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其他导联心电图的比较与应用

2020-02-13 16:35臻,敬,红,
关键词:心电导联电极

王 臻, 张 敬, 郭 红, 唐 玲

(1.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 100078)

动态心电图(DCG)系采用Holter监测技术,患者佩戴记录仪进行同步、连续、长时间 (24 h以上)记录动态变化时心电全信息的心电图[1]。12导联动态心电图于1994年由Mortara设备公司推出,1999年由其他国家引入我国,在临床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目前DCG临床应用的导联系统有双极3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以及18导联系统,笔者就3种不同导联DCG的使用做简要比较及分析,以供不同医院及人群使用参考。

1 双极3导联系统

DCG是一种无创性心脏病检查方法,可获得大量全面动态心电资料来实现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3导联系统由5根或7根导联线组成3个双极导联及1个无关电极。目前临床最常用的7条电极构成的MX导联(胸骨柄垂直导联):其选择的3个导联是CM1导联(能较清楚地显示P波);CM5导联(QRS波群振幅最大,对ST段抬高及压低最敏感);CMaVF导联(能显示右冠或左回旋支血管病变引起的ST段抬高、压低)。左室面+右室面+下壁模拟导联是目前动态心电图最常用3通道双极导联的最佳组合,而最常用的是CM5、CM3和CMF导联,也是检出心肌缺血最敏感的导联[2]。

2 12导联系统

Mason和Likar在1966年提出改良12导联系统,即Mason-Likar导联系统。将安放在肢体的电极移至胸腹部,减少上、下肢活动造成的噪声干扰。其所记录的各导联波形与普通 ECG所记录的12导联同步ECG的各导联波形基本吻合[1]。电极放置的具体位置为:上肢的电极移至锁骨下窝(三角肌边缘,锁骨下2 cm),下肢的电极移至腋前线,肋缘与髂前上棘之间的中点,反映额面心电活动;V1~V6导联电极安放位置同ECG的胸导联,反映横面的心电活动。因此,12导联DCG可以对各种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诊断心律失常与症状的关系,捕捉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提高心肌缺血检出率。此外,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还运用于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心率变异性分析等方面。

3 18导联系统

18导联DCG是指在常规12导联基础上,以心脏横面胸导联的延伸作为理论根据,扩展出向左、向右各3导联,从而形成由6个肢体导联、12个胸前导联共同组成的同步18导联心电图系统。由7个电极正交转换18导联DCG已逐渐投入临床,其是在12导联基础上记录V3R~V5R和V7~V9导联,可同步观测到左心室正后壁和右心室心肌缺血、损伤情况。18导联DCG对于右室心肌梗死及正后壁心肌梗死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对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8导联DCG尤其有意义,弥补了常规12导联心电检查受到的限制。

4 12导联心电图与其他导联心电图相比

的优势

Sharp[3]将12导联和3导联DCG用于心绞痛患者,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心电图有ST段降低的在3导联DCG中仅有37.1%被检出,且不能对心肌缺血进行定位诊断。且3导联DCG由于缺少Ⅱ导联及aVR导联,对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位较为困难。

12导联DCG目前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何穗镕等[4]在研究中发现,12导联DCG能够及时检测出缺血性ST-T段的改变,并且准确定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用药期间的心肌缺血患者定期监测12导联DCG可判定其在日常活动中缺血的严重性,监测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状态,可为医生预测可能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以及给予合理的指导性治疗提供依据[5]。用药期间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疑有慢快综合征症状或临床怀疑副作用与自律性和传导性降低有关的患者,定期监测12导联DCG有助于医生评估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对患者的心脏节律进行控制,减少或抑制有症状房颤的患病率[6-9]。12导联DCG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在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研究中,12导联DCG对ST段抬高、T波高耸、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律失常、U波倒置以及房室传导阻滞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10-12];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提示有心律失常症状后应定期监测12导联DCG,来评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发作或无症状的心房颤动,以预防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发生;12导联DCG还可用于早期识别心源性晕厥或猝死高危心电图,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13-17]。

在临床运用中发现,由于12导联DCG监测心脏的定位更加全面,因此12导联DCG在ST-T段改变的指导意义优于3导联DCG。而相比于18导联DCG,12导联DCG具有临床应用更加方便、诊断快速、定位精确的优势。18导联DCG虽与普通ECG符合程度最高,但由于电极数较多,电极片较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

5 小结

12导联DCG在临床运用范围较广,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亚健康人群中都可以灵活运用。同时,借助12导联DCG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再进一步做深入检查,有助于避免心脏运动负荷试验的危险,且在降低患者医疗花费、减轻患者检查负担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猜你喜欢
心电导联电极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针对电极事故的控制系统方案应用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三维电极体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