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吟诵提升初中生的审美能力

2020-02-10 03:59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吟诵审美能力古诗词

刘 兰

【摘要】 本文从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出发,论证吟诵古诗词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吟诵,可以提高学生在感知形象、理解鉴赏、抒发创造三个方面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完成教学和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 古诗词 吟诵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061-020

古诗词是古人以一种特殊的诗化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感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韵律性和审美元素。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使教育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要求“审美鉴赏与创造”,可见审美在语文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开展诗词吟诵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吟诵,让学生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最终塑造学生崇高的审美人格。

1.吟诵古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平仄、押韵、文气、练字,诗词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音韵的变化决定的。所以杜甫诗写道:“新诗改罢自长吟”,李白亦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吟诵是古人创作和鉴赏诗文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文学的源流《诗经》,孔子说:“《诗》三百,皆弦而歌之。”歌,即是吟诵,古人也称吟咏等,都是有调子的读书方式,每个字的读的长短、轻重、高低不同,加上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便有了古人读书的抑扬顿挫,读出金石之声。

由于西学东渐,过去的一百年对文言的轻视,导致古诗词吟诵在语文界一度被遗忘。本世纪初,一部分有志之士努力恢复中国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吟诵又逐渐出现在语文课堂。重逻辑分析,轻直觉感悟,诗歌教学一向变得更复杂艰涩。“由于中学教育中,逻辑思维的训练占绝对主导地位,审美直觉、体验的途径很少,造成青少年普遍缺乏在形象直觉中领悟艺术品内涵的能力,他们往往抛开感知形象和内心体验,抽象地谈论艺术品内容,或者干脆沉溺于对作品‘自恋式感受之中,缺乏对作品深刻意蕴的把握。”而吟诵以直接的声音触发人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有极大的帮助,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包括作者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诗写于中秋之夜表达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如果只是朗诵,很难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刻婉转的内涵。吟诵时拖长的声音却能把诗人的思念、矛盾、痛苦到最后的达观形象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词的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诵者其伤感、壓抑又乐观的声情能把诗人的情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再如《将进酒》,歌行体的诗歌更要吟诵,朗诵过于平淡,吟诵时加上有节奏感的变化,声音的长短高低,就能很好地呈现诗人的豪迈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直视人生的困苦,却超越苦难,豁达地面对一切失败。就算是从来没读过这首诗的人,一听到吟诵之声,也能感知诗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人生态度。这是吟诵于诗歌的魅力。

2.吟诵古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吟诵诗词,首先要了解诗词的韵,是平声还是仄声,或者是入声韵。不同的声韵表达不同的意思。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教学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引导学生分析字词的意思,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分析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固然是学习和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但是从声音的角度,分析字义,更能直接准确地感受诗歌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古有四声,平、上、去、入,古人作诗讲究平仄,讲究格律,讲究对仗,这些都和意义、审美有密切的联系。顾炎武《音论》这样描述:“其重其急则为入为上为去,其轻其迟则为平。”可见四声的确是有高低轻重之分,吟诵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通过四声的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完成的。仅以入声为例。虽然今天已经“入派四声”,但在古诗词中入声字是一组有特别含义的字。它不仅可以出现在句中,也可用作韵脚,在内容上多表达情感的郁结、压抑、顿挫、坚定、极端、决绝等。如乐府诗《上邪》就是押了入声韵,诗中有大量的入声字。分析这首诗,原来是写一个女子的誓言,大概她在感情上遇到了极大的困扰和阻碍,所以她对天发出浓烈而坚决的誓言。一系列的入声字“欲、绝、雪、竭、合”等,把一个女子勇敢坚贞的形象塑造得跃然纸上。如果不吟诵,就不知道这些入声字有如此丰富的含义,也就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和诗中的女主人公。

选入部编版教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也有很多的入声字和入声韵,特别是“群童抱茅”和“破屋漏雨”两部分,以及诗的最后一段。入声表现了杜甫的痛苦和艰难,吟诵时,入声字要求读得十分短促和坚决,读出哽咽、决绝、无奈、痛楚的感情。当学生懂得入声的特别含义,只要吟诵这首诗,就能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杜甫的诗歌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个人吟诵和学习杜诗,以为“沉郁”是从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态度来说是深刻而沉郁的,更多地指向诗歌内容;但“顿挫”是因为杜甫诗善用入声字,由于入声的特殊意义,所以读起来感情强烈,更多地指向音韵的表现。可见,通过吟诵和对声音的感受,确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3.吟诵古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诗歌教学,一方面对审美对象的本质进行剖析,另一方面,会自然而然地对审美对象或欣赏赞美,或悲叹惋惜。不论是忧伤还是崇高,不论是悠闲还是悲壮,学生在与审美对象进行交流时,必定会做出生动的情感反应和独特的价值判断,从而完成了审美创造。吟诵,是一种很好地与诗词审美对象进行交流的途径,它以声音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创造。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吟诵诗词也会带进读者的理解和情感,从而完成对诗词的阅读理解,进而提升了审美创造力。

叶圣陶指出:“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想象文字构成的画面,其实就是完成了一次阅读的审美创造。唐代诗人贾岛,被称作“苦吟诗人”,他一生不喜与常人来往,惟喜作诗苦吟。其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文坛佳话,之前他用的是“推”字,后经反复琢磨,改为“敲”字。因为月夜访友,不论友人家是否有门闩,都不能鲁莽推门而入,先敲门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礼节。“推敲”典故的由来,可见吟诗遣词的重要性,一个字的差别,在审美上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自古文人作诗填词常常是一边吟诵一边创作,吟诵贯穿于整个创作的过程,只要稍感不顺,必定要反复吟诵,反复推敲,直到最后满意顺畅。

“吟诵还是中国传统的基本的修身方法、养生方法、歌唱方法、创造方法等等,在不同的领域里,它还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吟诗不同于唱歌,它是界于读书和唱歌之间的一种读书方法,虽然有节奏、有韵律,富有变化,但它简单,很容易上手。吟诵也并非单调统一,简单乏味,要想把诗词吟诵好,并适应现代审美的一些特征,还需要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并讲究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这样,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才能落地。”。北京景山学校的朱畅思老师就以吉他伴奏,指导学生吟诵诗词,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吟诵不仅可以创新乐器伴奏,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创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唱自己的歌,只要遵循吟诵的规则,懂得古人运用平仄的方法以及声韵的意义就行。每一次吟诵或许自己和自己都会不同,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每一次的吟诵抒发都有创新和改变,这些都是审美体验的再创造。

4.结语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它对于诗词的学习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增进理解、加深记忆,更能深化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提升审美鉴赏的能力。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感知形象、理解鉴赏、抒发创造,是相辅相成的。在吟诵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反思探究,不断深化讨论,让美育更加有效,让审美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2018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基于古诗文吟诵提升初中生审美鉴赏能力的策略研究》立项号/结题号:GDXKT16804)的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杜为:《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第9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朱光潜《诗论》,第165页.

[4]徐健顺.吟诵的概念辨析[J].人民教育,2009,第23页.

[5]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2017年7月第1版,第178页.

猜你喜欢
吟诵审美能力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