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岭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2020-02-16 03:05陈明岭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干姜少阳丘疹

王 瑷,刘 闪,陈明岭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陈明岭教授师承全国著名皮外科专家、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艾儒棣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传承建设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继承人。陈教授勤学博识,重视经典的学习,尤崇张仲景之《伤寒论》,遵从仲景之“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理念,强调辨证准确,善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案举隅

1.1 桂枝茯苓丸治疗扁平疣案

患者赵某,女,42岁,2019年7月24日初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散在粟米大小的扁平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未予重视,未行特殊治疗,近期患者自觉面部丘疹增多,于外院诊断为“扁平疣”,自诉使用过口服及外用药(具体不详),药后皮疹未见明显好转。刻下:近期皮疹增多,晨起时有咳嗽伴痰多,无发热恶寒,平素月经量少、夹有血块,纳可,寐差,平素喜熬夜,二便可,舌质紫暗,脉沉细有力。专科检查:双侧外眼角处散在扁平丘疹,颜色呈浅褐色,无明显瘙痒。诊断:扁平疣;辨证:痰瘀互结;治法:活血化瘀兼以祛痰;处方: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药:桂枝10 g,茯苓20 g,牡丹皮15 g,赤芍20 g,陈皮15 g,半夏10 g,酒黄连12 g,浙贝母20 g,猫爪草20 g,夏枯全草20 g,牡蛎20 g,荞麦花粉3 g。6剂,水煎服,2日1剂,3次/d,每次100 mL,饭后半小时温服。2019年8月6日二诊:晨起咳嗽、咳痰症状较前好转,服药后大便偏稀,日一次,小便可。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去酒黄连,加麸炒白术30 g、生地20 g,7剂,服法同前。2019年8月18日三诊:皮疹颜色稍变淡,大便偏稀较前好转,舌淡暗,脉细。上方加板蓝根15 g、磁石30 g,嘱患者继服2个周期,平时注意休息,待皮疹平稳无新发时可行激光治疗,3月后随访,皮疹基本无新发。

按:扁平疣中医称“扁瘊”,《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太阳之别……虚则生疣。”《外科正宗》载:“枯筋箭乃忧箭伤肝,巧无荣养,以致筋气外发。”故中医认为,本病多归因于肝火妄动,致气血失和,气机失其畅达则致血瘀凝聚成结;或血不养肝,燥火内动,筋气外发;或肺脾气虚,腠理不固,复感风热湿毒,客于肌表凝聚而成[1]。陈明岭教授认为本病初期由于正气亏虚,外感风热邪毒,日久脾虚痰蕴,气血运行不畅,则气滞血瘀痰凝所致。本案患者起病日久,结合舌脉征象及病情表现,辨证为痰瘀互结证,患者平素喜熬夜,营卫不和,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则易感风热毒邪,蕴于肌表而发为扁瘊,病程日久则脾气亏虚运化失司,酿生痰湿,气血失和,痰瘀互结,则扁瘊日发增多。选用桂枝茯苓丸,本方为中医祛瘀消癥的经典方剂,用药配伍精妙,寒温相宜,药物功专,攻坚破结而不伤正,通滞祛瘀而不伤阴,患者痰邪较重,加消瘰丸化痰散结,病程后期因大便稀溏,苔白腻,加麸炒白术健脾,有现代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2],待患者瘀血得除,正气恢复,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减少复发率。

1.2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湿疹案

患者李某,男,56岁,2019年8月25日初诊。3年前患者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躯干、小腿部红斑丘疹,瘙痒剧烈,搔抓后皮肤破溃,流水,患者自行购买外用止痒药(具体不详)后,瘙痒明显好转,停药后再次复发。刻下:小腿踝关节处见明显色素沉着,小腿内侧散在红色丘疹,见抓痕,腰腹部散在红斑、丘疹,诉瘙痒明显,遇热加重,平素易口干、口苦,脾气较为急躁,常感胸胁胀满,大便不易成形,饮食辛辣、寒凉食物后易腹泻,纳眠一般,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诊断:慢性湿疹;辨证:少阳太阴合病之胆热脾寒证;治法:清解少阳,温补脾阳;选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药:竹叶柴胡15 g,黄芩15 g,干姜10 g,桂枝15 g,炙甘草10 g,天花粉10 g,牡蛎20 g,地肤子20 g,白鲜皮10 g,当归10 g,苦参10 g,白蒺藜15 g,炒白术15 g。5剂,水煎服,2日1剂,3次/d。2019年9月4日二诊:口苦,口干症状较前缓解,大便较前好转,仍有瘙痒,上方加磁石15 g、龙骨15 g、紫荆皮10 g,5剂,服法同前。2019年9月14日三诊:皮疹颜色变浅,稍有脱屑,无新发皮疹,上方加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嘱患者勿搔抓,注意皮肤护理,再予5剂,后无新发皮疹,瘙痒基本缓解。

