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住房小康目标实现程度及对策研究

2020-02-17 12:51王佳蕾
现代交际 2020年24期
关键词:建筑面积小康吉林省

王佳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也是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住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是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

一、吉林省居民住房条件现状

1.人均住房面积

2018年,吉林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66平方米。吉林省与全国平均住房面积水平相比较差距很大。2018年全国城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比吉林省多8.4平方米,吉林省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46%;全国农村住房建筑面积47.3平方米,比吉林省多18.64平方米,农村住房建筑面积上吉林省与全国的差距更大,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59%。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吉林省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位置也是比较靠后的。

2.人均住房间数

2015年,吉林省人均住房间数为0.82间,其中城市0.85间,镇0.84间,农村0.79间,城乡差别不大。与全国相比,吉林省在住房间数上明显落后。2015年,全国人均住房间数已经达到并且超出小康标准,为 1.15间住房,可见在该标准上吉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2015年,全国城市、镇、农村平均住房间数为0.98间、1.18间和1.24间,吉林省则分别相当于各平均水平的86.73%、71.19%和63.71%。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吉林省住房间数城市居于倒数第二的位置,镇和农村则都排在最后一位。

3.住宅配套设施

吉林省的城市住宅配套设施总体上比较完善。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8%;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7.2%;城市用气普及率为93.04%;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3.89%。另外,吉林省的城市绿化较好,2018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就已经达到13.45平方米。

与城市住宅配套设施相比,吉林省农村住宅配套设施水平则比较低下。2016年末,农村抽水厕所比率仅为2.6%,农村住宅钢混、砖混结构比重只有49.8%;2015年,农村洗澡设施配套率仅有6.05%。

二、吉林省住房条件与小康标准差距

将2003年全国住宅与房地产工作会议上确立的小康社会住房标准和2004年建设部宣布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相比较,吉林省现有居民住房条件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均住房面积差距

人均住房面积是小康住房最重要的指标。全面小康社会在住房建筑面积上的标准是:城镇人均35平方米,农村人均40平方米。如表1所示,吉林省从城镇看,2018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0.6平方米,与小康标准相差4.4平方米,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2009—2018年9年间仅增加2.92平方米。2020年,吉林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小康标准存在一定难度。从农村来看,2009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79平方米,到2018年增至28.66平方米。由于吉林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一直小于城镇,而小康住房标准农村却要大于城镇5平方米,所以吉林省农村住房面积与小康标准相差更远。综上所述,吉林省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2020年要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存在很大难度;而全国城镇和农村住房建筑面积,2018年均已远超小康住房的面积标准。

表1 吉林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单位:平方米)

2.人均住房间数差距

2003年小康社会住房“人均一间房”的标准,吉林省也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六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0年吉林省家庭户人均住房间数为0.73间,到2015年增加至0.82间。如果按照该速度计算,到2020年吉林省家庭人均住房间数只能达到0.92间,“人均一间房”的目标大约要到2025年才能实现。

3.住宅配套设施差距

吉林省的城市住宅配套设施总体上比较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用气普及率均已超出全面小康住房标准。2018年城市供水普及率已经实现小康标准的98.83%,在2020年达到标准应该不存在问题。另外,吉林省城市绿化水平也较高,2018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出全面小康标准的68.13%。

吉林省农村住宅配套设施水平则比较低下。2016年末,农村住宅钢混、砖混比重与全面小康住房94%的标准相比,实现率仅有48.9%;2016年末农村抽水厕所比率与全面小康住房30%的标准相比较,仅实现8.67%,相差甚远;2015年农村洗澡设施6.05%的配套率与小康目标的50%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吉林省实现小康住房目标存在的困难

1.收入水平偏低

吉林省居民住房面积偏小,住房间数偏少,最主要原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因而导致住房购买力不足。2018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71.9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0.8元,低于全国9078.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87%。吉林省近三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排位始终处于下游,2016、2017和2018年吉林省均位于第29位。2018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8.2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吉林省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8.8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排第20位,居于中等偏后的位置。

2.房价相对较高

吉林省近几年房价上涨较快,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一直处于中游。2017年,吉林省商品住宅均价5748元/平方米,比2016年每平方米上涨802元,上涨幅度16.22%。2018年,吉林省商品住宅均价6801元/平方米,比上年每平方米增加1053元,上涨幅度达18.32%。吉林省商品住宅均价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的位置最高是在2015年,排在第13位,最低也排在第20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吉林省的房价相对较高,城镇居民的住房压力较大。

