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促进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2020-02-16 01:3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8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胃肠道直肠

律 新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普外科 301900

结直肠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结直肠疾病患者常常出现消化不良、大便带血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状态[1]。临床上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手术治疗给患者身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术后常常会影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疾病临床治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这促使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水平,进而降低疾病治疗的不良结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护理干预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疾病的治疗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次将通过简述结直肠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进一步阐述改善胃肠道功能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见下文。

1 结直肠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

1.1 术中麻醉方式的影响 结直肠部位神经系统丰富,出于患者的就医体验以及手术过程的顺利等考量因素,结直肠手术多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麻醉时间通常较长,这也意味着患者肠胃苏醒时间较长,易出现肠胃蠕动功能障碍、排泄功能不畅等不良反应[3]。同时患者手术麻醉期间,为预防胃酸反流伤害消化道以及胃内容物反流误入气管,常采取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内容物等措施,更进一步减弱麻醉期间的肠胃功能,从而影响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吸入性麻醉药物如氯化亚氮、恩氟烷、七氟烷等均有抑制神经系统抑制胃肠道功能的作用,七氟烷可以引起颅内压的升高,从而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生率为20%~30%[4]。

1.2 腹腔气体潴留 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常通过向腹腔内注射一定量的气体来分离各脏器以及腹膜,增大手术视野,提高手术安全性。临床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后所注射气体未排净常常引起术后胃肠功能的紊乱。气体潴留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同时腹内压的升高也会对患者的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引起恶心、呕吐。同时CO2潴留会影响体内酸碱平衡,从而造成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功能紊乱[5]。

1.3 年龄等个体化因素 有研究证实老年患者结直肠术后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中年患者,这可能与老年患者的新陈代谢减慢、胃肠功能衰退、身体机能恢复缓慢等原因有关。同时患者的精神状况、药物耐受程度以及肝肾器官功能、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术后进食状况等个体化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研究表明,术后进食过晚会导致患者胃肠道免疫功能减弱,从而影响其功能的恢复。

2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护理措施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 or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一种以缩短康复时间为导向的积极的康复模式。通过应用术中疼痛控制、术后积极的康复手段如肠道内营养的摄入以及直立行走的练习等,达到控制手术后不良反应,缩短病患术后恢复时间、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等目的。有研究显示,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措施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患者的住院时间得到明显的缩短[6]。结直肠手术后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以及免疫状态的恢复也有积极的影响。

2.1 早期经口进食 有研究表明,结直肠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可以有效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以及肛门排便时间,缩短闻及肠鸣音时间,减少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7]。临床上通常在麻醉苏醒后即给予少量饮水,后即按照清流食、流食、半流食、正常食物的顺序依患者情况依次给予。同时有研究认为术后咀嚼口香糖有利于促进患者消化液的分泌以及消化道的蠕动,其原理类似于假饲行为,临床meta分析证实此种方法有效。

2.2 早期下床活动 早期下床活动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重要成分。术后早期身体活动以及体位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胃肠道的蠕动,从而起到恢复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同时长期卧床易引发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合理的指导下进行左右翻身的练习以及下床行走的练习对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患者精神状态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护理人员应注意术后患者的心理辅导,鼓励并帮助患者进行积极的身体活动及心理暗示。

2.3 放弃胃管的留置 腹腔镜手术后为减小胃肠道压力,通常会留置胃管至肛门排气后拔出。但有学者认为,胃管的留置使得患者在活动中经常刺激到神经,从而引起反射性呕吐、恶心、疼痛等症状,不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以及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的执行。最新数据表明,不留置胃管的患者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由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的缩短,胃肠道压力对患者的影响大幅度减小[8]。

2.4 早期肠内营养 结直肠手术过程中常会对胃肠道造成机械性的损伤,继而造成肠黏膜的破坏、肠道菌群的易位等,阻碍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早期肠道内营养有利于胃肠道的自我修复,维持肠黏膜的通透性与完整性,减少肠道菌群的易位对胃肠道带来的影响。但此方法需经留置胃管给予营养,与本文中2.3冲突,较多适用于疾病严重、手术创伤大的患者。需合理判断患者的个体情况以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9]。

2.5 药物辅助治疗 有研究认为乙酰胆碱酶抑制剂以及胆碱酶激动剂对于胃肠道麻痹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10]。同时临床研究表明红霉素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少量使用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同时对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针对症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同时术后有计划的补液以及补充电解质均已证实对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3 基于中医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针灸、按摩、艾灸等措施,可有效促使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在临床上切实有效。由于中医崇尚简单、方便、实惠,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支持,使得中医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中医疗法的见效较慢,因此,常常与其他方式合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应用价值。目前临床上中医疗法的种类比较丰富,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释[11]。

3.1 针灸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是将毫针刺入患者相对应的穴位或患处,具有补益脾胃、活血通瘀、顺气通便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学者将中医针灸与空白组以及红霉素静脉滴注组进行比较,其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均较中医针灸组差,证实了针灸在胃肠道功能恢复中的意义,常刺激足三里穴达到促进胃肠道蠕动的目的[12]。

3.2 艾灸法 艾灸疗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将艾柱点然后熏烤患者相对应的穴位或者患处,利用温热刺激患处,激发阳气,增强患者的免疫抵抗能力,以便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医常采用艾灸法刺激脐周穴位来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手术后由于机体的气血运行受到破坏,气血受阻,中气不足导致腹胀,因此在脐周行艾灸治疗,刺激中脘、天枢等穴位,促进胃肠道气血通畅,驱寒祛湿,对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艾灸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减轻患者不适症状,缩短肠鸣音的恢复时间[13]。

3.3 热敷法 茱萸、小茴香等具有散寒、下气、开郁等作用的中草药热敷对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将茱萸混粗盐或小茴香装袋制成药包加热至60℃左右热敷于上腹部神阙穴周围,可有效促进排气、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动力[14]。

3.4 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相应穴位做按摩处理,通过穴位刺激使得穴位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以达到救治疾病的作用。通过中医按摩腹部,可以使得患者胃肠道蠕动力增强,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适当刺激穴位也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15]。

4 研究展望

结直肠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自引进我国以来就被广泛推崇与应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针对不同个体所选择的不同护理方案仍待进一步研究与循证,从而提高护理方案的个性化程度,基于中医的护理措施已在临床上证实切实有效,但其具体的机制探讨仍不明确,在临床上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前临床上常以中医作为西医的辅助疗法,中西医结合从而扬长避短,增强临床效果。同时应注意在护理进程中对患者进行鼓励与暗示,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含漱棒棒糖、增加病房内的柠檬味香气等措施均有利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具体仍有待后续研究的进行。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胃肠道直肠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穴位按压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吻合器直肠黏膜切除吻合术联合中药口服治疗直肠内脱垂性便秘1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