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词》中的遗民情怀探析

2020-02-21 00:21管廷旺于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2期

管廷旺 于硕

摘 要: 蒋捷在国祚交替之际,坚守民族气节,义不仕元,表现出其可贵的爱国情怀,是宋末元初享誉盛赞的遗民词人。他的传世词集《竹山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称誉的佳作,通过运用大量的富含深意的植物意象寄托自己的家国追念与遗民情怀,使《竹山词》在后世流传中散发出引人注目的光彩。

关键词:蒋捷 《竹山词》 植物意象 遗民情怀

蒋捷(约1245—约1314),字胜欲,宋代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作为宋元易代之际的著名词人,他与同时期的著名词人周密、王沂孙和张炎被后世共称为“宋末四大家”。蒋捷晚号竹山,其词作也因此取名为《竹山词》,“取虚心坚节之意”a以示“砥砺节操之意”b。

《竹山词》现存93首又1阕,其中有不少词作通过运用大量的富含深意的植物意象,寄托自己内心的家国追念与遗民情怀。在现存的《竹山词》中,直接出现的植物名称大约有36种,以植物为象征但未直接表明名称的词共计12首。其中,出现具体名称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有:梅花(共18首)、莲(又称芙蓉、荷花、蕖,共19首)和菊花(又称秋花、黄花,共13首),其他的植物还包括梧桐、樱桃、牵牛、荼蘼花等。从这些意象的运用频率来赏析《竹山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描写非常清新自然,又能在自然中体悟到更深层次的感伤与追怀。梅花、莲和菊花三种是《竹山词》中使用频率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意象,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活动,我们可以对《竹山词》做一番探索与赏析,体会词人的遗民情感。

《竹山词》中运用大量的植物寄托蒋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隐居不宦以及义不仕元的决心,我们认为词人代表一种 “遗民”身份。《离骚》 中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等,大量运用植物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受到中国诗骚传统影响甚深的蒋捷用“醉兮琼瀣浮觞些,招兮遣巫阳些”的词句来表达对屈原“芳与泽其染糅兮,孰申旦而别之”的追怀之思。

一、梅花孤高

梅花是《竹山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共有18首词与其有关,“向雪里带香,更添奇艳。梅花太孤洁”直接运用梅花意象来衬托其“孤洁”的品质,同时也比拟词人自己的孤寂与独愁。《梅花引·荆溪阻雪》是梅花意象中寄托词人感怀故国的遗民心态的典型代表。词云: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当时蒋捷长期浪迹江湖,游览于余杭之间,在家乡荆溪之上,用一种流转的笔调写出雪夜风致。一个“阻”字把词人阻隔在湖泊之上,更是阻隔在宋朝的江山之外。因此,词人内心充满一种难耐的苦情,旧日欢愉一去不返,后生漂泊,不知所依。结尾直把自己内心的愁苦寄附在梅花之上。身留与心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即便是身愿留,也会因为故国不再,身心都无法留存于此地而“锁眉头”,就连白鸥也看出了他的困境,于是“问我泊孤舟”。后人评价此词:“全学伯可,有出蓝之色。起以鸥问,结以梅愁,花鸟情长,江湖气短。”c除了蒋捷一人有这样的愁疑之外,其他遗民词人同样有此困惑。

不管是汪元量离别后“欲寄梅花,莫寄梅花”的欲说还休,还是刘辰翁飘摇到海上的“天涯客鬓愁成缕”,都是在赞赏梅花的高洁的同时,表明自己宁愿遁迹江湖也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

另一首《尾犯·寒夜》,词人更是将自己心中的“浩然”之气向梅花吐露:

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灯晕明灭。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是非梦、无痕堪记,似双瞳、缤纷翠缬。浩然心在,我逢著、梅花便说。

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词人与友人夜话亡国之痛,笔尖下抒发词人内心的悲愤之气。频掣斋铃的西风就好比元朝统治者,将宋代的江山取代。秋冬萧索的季节里词人与友人守着微火,看着南飞的孤雁,可见词人的遗民生活并不好过,甚是清苦。拍着阑干,看着万顷碧空是词人与友人共语时之所见。“阑干”意象,总是在词人心烦意乱且无法排解时显得更加孤凄。韦庄伤心时凭阑望月叹道:“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辛弃疾登上赏心亭,眼见山河破碎而无收复之日,只能“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冷瑟的秋风中,词人凭阑牵愁,心中不免一番凄凉。但在词的下阕,“未了愁”便有了转变,成为一种对英雄出世救国的盼念。借晋代刘琨与祖逖“闻鸡起舞”发奋之事,盼望着会出现收复国土的英雄,心中涌出救亡天下的豪情。最后,词人的“浩然心”把之前所有的叙写都肯定在一种坚定的信念上。一颗“浩然心”,不仅是忠于故国的坚贞,更是不畏新权的刚正之气。词人不仅把儒家固守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践行在自身的行动上,更是践行在华夏民族的尊严上。同时代的文天祥所做《正气歌》也是一样坚守着遗民气节的拳拳忠心。既然有“浩然心”,还能与“梅花便说”,忠贞便有了两重寄托,梅花已是“高标逸韵”,再加上词人的浩然,作为遗民的蒋捷不再畏惧外界的压迫与生活的贫苦,更加砥砺心中的气节。

