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域下的“童本”课堂构建初探

2020-02-18 06:27刘晓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文本解读

刘晓凤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不仅要从“师本”转向“生本”,倡导“让学”,而且要走向“童本”“童本”的课堂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和知识素养形成的规律,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童本”的课堂上,教师的文本解读、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等要关注儿童味道、儿童认知、儿童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在儿童的疑惑处、偏差处等进行导学一切教学行为只有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儿童立场;童本课堂;文本解读;目标设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15-0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从“师本”转向“生本”的呼声越来越高,倡导“让学”。因此,儿童的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儿童学习的秘密到底在哪?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语文课堂应立足儿童立场,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和知识素养形成的规律,由“生本”课堂转向“童本”课堂转变,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中拔节生长。

“童本”课堂就是以儿童为本,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为儿童的自主学习、终身发展奠基,追求童真、童趣、童乐、童味的活力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儿童既要学习知识技能义要超越知识技能,主动探究,张扬童性,养成习惯,达到“会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立足儿童立场,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童本”课堂呢?

一、从儿童中来——定位“童本”课堂的起步点

“从儿童中来”就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及预没,要从儿童的学习实际出发,教儿童最需要学的东西,不可因过度的文本解读、广开资源而导致“目中无人”。坚守儿童立场的“童本”课堂,强调的是让儿童自己学,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课前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坚守儿童立场,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

(一)文本解读,关注儿童味道

1.儿童解读

文本解读应有儿童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就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材课文应当由学生来解读,教师从旁点拨。语文教学只有关注儿童的自学、思考、探究,才有可能了解儿童是怎么解读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有哪些个性的感悟等,从而让真实的学习行为在儿童身上发生。

2.教师解读

教师解读文本时应有儿童视角,用兒童的思维和方式解读文本。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解读与教师的解读不一样,有时甚至与教师的解读截然相反。教师解读文本时,应多从儿童的角度人手。只有教师胸有成竹,才能孕育出“童本”的课堂精彩。

(二)目标设定,关注儿童认知

恰当的学习目标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基于儿童认知水平的学习目标,应避免和教学行为混淆。学习目标是指本课教学结束时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思维等方面应能达到的层次,而不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做的事情。这表明学习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应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我要学什么?我要怎么学?”而不是以教师为本:“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

(三)教学设计,关注儿童学情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先生也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儿童的学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基于儿童已有的经验,又要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引导儿童达到学习的彼岸。

二、到儿童中去——捕捉“童本”课堂的导学点

“到儿童中去”是指“童本”课堂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促进儿童的有效学习和成长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终点都落在儿童身上。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策略,不可有哗众取宠之心,在课堂上着力表现自己。凡是学生能做到的,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绝不越俎代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的导学点。

(一)在疑惑处导学

在执教《雾凇》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有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为什么要用‘涌而不用‘飘呢?‘涌是三点水,一般指水涌出来,而雾气应该用‘飘才正确呀。”我当即捕捉了这一言语生长点,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再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白然就领会到了“涌”字的妙用:

生1:我觉得用“涌”字好,‘涌是三点水,和水有关,水“涌”出来,说明水很多。这里用“涌”字,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雾气很多、很浓。

生2:我也觉得“涌”字形象,用“涌”字不仅能够说明此时雾气很大很浓,而且还能让人感觉它涌向两岸时的速度很快。如果用“飘”字,就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生3:我发现作者在此处用“涌”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和这段话中“飘荡”一词中的“飘”字避免了重复,说明作者用字、用词十分精准。

(二)在偏差处导学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在交流讨论护士长叶欣这个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关注到了她崇高而美好的一面:放弃休息、身先士卒、不怕危险、舍生忘死。就在大家赞美叶欣美好而崇高的品质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老师,我觉得叶欣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护士。”就在全班学生以十分惊诧的表情望着这个学生时,执教的女教师柔声地问道:“你提出了与大家不同的观点。让我们来听听你的理由,好吗?”学生说:“她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负责任。她在自己极度疲劳的状态下,还去抢救危重的‘非典患者,这对病人来说,多危险啊;再说,她自己放弃休息,不顾疲劳,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太大。她只有好的身体,才能给更多的病人带来健康。”教师及时捕捉这一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继续问道:“你说得很对。护士长叶欣一定也知道这些后果,可她为什么还这样做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课堂一下子活了。学生很快就领悟到护士长叶欣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自我牺牲精神。同时,这个牺牲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英勇战士形象,也永远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此案例中,教师关注儿童的学习思维,顺学而导,不仅明确了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互动中,学生真正理解人物的情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生命的潜能和活力,这也正是“童本”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三)在焦点处导学

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这段话特别感兴趣:“‘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教学时,天游峰的扫路人能否成为百岁老人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课堂上,我就“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能成为百岁老人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沉人文本寻找答案,然后再讨论交流。

生1:天游峰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老人每天都在劳动,坚持扫台阶,心情舒畅,性格开朗,他应该能成为百岁老人。

生2:老人每天都要掃这么多石阶,太辛苦了;他还要自己种菜吃,自己照顾自己,估计很难成为百岁老人。

生3:30年后的事,我们不得而知。我觉得老人能不能成为百岁老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案例中,天游峰的扫路人能否成为百岁老人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和兴趣点。课堂上,教师在儿童关注的焦点处进行巧妙点拨,并让他们自主探究,深入文本体验老人的思想情感。这样,使他们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总之,要想真正根据儿童学习的心理展开教学,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学会”到“会学”,语文课堂就要从“师本”转向“生本”,并由“生本”转向“童本”,以儿童的白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为本。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能坚守儿童立场,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那么充盈着生命活力、生长气息、智慧灵光的语文“童本”课堂就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光鉴.相似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2007(23).

[3]邵雁.儿童学习力提升的脑科学依据[J].上海教育科研.2011(02).

[4] 李吉林.为了儿童,在漫漫求索中创新[J].人民教育.2012(05).

[5]周一贯.重构语文“学导课堂”的应然性和可然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2(22).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文本解读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