表2 吉林省商品住宅价格表

3.农村住房成本较高

吉林省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和住房间数均居于全国尾端,而且农村的人均居住面积要小于城市和镇,这不仅是因为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还与吉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导致住房的建造和取暖成本都要高于南方地区。

首先,农村建房成本较高。吉林省地处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减少热传导,所以建筑房屋时墙体要厚一些,而南方不存在防寒保暖问题,墙体就可以建造的薄一点。一般来说,北方外墙厚度要在370—500mm,南方就只需要180—240mm。北方住房外墙厚度大约为南方的两倍,红砖、水泥等原材料和人工费用都大幅度增加,建房成本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其次,农村住房存在冬季取暖成本。同样是因吉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冬天住房内要采用取暖措施。北方农村没有集中供热,主要是采用自家烧炭、电加热等采暖方式,房屋的大小直接决定取暖所需的费用,吉林省冬季期长,农民冬天的取暖成本较高,小一些的住房能够减少取暖成本。

4.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

吉林省农村抽水厕所比率和洗澡设施配套率极低,主要受排污管道和自来水供应等现实条件制约。农村没有铺设统一的排污管道,抽水马桶无处排污,同时给水系统也存在限制。吉林省农村只有部分家庭住房内有自来水管道,而且还不都是24小时供水,水压也不足。排污和给水限制导致吉林省农村家庭仍然以使用旱厕为主。洗澡设施大多安装在卫生间内,农村基本都使用旱厕,再加上用水限制,因此洗澡设施配套较少。

四、提高吉林省居民住房条件的对策建议

吉林省在人均住房面积等指标上,2020年要达到小康标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们不仅要尽可能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还要改善住房的配套设施,尤其是要尽量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让城乡居民住得舒适。

1.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问题是制约吉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小、住房间数少的最根本的原因。农村建房成本和取暖成本高导致住房面积小,归根结底也是收入较低的问题。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严重偏低,需要尽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我们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购房能力,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居民收入可以从提高工资性收入、拓宽居民收入渠道、促进创业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强农惠农力度、鼓励农民进城打工等方面着手。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吉林省房价相对较高,居民购房压力较大,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购买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满足中低收入者合理的住房需求,应当完善吉林省住房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大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力度,增加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加快棚户区改造,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升民生建设水平。

3.改善居住环境和服务

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物业服务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居民对住房的满意度,增强百姓幸福感。第一,强化公共服务。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健身器材、文娱设施等惠民强民设施,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关爱老年人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使居住软环境得到改善。第二,提高交通便捷程度。发展公共交通,治理拥堵现象。增加公交车辆,增设公交站点,增修轨道交通,方便居民出行。修建高架桥、快速公路,引进共享单车,缓解交通压力。第三,大力发展物业服务。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覆盖率,全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物业管理可以对小区公共设施日常维护,对公共卫生打扫清洁,优质的物业管理能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温馨的居住环境,使住房保值、增值。

4.有效降低农村建房与取暖成本

农村可以通过应用建筑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新型建筑材料,节约建房和采暖成本,提高住房的舒适度。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施工程序,节约房屋建筑成本,而且热传导率低,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减少取暖费用。在农村推广太阳能、沼气等绿色清洁能源的取暖系统,既环保节能,还能大大降低农村冬季住房的供热成本。建房和取暖成本的有效降低,将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民增加住房面积。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吉林省农村住房普遍布局零散,住宅设计不科学,基础设施落后。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居住质量,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提高农民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起到根本作用。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排污管道建设、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电网改造等。政府可以集中财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吉林省97%以上的农村家庭住房内都没有抽水厕所,农村住宅设计就要打破传统格局,按照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科学合理地建造房屋格局,可以将卫生间增设在室内,洗澡设施也可以安置其中,既方便农民居住生活,又能改善卫生条件。

猜你喜欢
建筑面积小康吉林省
我家的小康
登泰山
房屋建筑面积测量研究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小康之路
反腐
刍议合理确定“三旧”改造项目容积率
浅析如何提高房产测绘质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