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内镜与NBI-ME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2020-02-18 11:15张霁雯罗酩李文娟吴永梅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癌前病变早期胃癌

张霁雯 罗酩 李文娟 吴永梅

【摘 要】 目的:比较分析白光内镜以及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来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白光内镜及放大染色内镜两组,发现可疑病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分别统计诊断符合例数。比较白光内镜组及放大染色内镜组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结果:放大染色内镜组的特异度为63.64%,灵敏度为77.27%,准确率为74.54%,明显高于白光内镜组的特异度为55.56%,灵敏度为52.17%,准确率为52.73%(P<0.05)。结论:与白光内镜相比较,ME-NBI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具有更加满意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白光内镜;NBI-ME;癌前病变;早期胃癌

文章编号:WHR2019104089

胃癌与地域性的差异、饮食结构的变化、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年龄等紧密相关,特别是随着我国已加速进入老龄化这一社会特征,导致包括胃癌在内的恶性肿瘤的患病率逐年升高[1]。目前,我国仍然采取活检联合胃镜检测,或者X线双重对比造影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随访监测,上面的几种方法或存在费用较高、或具有一定的损伤性、受检者的依从性差等问题。本研究比较分析了白光内镜以及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在胃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来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白光内镜及放大染色内镜两组。白光内镜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1.38±19.72)岁。放大染色内镜组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20~70岁,平均(42.49±18.74)岁。纳入:1个月内未服用PPI、H2受体阻滞剂等抑酸药,1个星期内未使用黏膜保护剂,1个星期内无熬夜、酗酒、暴饮暴食等。排除:1)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及肺部疾病患者;2)严重智力障碍、交流障碍或有严重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者;3)孕期妇女;4)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或患有其他能影响PG分泌的疾病(如前列腺癌、胰腺癌)患者;5)肾功能异常患者;6)胃癌术后或有胃、十二指肠部手术史者。

1.2 研究方法

胃镜检查方法:检查前的10~12h禁饮食,10~20min前服用二甲硅油去泡剂,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进行咽部麻醉。先使用常规的电子内镜全面观察患者的胃,进镜通过贲门之后,马上由电子胃镜活检孔注入10mL二甲基硅油散悬混液。进行全貌胃腔观察,进镜至十二指肠降部后退镜仔细观察。发现胃黏膜有充血、糜烂、粗糙不平等可疑早癌病变后,用0.9%氯化钠溶液或用二甲基硅油悬混液反复冲洗病变处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及附着物,并尽量吸净胃内残留黏液,再行放大胃镜联合NBI进一步对病灶进行观察。比较白光内镜组及放大染色内镜组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放大染色內镜组的特异度为63.64%,灵敏度为77.27%,准确率为74.54%,明显高于白光内镜组的特异度为55.56%,灵敏度为52.17%,准确率为52.73%(P<0.05)。见表1。

3 讨论

早期胃癌指的是病变仅仅局限在胃的黏膜层和黏膜的下层。胃癌患者常常会伴有萎缩性胃炎,因而对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也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重要方法[2]。白光内镜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作用仍比较有限,对出现亚临床症状的患者,仍然无法作为一种普查的手段[3]。近期,有研究发现,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R以及胃蛋白酶原Ⅱ的水平在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筛查中拥有重要的意义[4]。血清PG则可以根据各亚型的含量及比值间接反映出胃底腺粘膜和全胃胃粘膜的改变情况,尤其对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诊断意义。PG是由胃粘膜分泌出,在胃酸的作用效果下被激活成具有消化效果的一种胃蛋白酶,该种胃蛋白酶与胃粘膜病变之间的关系也是这些年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仅检测PG 并不能明确诊断,需采取胃镜检查。NBI方法按照不同波长的光在机体胃黏膜中穿透深度具有差异的原理,通过使机体胃黏膜表面形态学的改变增强,而能清晰地观察组织黏膜表层的微细血管的结构及形态,具有可重复性好和没有创伤的优点[5]。普通的电子胃镜检测不易显示比较微小的胃黏膜病变,容易使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漏诊。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患者机体消化道黏膜的微血管以及腺体的结构,且准确地引导下一步的活检,联合镜下化学色素染色可以显示微小的病灶,使靶向活检的准确率明显提高。当前,ME-NBI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1)早期发现以及诊断患者机体比较微小的病灶;2)联合放大内镜进一步地观察具体的细微结构,从而评估其特性,而且预测组织病理学方面的结果;3)作为内镜下治疗和病灶靶向活检及定位方法。本研究结果发现,放大染色内镜组的特异度为63.64%,灵敏度为77.27%,准确率为74.54%,明显高于白光内镜组的特异度为55.56%,灵敏度为52.17%,准确率为52.73%(P<0.05)。表明与白光内镜相比较,临床诊断中采取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与白光内镜相比较,ME-NBI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具有更加满意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娟娟,张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和癌前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淮海医药,2018,36(06):25-28.

[2] 孙善明,田强,尉欣,等.窄带成像放大胃镜联合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02):134-136.

[3] 何咖鲒,庞美志,韦树理,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靛胭脂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微创医学,2018,13(02):117-118,143.

[4] 龙丹,章杰,钟冬水,等.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7,07(17):19-21,35.

[5] 吴琦玮,张莉,高杨,等.窄带成像技术结合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04):104-106.

猜你喜欢
癌前病变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价值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比较
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开腹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生存率对比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胃癌临床分析
电子染色内镜确定早期胃癌的应用价值评析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