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与其他元素的辩证关系

2020-02-21 18:03皮秋生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题歌小道背景音乐

□ 皮秋生

电视语言包括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视觉语言主要是画面和字幕,是让人“看”;听觉语言主要由解说、音乐和音响组成,是让人“听”。由此可见,音乐,是电视节目中听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作品组成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地市电视台工作20多年,主要从事电视专题纪录片的采编工作,现结合自已采编的实践,就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独特作用,谈一点初浅体会。

一、电视专题纪录片音乐与画面的互动关系

电视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是由“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视听艺术。音乐是一门古老的听觉艺术,而电视音乐是伴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型艺术,是电视与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它承袭电影音乐,却又有自已独特的特点。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画面镜头占着主导地位。音乐在电视节目中不能脱离于画面而独自存在,它依附于画面,受画面制约,服务于画面,与画面互相对应、相互烘托,对丰富画面、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主要有“音画并存”、“音画同一”、“音画对立”等形式。

我创作的电视专题片《永恒的华章》,主要介绍怀化地方志编辑应用工作。在述说怀化历史时,我用的画面是:怀化的山水、古驿道、古建筑、文物、民族艺术等,配上的音乐是古筝演凑的沉郁雄浑的曲调。音乐与画面一对应,使画面更加鲜活形象,富有表现力,深化了怀化这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主题。在采拍的《构建美丽的家园》专题片时,我用欢快轻松的背景音乐,与怀化城市建设的典型画面相配合,以表达怀化人民争创省级卫生城市的决心和行动。音乐与画面“同一”互动,使人看得爽目,听得愉悦。专题片《他们需要你的帮助》主要介绍怀化某村精准扶贫工作,我编辑了有张有弛、沉郁伤感的背景音乐,表现该村现状堪忧,希望各方资助,帮助村民精准脱贫的主题。音乐烘托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极具感染力。节目播出后,收到捐款800多万元,使该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主要讲述邓小平同志大起大落与中国命运紧紧相联的曲折革命生涯,片中的音乐富有特色,其主题曲《春天的故事》不但深入人心,唱响神州大地,而且片中的背景音乐与画面互相对应,交相融合,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对主题的深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第五集“十年危艰”中有一段述说“邓小平小道”的故事:十年动乱期间,小平夫妇下放到江西,他们经常走过一片田地去工厂劳动,久而久之,这片田地走出了一条小道,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邓小平小道”,片中解说道:“在这条坎坷的小道上,邓小平走了三年,思考了三年,有人说,中国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就是从这条小道延伸出来的”。解说词比较深情,而画面仅是一条“小道”的延伸镜头,显得单调。这时一段背景音乐响起,舒缓、厚重而凝练,与单调的画面一互衬,气氛突然大变,画面中的“小道”变得生动起来,我们似乎看到小平双眉紧锁,双目凝神,缓步行走在杂草丛生的小道上,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大事。

二、电视专题纪录片音乐与解说的对应关系

解说是听觉语言中的重要元素,它主要是准确表意,有比较严密的逻辑。画面是让人“看明白”,解说是让人“听明白”。而音乐是电视中的模糊语言,直观性差,指向不确定,根据听众的个性修养,不同的听众理解出不同的延伸意义内涵。因此,电视音乐和解说,同为听觉语言,只有互相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对应,才能发挥出良好的综合效果。

我采编的电视专题片《社会救助 助民解困》,主要介绍怀化民政部门救助困难群众的故事。该片有一片断,我用了舒缓低沉的音乐旋律,好象有人在娓娓述说痛苦,而述说什么,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意义并不明确。但配上解说:“溆浦县卢峰镇的罗治顺,已下岗多年,收养的儿子又是残疾,本来生活就极为困难,但屋漏偏遭连夜雨,其妻子19年前突患癌症,需常年服药治疗。面对困难,全家人是欲哭无泪。”解说词与音乐一对应,音乐的指向意义就明白了,原来音乐倾诉的是罗治顺一家的困难及引起困难的原因。随后我渐进式接了一段明快的音乐,仅听音乐,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是什么希望,指向并不明确。但配上解说词:“此时此刻,当地民政人及时来到他们身边,给他们全家办理了低保,并进行医疗救助,使罗治顺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解说词一对应,音乐的指向意义就明白了。同时,解说配上音乐,强化了解说效果,使解说更富韵味,更能打动观众。

