互交融、映衬,显得皮色真实,颜色丰富,作出和原器物一致的底色。第二步作出浅绿色泛白、黄等锈色和肌理效果。铜器的锈色有20余种,有绿、黄、红、白、黑、蓝等,每色又可分为深浅多种。根据前面第一步已做出的底色和原文物旧色进行比较,进一步加强配补处表面锈色的处理和表现,以达到真实的效果。具体方法是用牙刷蘸上虫胶、清漆调和的色泥,一手拿牙刷或毛刷,一手拿小刀拨动牙刷,使锈色从牙刷上弹射到器物的配补处,原文物上有几种锈色就喷射几种锈色,一色喷完干燥后再喷射另一色。喷完锈色,可用小刷把沾一点用虫胶漆调和的黄土,在配补的新块上压按,做些积土的样子,这样做出来的锈色逼真、层次丰富。待配补处的颜色全部干透后,用带水的毛刷把表面黄土清理掉晾干,再用毛笔沾上调配好的丙烯颜料随边沿和凸出来的地方涂刷,使喷射的锈色和原文物锈色相同,如自然形成。以上工作完毕后,再把配补处的作色和原文物的旧色进行比较,不妥的地方进行局部调整,使配补处的皮色和锈色犹如出土的原物一样,达到与旧色一致的效果,使人无法辨识其真假(图5)。

5 结语

这件2000多年前缺失严重的青铜鼎经过精心的修复又重获新生。它的器形端庄秀丽,纹饰简练生动,是我们皖南地域难得的一件青铜珍品。在这件青銅鼎的修复过程中,对现代材料及工艺进行合理的应用和摸索,累积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达到了文物修旧如旧,实现了用于陈列展示的目的,同时对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如今这件修复好的青铜鼎一直被陈列在宣城市博物馆的独立展柜中,供观众参观、品鉴(图6)。

参考文献

[1]赵振茂.青铜器的修复技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2]实用美术技法编辑部.实用美术技法[M].合肥:朝花美术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春秋高分子材料青铜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浅析对高分子材料的认识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高职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高分子材料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研究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以培养具备工程类英语口语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