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杨希闵《盱客医谭》中的中医治学观*

2020-02-12 23:06徐春娟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杨氏医学

★ 徐春娟(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6)

清代江西杨希闵亦儒亦医,文医并茂,文史、医学著作颇丰,是一位难得的儒医人才。其医学代表作《盱客医谭》系医话、医论性著作,采撷繁富,说理透彻,颇有新意。本书未能刊刻,只有手抄本传世。据新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国内仅中国医学图书馆一家收藏有手抄本。所以本书应视为国内孤本,有较大研究价值。书中对中医治学观的论述尤为透辟,现抉其要者,论析于后(本文所引《盱客医谭》原文均据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抄本)。

1 亦儒亦医,展现文医学术风范

杨希闵(1808-1882)字铁佣,号卧云,新城县(今黎川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嗜奇好古,年轻时在家乡塾学授课。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候选内阁中书。认为仕途非己之愿,乃专心攻经,尤好讲《易》,崇奉宋代儒家朴学笃行之说。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攻克新城、建昌(今南城县),希闵率所授乡弟子在乡间办团练,攻建昌,不久,建昌府各县均为太平军攻陷,举家流落福建邵武,后迁福州,先后被福建学政吴南池和布政使周开锡延聘。希闵利用这种机会饱读经史百家,详加考证。同治九年(1870),东渡台湾,在海东书院主讲11年,以宋儒理学及经、易之书启迪台湾士子,学风为之一新。

杨希闵十分爱好和擅长诗词创作,撰有《遐憩山房诗》《痛钦词》《过存草》《覆音瓦草》《诗榷》《绝句诗选》《四书改错平》等。杨氏还是诗词研究大家,除词作选本《词轨》外,还有诗选本《诗轨》,主要论述诗之“正变”、唐宋诗之异同之问题等,卓有见地[2-3]。杨希闵所辑《词轨》是一部选论精当、颇具手眼的词选。从选本批评角度对其加以考论。杨希闵文史研究很有成就。他为明代理学家胡居仁写过《胡文敬公年谱》一卷[4]和明薛文清公年谱一卷,后被一起收入于浩辑著《宋明理学家年谱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册)。他还为北宋著名学者黄庭坚编过《黃文节公年谱》,为南宋抗金名臣李纲写过《李忠定公年谱》。杨希闵涉猎广泛,还箸有有《四书改错平》14卷、《水经注汇校》40卷、附录2卷、《读书举要》2卷等。

杨希闵擅长医学,著《伤寒论解略》,系辑集历代各家对《伤寒论》之注释;另又取伤寒学名家如黄坤载、柯韵伯、徐灵胎、尤在泾等之伤寒方解方注,加以总括,成《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略》,并扩大至《金匮要略》方,依例撰成《金匮要略百七十五方解略》。尚有《盱客医谭》等,后者是杨希闵习医的代表之作。以上国内图书馆均有馆藏[1]。

《盱客医谭》写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5年)辑成,并于光绪四年(1878年)重订,共四卷。卷一和卷二共分35个专题对医学理论、医史人物、医林逸事、医家观点、疾病症论治评论分析,卷三为历代医家医论医案节选并加以评述,卷四为医学概论,着重普及与提高[5]。据杨氏自序:“此客盱江时与人谭论医事作也。初无意成书,纸条件系丛积箧中,顿乃略为综治,益以新得……命之曰《盱客医谭》。”“盱江”指南城,属旴江流域(今江西抚河);“谭”通“谈”:是一本医论、医话类著作。该书深入浅出,论述精辟,对中医治学观的认识尤有见地。