《秋夜雨》 《木兰花慢》中所写的梅花同样也有“浩然”,这都是蒋捷在《竹山词》中运用梅花意象所绘造出来的一幅幅宁愿浪迹江湖、生活贫苦,也不愿苟留在元朝统治中的忠烈图卷,也是词人自己的一种坚守。

二、莲花清逸

荷花、芙蓉都是莲的别称。蒋捷对于莲花这种植物有着一种偏爱的赞赏。《竹山词》中共有19首词与荷花、莲、芙蓉等意象有关,并且这些词大都在描写其灵动可爱,不染尘污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人自古对莲花就持有一种赞美的态度,从《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楚辞》“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再到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在中国人的心里变成了一位“花之君子”。《竹山词》中的莲有时是可爱,有时是灵动,而词人更多时候是赞誉其不染尘埃的纯洁和雅致,这是词人对于莲花偏爱的原因,更是词人通过莲花的品质用以自喻、自省。

《燕归梁·风莲》一词咏风莲形象,寄托了词人深慧的巧思: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整首词在词人的笔下灵犀一点,幻成一个绝美的梦境:先是“梦”见进“唐宫”,看见一段盛唐樂舞,但这只是词人的梦境,并非现实。美梦总是短暂的,才看完曼妙的舞姿,下阕就急转到“乱惊飞”的惊醒,顷刻间,梦中所见的唐宫都化成泡影云烟,盛唐繁华景象顷刻幻灭。唐宫中的繁盛气象都突显衰颓,更何况是被元人凌踏的南宋王朝。南宋末年的衰微国运,词人在对荷花的吟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寄托无限的弦外之音:元朝铁蹄踏入中原,山河破碎,以致词人只能在梦中追怀宋朝的旧日繁华。湖中风莲随风摇曳,江山易主看似与风莲的摇动毫无关系,却在词人的笔下与心中充满了沉重和痛苦。作为无国无家可依傍的蒋捷,只能依托梦境温存。梦醒时分,又是无限怅惘。

如果说《燕归梁·风莲》是在写词人梦境中的美好和梦醒后的惆怅,那另一首《昼锦堂·荷花》就直接运用比兴手法来拟写荷花,并以荷花的净致自喻:

染柳烟消,敲菰雨断,历历犹寄斜阳。掩冉玉妃芳袂,拥出灵场。倩他鸳鸯来寄语,驻君舴艋亦何妨。渔榔静,独奏棹歌,邀妃试酌清觞。

湖上云渐暝,秋浩荡,鲜风支尽蝉粮。赠我非环非佩,万斛生香。半蜗茅屋归吹影,数螺苔石压波光。鸳鸯笑,何似且留双楫,翠隐红藏。

整首词把荷花放置在一个纯净的画面中,开头把荷花比作仙女玉妃,展出一幕很有灵气的场景。紧接着写荷花派遣鸳鸯来相邀词人共饮,作为花中君子的荷花主动邀请赏荷人闲谈小酌可见词人的品格清高绝俗。筵席将散,荷花还不忘赠其礼物,这里借用《列女传》中郑交甫在汉江之滨遇见汉水神女的典故来增加画面的动感,赠予词人万斛的荷香,这是多么迷人的馈赠。末尾收住整个画面,又把整个画面延续下去。欢遇结束了,所经历的记忆却会一直留存在词人的脑海中。既然无国无家,无处可依,词人便徜徉在荷塘之中,与荷花同乐,既是在自然中遣忧,又是在自然中取乐。这与千年前屈原《九歌》中所写的“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以及“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何尝不是同工妙法。蒋捷崇拜屈原的爱国忠心,赞赏荷花的君子品格,所以要用这种“要眇宜修”的曲笔写下这首《昼锦堂·荷花》,不仅是表达对二者的崇敬之意,更是词人自身的人格写照。

三、菊花幽隐

宋玉刻画秋景的种种凄凉寂寞,把自身的失意冷落与秋天交织在一起,开启了中国文学“悲秋” 的主题。而菊花作为“花之隐逸者” 的隐士代表,由陶渊明肇端。秋天的菊花同样是《竹山词》 中常用的植物意象,共有13首词与菊花相关。一首 《探芳信·菊》就同时兼容了悲秋和隐逸的感情,同时也以菊比兴,寄喻自己守节不移的遗民志向:

翠吟悄。似有人黄裳,孤伫埃表。渐老侵芳岁,识君恨不早。料应陶令吟魂在,凝此秋香妙。傲霜姿,尚想前身,倚窗余傲。

回首醉年少。控骏马蓉边,红亸茸帽。淡泊东篱,有谁肯、梦飞到。正襟三诵悠然句,聊遣花微笑。酒休赊,醒眼看花正好。

这首专门咏菊的词,词人不仅全面展现出菊花的傲姿,更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菊花比较,使词展现出别开生面的特致。开篇从听觉和视觉写起,先听见清朗的吟唱悄息,随后恍惚看见一位穿着“黄裳”的高士,独自孤佇在尘埃之外,超乎尘世之间。菊花精神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品格就从这两句开始刻画。紧接着词人结合自己的悔恨语气来表达对菊花的敬仰和赞美。时光流逝,词人已到了“不似少年时”的年岁,现已迈向渐老的年纪,才识得菊花的品质可贵,心中感到实在是相识恨晚,愤悔不已。

“料应陶令吟魂在,凝此秋香妙”,发前人所未想,别出心裁地把陶渊明比作菊花魂。后人对此句曾大加赞赏:“意把陶公做菊花前身,绝奇。”d与菊花的晚见相识,与他人“黄菊开时伤聚散” 的感发大不相同,从中亦可窥见此词隐含的机巧。既然把菊花和陶渊明联系在一起,又新想出“吟魂”,那么词人定能写出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品格和个性。人花合一,不仅人品奇高,菊花花品也奇高。词人仰慕屈原,所以要为落梅招魂,写出梅花“俯视春红,浩然一笑,吐山香些” 的正气凛然,词人与菊花相识恨晚,也被菊花某种独特的气质吸引,才会有此慨叹。这种独特的气质,正是“傲霜枝”和“倚窗余傲”的绝俗之态,使得词人大加赞赏和崇仰。把菊花的前身推喻为陶渊明,菊花可贵的傲姿,正是陶渊明自己“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归去来兮的姿态。

蒋捷推崇菊花是因为坚守自己遗民身份,守忠志节的高尚品格给予自己的品质。柴望以菊自喻写出“黄花开遍未也,花开应笑我,年少难觅”; 周密以菊坚志吟唱“叹菊荒薇老,负故人猿鹤,旧隐谁招”,这些都是遗民词人心中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只是他们渴望隐逸的原因却与前人大不相同。前人隐逸,或是因为厌倦世俗生活,想到山林里感受自然,如东晋谢安携妓归隐;或是因为党派之争的落败,被排挤而隐居,如王安石隐居到江宁著书休养。蒋捷、周密、张炎他们这一代词人,不仅生活上清贫困苦,就连身份也处于不被新朝待见的“遗民”境地,可见他们的处境是多么尴尬。正因如此,他们对于梅、莲、菊的推崇和仰慕更甚于前人,情感也更为真挚。

词转下阕,“回首醉年少”又联系到词人自身的经历上,先写自己年少时的欢乐都化作烟云,随风而散。如今渐老只想与花消遣,吟诵悠然。这是与年少浮华极具反差的人生态度,也是诗人自身对年少时的反思,因为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家国俱失,词人也不得不“豪华落尽见真淳”,体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人之境”,真切地去认识和感受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价值,心中汇集喜悦和欢愉。身处在新朝高压政策下的旧词人,从菊花和陶渊明的身上汲取精神上的支撑力量,宁愿忍受生活上的清苦和政策上的压制,也要在浪迹漂泊的余生中“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是词人作为遗民的坚持,也是词人作为传统文人士大夫对于故国的忠耿赤诚。

结尾处看花正好使词人更加清醒,更为深切地去观赏菊花,深省自己的内心持守。这首词专咏菊花,并结合词人自身经历感发人生态度和遗民操守,其他词作中的“黄花”“秋花”都是在表达“悲秋”和“隐逸”的主题,以花自比,将自己的遗民情怀寄寓其中,以坚自持。

四、结 语

通过对上述梅、莲、菊三种植物的举例,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一位爱国词人对于故国是何等的追怀与思念,总在现实和梦境中忆想到种种过往。但无论是怎样的追怀梦忆,都只能是“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的怅惘。山河故国已不再,却丝毫不影响蒋捷作为遗民去忆国怀君,坚守忠义。他把这些思念和怀往,都寄托在《竹山词》中用大自然的万物表达自己的情思,用一幅又一幅的自然图画来描绘旧日繁华和今时的浪迹天涯。他始终都忠于自己的本心,拒绝和元朝合作,走上仕途。比起那些屈身辱志的佞臣,蒋捷身上所具有的“浩然正气”实在令人敬服,《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词:“炼字精深,音调谐畅,为倚声家之榘矱。”e后世文人赞他“有陶靖节之风”f,实为无过之誉。

(指导教师:王文君)

abcf〔宋〕蒋捷撰,杨景龙校注:《蒋捷词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1版,第6页,第6页,第158页,第348页。

d 〔明〕 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崇祯刻本,卷十一。

e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卷九十九,第1019页。

基金项目: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项成果(省级指导项目,编号:201813988012X)

作 者: 管廷旺、于硕,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