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措施及趋势研究

2020-02-10 14:25祝顺根沈文丰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节能与环保 2020年6期
关键词:污染源水体污水

文_祝顺根 沈文丰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1 城市黑臭水体产生原因

我国城市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在数学模型中常用一点表示以简化计算,如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没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内源污染是底泥污染、生物体污染、漂浮物、悬浮物、河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水华藻类等。

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存在问题

2.1 治理手段单一化

目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相关措施手段尚未形成体系化发展,对待部分老旧管网,城中村等地段仍然缺乏一定技术手段。部分河道边坡处理单一,未考虑水生态的多样性。

2.2 判断标准缺乏

很多城市在当前阶段中对河道水质监察未到位,未发布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有关标准,对城区现状及日后治理效果没有明显评价标准,难以形成国内城市治理的联动。

2.3 协调机制不完善

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常规的施工方法涉及政府及企业多个职能部门,且各部门职权相等,整体治理环境缺乏统一调度,造成在施工中管理协调存在很大难度。

2.4 治理技术和手段发展有空白

城市黑臭水体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成因,治理时需对原排水系统及生产生活设施进行系统梳理,从源头、排水系统、处理系统等多角度治理问题,但目前我国对如医院、化学药剂等特殊场所的污水并未做到按需处理,导致部分特殊场所污水处理仍有留白。

2.5 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城市管理运行体系不健全,管养单位对城市管网进行综合管理,未实现智能化监管,在整个对黑臭水体的治理中未实施合理化的管理,未将可能黑臭风险完全消灭。

3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具体情况

3.1 化学治理技术

化学治理技术主要是把化学药剂加入到黑臭水体中,水体中的污染物和化学药剂产生絮凝、化学沉淀、混凝等反应,使污染物氧化降解成无毒的物质,并从水体中分离,治理效果显著,能够快速在较短时间范围中降低水体污染物含量。过氧化钙(CaO2)、石灰、Ca(OH)2等均是常用的化学药剂。

3.2 物理治理技术

3.2.1 内源清理技术

内源清理主要分为底泥疏浚法、引水稀释法等方法。底泥疏浚法,可以通过使用机械或者人工作业方式,对城市内河底的厚度在1.3~2.5m之间呈黑色,以黏土质和细粉砂质的颗粒物为主,平均粒径在5~11μm之间,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明显臭味的严重污染层——黑色粉砂粘质泥层进行治理。引水稀释法,主要通过外来补水,向水系能输入达标活水,使水体逐渐发生良性循环。但引水稀释引水稀释法的应用不可忽视掉对原有水质的保护,由于水中微生物对环境较敏感,在补水过程中怎样保持和原有水体一致的环境,对该方法的使用有一定制约作用。

3.2.2 外源截断技术

目前,黑臭水治理外源截断技术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该技术通过沿河沿湖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对老旧城区的雨污合流制管网,应沿河岸或湖岸布置溢流控制装置,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实际应用中,应考虑溢流装置排出口和接纳水体水位的标高,并设置止回装置,防止暴雨时倒灌。通过正本清源、干支管网完善、雨污分流、初雨及面源治理、清淤疏浚、截流处理等措施,实现污水、雨水、初雨水的三水分离。

3.3 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恢复水体原有生态系统,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最终目的。生物生态治理技术,可转移、转化和降解水体中N和P等污染物,应用植物、微生物等新陈代谢作用构建具完整水生态系统,改善水体水质,根本上恢复水体功能,为水生态微生物搭建生态廊道,促进水系生态循环。目前,主流的生物生态治理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曝气增氧技术、填料类辅助修复技术、投菌技术、镍基石墨烯场效应水体矿化还原技术、高效生态浮岛工艺、生物薄膜等修复技术等。

4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治理工作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难度较大,成因复杂,有很多问题存在于目前的实践中,需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修复途径,以提升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

4.1 联合修复及新型治理技术

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如果盲目利用单一修复技术,可能造成修复资金浪费、效果不佳。未来需综合考虑各种修复技术联用,促进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在生态修复方面,应研发应用原位水质改善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如复合酶原位生态净化、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土著微生物扩增及生物促生、生物操纵等技术,或者多种技术联动促进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多样化发展。

4.2 城市发展规划速度与基础实施建设相匹配

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基建的承受能力,发展速度应与基建发展速度相匹配,排水系统的使用寿命及容量设计应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发展规划,保证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匹配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对于新建及老旧城市发展应将综合管廊(共同沟)纳入规划,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安全分段运营及管理。

4.3 三维大数据云系统建设

新建城区需吸收老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缺点,并减小后续基建对原有设施的扰动,利用当地云数据进行合理设计,建设地下工程三维大数据云系统,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4.4 污染源控制及智慧水务

控制污染源头,是黑臭水体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控制,主要是应用建设管网的方式实现,后续在城市运营期间,需要增加面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强化污染源控制。

目前,智慧水务的管理及运行理念迫在眉睫,通过使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埋设检测设施,分段对城区雨水及污水管路进行检测,形成台账,当指标出现异常时,及时对该段管道进行具体排查,分段控制,精准施策。

4.5 出台技术导则及标准规范

目前黑臭水体治理方面的规范及技术导则尚未形成体系,且空白带较多。未来黑臭水体的治理,需各地形成统一标准,形成治理体系化发展,为验收及评判提供充足依据。

5 结语

在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发展中,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城市发展必须跨越的鸿沟。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任重道远,同时也是极其繁琐的过程,需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编制、出台相应的技术导则、标准规范,吸收国内外治理经验,做好工程的成果总结,在此基础上提高黑臭水体治理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美好城市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污染源水体污水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气相色谱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有组织废气中的苯系物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 青政〔201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