2 源头活水,强调学医理论根底

《盱客医谭》谈及明确的中医治学观对习医者頗有启迪,卷四有《论学医》专篇谈中医的学习。篇中提及:“松江徐灵胎(大椿)有《医非人人可学论》,大要谓,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杨希闵认为:“所论固然矣”,但又首先强调:“闵谓尤要有根柢,有门径。”所谓根柢和门径,以熟读经典为首务。他指出“如读灵素诸书则不可不通”。同时,杨希闵特别强调文学根底。他说:“小学古时字少多谐声假借转注,以为用血泣之泣,即涩字,解亦即怠佚。需训迟,亦或训濡,盲借为荒膜,借为幕……此几何不望文而生义乎?”又进一步指出:“读越人、仲景之书,又不可不明汉人文字。古人文字转折处,少虚字。《难经》有原气之别焉,是提起一项非顺承上文也。大概多是空中陟转。熟读秦汉书自不难识昧乎?此则当转矣,以为承更端矣。以为引申几何不重膇与枝缀乎?”再三强调文学根底对学医的重要性,熟读经典首先要熟悉儒家经典。他还认为,“他若阴阳交,易变易不易之理,当参以易象,则不为曲说所惑矣。作盐作苦作酸之故,当准以范义则不致游辞无根矣。山川风气之别,当汇以《管子》《吕览》《淮南子》,则知庚续有本而相沿以误者,可正矣。”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都是学医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他又提及:“读魏晋后书,又当稽史传,知其人论其世陶隐居。葛稚川均事摄生缮性之术,而神农本草,亦多久服轻身延年,语则知此书必出于其时。”明确渊博的文史知识有助于医学典籍的考证。如对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杨氏认为:“但不能确知为何人所著,不独《汉志》无其名,地名多两汉以后为可决也(《汉志》止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想本草以神农名亦或本此。”他还在《论本草》篇中进一步确定:“吾疑《本草》魏晋人书,非古圣之旧矣。则欲别草木之性,剂甘苦之味,定治疗之宜验,经方之妙,何道而可曰是,不可不兼通雅故也,《本草》虽魏晋人作,必杂秦汉以来之说,于中吾合雅故以通之,则有左证矣。”可见杨氏,一丝不苟,考究认真。他对初学者最后告诫:“凡此之类,苟无根柢又无门径展卷引墨,定生迷瞀。今之业医者,六经未尝上口,百家何曾略观。涉猎方书经营。是何异夜行而无烛,一盲引路,众盲坠坑,岂不重可悲哀矣夫。”

对于读书,杨希闵亦强调不能盲从而应加以选择。他指出:“儒者之书,正经以外,其精要可存者,原不数部。况医书乎名贤修圣贤之业,其得力处,亦不在杂博引医学乎?”所以是驳杂还是纯正就要善于辨析:“今略览群书,虚心研究孰駮孰纯,一一辨窍。其书当读者必指其善本,当斥者亦略为条阵,庶习此业者不误于岐趋,不惑于邪说。匪敢曰功亦以云救耳。”选择了书还要有读书方法:“虽然书即善矣,读之不善,奚益乎?赵括所读者,父之书,善本也,而卒以败轮。扁曰: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已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矣。夫吾乌知吾之所谓善者,非世医所谓不善乎?吾乌知吾之所谓不善者,非世医所谓大善大善乎?”这里引用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典故,教诲习医者要善于读书,不能死读书,而要有悟性。他最反对读书繁琐,不求甚解。他引用古人轶事:“昔徐世勣少年作赖贼,逢人则杀。嗟乎,嗟乎,吾恨今之业医者,徐世勣遍天下也,亦未尝不痛为赵括者,仍不少焉。”通过徐世勣、赵括这两个反面教材,点明读书的大忌。他还为后学开出了推荐必读之书书目30部,包括经典和各家医著,以使学习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江西人杰地灵。唐王勃《滕王阁序》云:“光照临川之笔。”旴江流域是古代文化昌盛之地,临川自古有“才子之乡”称谓。唐宋八大家有王安石、曾巩两家出自旴江。江西古代十大名医,有陈自明、危亦林等八家出自抚河。抚河流域文化发达,促进了医药学水平的提高。古今旴江流域读书上进蔚然成风,弃儒从医,儒医相兼者不断增多,除入仕做官外,相当一部分人受“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影响投入医界。文是基础医是楼。故此当地人们竟相习医,以施医济众、济世救人为已任。考旴江名医渊源有自,以致形成我国著名地方流派——旴江医学[6]。杨希闵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3 去粗存精,发掘创新名家经验