按:湿疹古代以“风”“癣”“疮”命名,《诸病源候论》言:“诸久疮者,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其热留滞不歇,故疮经久不愈。”故慢性湿疹与湿邪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至真大要篇》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湿疹的发生与脾之功能失常直接相关。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现代医家见解不同,主要为少阳病兼表邪未解、邪入少阳兼汗下伤津、少阳病兼有水饮、上寒下热、胆热脾寒[3]。陈明岭教授认为,平素患者性情急躁,肝胆蕴热,胆热上扰则出现口干、口苦,邪伤少阳经脉,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太阴脾寒,运化失司则大便不成形,稍有饮食不慎则腹泻,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郁热,天花粉生津清热,桂枝配干姜通阳化阴,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阳以温补脾阳,加用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白蒺藜疏肝解郁,炒白术健脾助运。二诊时患者仍感瘙痒,“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加用磁石、龙骨镇心安神止痒,紫荆皮,味苦,入肝脾经,清热解毒止痒。三诊时患者皮疹色退,偶有皮屑,故加用女贞子、墨旱莲,滋阴生津。

1.3 温经汤治疗痤疮案

患者汪某,女,18岁,2019年7月18日初诊。患者诉4年前月经来潮后,面部易出现红斑丘疹,以额头、面颊部为重,时轻时重,自行使用祛痘产品无明显好转,现高考结束,欲求中医系统治疗。刻下:面颊部散在见红斑、脓疱,颜色较红,可见痘印及色素沉着,额头以粟丘疹为主,皮损于月经前加重,月经后明显缓解,患者诉近期月经将至,平时月经后期伴有痛经,月经来时腹部冷痛,月经量少,血色暗红,夹血块,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诊断:痤疮;辨证:血虚寒凝挟毒证;治法:温经散寒,清热解毒;处方:温经汤加减:方药:吴茱萸 5 g,白芍 20 g,当归10 g,桂枝 10 g,川芎 10 g,干姜 5 g,法半夏10 g,牡丹皮 15 g,麦冬15 g,太子参 30 g,阿胶10 g,益母草15 g,乌药10 g,菟丝子10 g,炙甘草10 g。4剂,水煎服,2日1剂,3次/d。2019年8月3日二诊:服药后经量较多,痛经情况较前好转,面部红斑丘疹色仍较红,偶有瘙痒,处方:上方去阿胶,乌药、菟丝子,加连翘25 g、夏枯草 20 g、皂角刺15 g、白花蛇舌草15 g,4剂,服法同前。2019年8月10日三诊:无新发皮疹,瘙痒减轻,纳眠可,二便调。处方:加香附15 g,8剂,服法同前。四诊:患者基本无新发,皮疹颜色变淡,效不更方,继服4剂,病愈。

按:《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本病素体血热偏盛是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4]。结合临床经验,陈明岭教授认为女性痤疮伴有月经不调者可以从血虚、寒凝论治,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未用,适逢经期失血,且现代女性多嗜食寒凉且起居不慎,易致寒邪伤内侵,血虚合并寒凝同时致病导致冲任失调,冲任二脉通过经络与面部联系,冲任失调则面部皮肤气滞血瘀,冲任虚寒余下,阴虚煎灼于上则发为痤疮。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病脉证并治篇》,主治由冲任虚寒、瘀血阻滞引起的妇科疾患,结合本案病例的病机,故方以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改生姜为干姜加强温宫散寒之效,患者月经将至故加用益母草活血调经,乌药、菟丝子温肾散寒,二诊患者经期已结束,皮疹色仍红,需加强解毒之功,故加用连翘、夏枯草、皂角刺、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肿,三诊加香附理气调中。

2 讨论

经方大多药味精简,却配伍严谨,且有极大的灵活性,陈明岭教授认为经方往往着眼于整体,注重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强调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的统一,这也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结合以上病案,皮肤病的症状虽然在表,但其病机确与气血、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同时需关注妇人的经带胎产而进行整体论治,及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将经方进行正确的加减,往往能发挥显著的疗效。

猜你喜欢
干姜少阳丘疹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童心童画
《三千年》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