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于2005年由中央电视台摄制,主要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及兴衰更替的故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由于该片是历史纪录片,视屏资料有限,许多画面是借用的画面和空镜头,因而全片加大了解说的分量,以解释、规范和延伸画面镜头意义。而片中多姿多彩的音乐与画面的互相衬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二集“小国大业”述说荷兰崛起的部分中,当荷兰航队在进行海上贸易而陷入恶劣环境的困境时,解说为:“在这样恶劣的险境中,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这时的背景音乐是低沉忧伤、如泣如诉的旋律,与解说“同一”结合,进一步营造出解说中所描述的困境的悲伤气氛。随后解说是:“冬去春来,幸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这时与之相对应的背景音乐是欢快而铿锵有力的荷兰民族歌曲,音乐与解说对应“并行”,展现了荷兰民族在国家崛起过程中,重信守诺、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人格特征。

三、电视专题纪录片片头片尾音乐的独特作用

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片头片尾音乐对全片风格定调、主题深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其音乐主要有二种形式出现,一是片头标题+音乐,或片尾字幕+音乐,再配上富有冲击力的画面镜头。二是多集专题纪录片,片头片尾多配有主题歌。而片头片尾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可运用“音画并行、音画对立、音画同一”等形式互相对应融合。除主题歌外,片头片尾音乐少则几秒钟,多则十几秒钟。一般片幅较短的专题纪录片多由现成的音乐剪辑套用而成,很少专门作曲制作。但所用的音乐,不管是一段曲调,还是主题歌曲,都应与电视专题纪录片的主题、风格、基调相契合。比如: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多用激昂庄严的音乐;反映自然灾害的,多用低沉带有淡淡伤感的音乐;反映自然风光的,多用抒情明快的音乐;反映历史的,多用凝炼庄重的音乐……

多集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一般邀请词曲家专门创作音乐和主题歌。而参与创作的词曲作者大多有一定的名气,有的甚至是著名的词曲作家,以此来保证作品的质量以及名人效应。由于精心策划创作,我国大型电视专题片音乐异彩纷呈,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有深远而广泛影响的歌曲,如《话说运河》中由任卫新作词、王世光作曲的主题歌《运河之歌》、《共和国之恋》 中由刘毅然作词、刘为光作曲的主题歌《共和国之恋》、 《话说长江》 中由胡宏伟作词、王世光作曲的主题歌《长江之歌》、《大地情话》 中由李海鹰作词作曲的主题歌《弯弯的月亮》、《哈尔滨的夏天》 中由王立平作词作曲的主题歌《太阳岛上》、《三峡传说》 中由马靖华作词、张丕基作曲的主题歌《乡恋》、《辉煌中国》中由文益作词、舒楠作曲的主题歌《新的天地》等等。

有些大型专题纪录片也可以借用主题歌,不再专门创作。如借用恰当,与该片主题和风格融为一体,同样可收到震憾人心的效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共同摄制的24集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其主题歌《天耀中华》由著名音乐制作人何沐阳作词作曲。这首歌早在2010年,就由歌手徐千雅录制了最初版本推出后,迅速流唱大江南北。其歌词感情真挚,大气磅礴,表达了中华儿女“真心祈祷,天耀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啊”对伟大祖国的祝福,展现了中华民族“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坚毅品格。其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融合西方的流行旋律,优美婉转,错落有致,有时高亢激昂,有时娓娓倾诉。《天耀中华》借用到《我们走在大路上》作主题曲,反复吟唱,与该片的风格和基调十分融合,形成歌曲与全片主题“同一”的效果,为该片全景式展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音乐艺术作为一门时间艺术,渊源流长,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在历史长河中,众多优秀音乐作品,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音乐与电视结合生发的电视音乐,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交叉学科”,它赋予了音乐新的生命,拓展了音乐的艺术表现领域。电视音乐离不开音乐的本质,但又具有新的特点,它只有与电视画面、解说相辅相成,互相映衬,才能升华出独特的效果,为电视节目“悦耳”、“愉目”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主题歌小道背景音乐
苏州博物馆西馆:过去与未来,唤醒穿梭窄巷小道的回忆
背景音乐在医院环境中的运用
人生感悟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背景音乐
等 我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清晨我们踏上小道
花仙子之歌
背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