《盱客医谭》是一本医论、医话性著作,以医事评论、读书札记为主要形式。杨氏饱读医书,寻求古训,但他在学术探讨中师古而不泥古,匠心独运,往往提出新颖见解。

对于宋钱乙“肝为相火,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有补而无泻”一说,杨氏力辟其非:“此言大谬!肝为乙木,宜条达,火炽则敛之,固不必补,又可泻乎哉?肾为寒水,宜温之,别无补法,补则有滋阴而已。”提出了不同见解。杨氏对一些名医之论,评析公正平和。如黄坤载曾曰:“惊悸之证,皆因阳败土湿。后世庸工归脾补心诸方谬妄极矣。是宜泄湿降逆以培甲木,甲木根深自当宠辱不惊。”而希闵平和认为:“黄氏宗旨在于扶阳,不深明其义则亦易偏于刚剂。其实所言皆不偏,但痛末俗之甚,词语殊激遂觉有偏耳。”朱丹溪一直被认为是滋阴派鼻祖,但杨氏认为他并非一味滋阴。他引证《丹溪石表词》附案:“一少年病热,两颧火赤不能自禁,躁走于庭,将蹈河,丹溪曰此阴证也,制附子汤饮之,众为吐舌,饮已其病如失。”闵案:“河间益肾水为宗;丹溪治相火为宗,总归于滋阴一法而已……此条治法一改故,吾知其术非尽不可取。”对于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论阳气为主,认为“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弱,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杨氏首先肯定:“窦氏之言良是。”但他对窦氏矫枉过正之处亦予质疑:“但所著《扁鹊心书》约以三法概百病: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似乎有铄石流金之烈。”可见其对名人并非一味盲从,而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杨氏对历代名医经验极为重视。考虑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虽有刻本,流布尚少”,于是“节其粹”,精选叶案58则,并在评注的基础上重加按语,提出独到见解。但杨氏尊重徐评又高于徐评,认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徐洄溪又评论之其间精善者,两皆可取”,并自汗盗汗案中明确表明“更参徐说益佳”。如对于叶氏对吴某胀病的治疗,徐灵胎说:“凡胀必有实邪,一味温补焉能减病?《内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不可背也。”杨希闵则认为:“徐先生言亦一端。仲景云: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亦不专从热治。大概疏泄为主,亦间有中气虚寒者。”理解比较全面中肯,可见其治学之严谨。对于叶案中治失音一则,杨氏颇有见地:“诸证失音皆有愈理,惟用滋腻收敛补住肺家痰火,则百无一生。盖失音之证,半由药误,麦冬、五味、桔梗,此失音最忌。若以为灵丹也,即使其人气力强健,服之半年,无不立危者。大概风寒痰火偶感轻证,暂时失音即不服药亦愈,但投以麦冬等味,则弄假成真,变轻为重矣。”所以今人,对失音初感,往往不用麦冬,道理在于此。

4 结语

“临川才子金溪书”。旴江流域是历史上农耕文化和中医学发达之地,清代以前造就了数以百计的名医,形成了我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方流派——旴江医学。旴江医学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是海外影响最大的中医地方流派[7]。杨希闵是晚清旴江著名学者,文医相通,著作等身,对中医勤入钻研,治学严谨。其中医代表作《旴客医谭》是国内馆藏孤本。我们希望该书能尽快公开出版,以供广大中医工作者更好地探讨和借鉴。

猜你喜欢
杨氏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写作的概念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Fort Besieged
让医学大数据给你解答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医学、生命科学类
家族历史:填补超越“字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