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及推进路径

2020-02-22 03:20黄如艳李晓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黄如艳?李晓华

摘 要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更加强调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呈现出俱进性、实践性、统整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解放,培养学生的完满德性,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当前,树立统整的大劳动观、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构建多维实施空间、实行分阶段劳动教育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核心工程。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之根、之源。恩格斯将人类起源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强调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不仅包括个体内、外部集体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从事劳动制造和使用工具,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知识、经验有目的地传递给下一代,这便是教育的起源。教育产生的基础条件是劳动,教育发展的一切可能也是劳动。进入新时代,随着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对“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的指示及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热爱劳动、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主动创造”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劳动教育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元素,担负起人才培养和社会创新的新使命。因此,挖掘劳动本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强化劳动教育理念和实践是实现人力资本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被严重异化,渐渐不为教育主体所重视,使得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大系统中处于被虚化、被弱化、被边缘化、甚至是被漠视的处境。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并未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所蕴含的时代内涵与教育价值,需要重申劳动教育的本质与时代价值,进而提出健康、稳定的推进路径,达到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以劳动教育使人聪慧、以劳动教育增强体质、以劳动教育教人爱美的统整的育人目的。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

本质是个体得以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根本标志,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具有客观性。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事物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和运行规律,从而使人类脱离具体而简单的劳动形象,进行创新性社会活动。

1.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劳动不是铲子和犁等具体的实物,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对劳动工具的改造和使用是人与低等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延续,获得生活的必需品。正如黑格尔(Friedrich Hegel)提出,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这种形式保存个体的自我意识,同时满足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深受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劳动与教育的关系,认为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就是生产劳动,生产什么与如何生产直接制约着教育什么与如何教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着教育的发生、发展规模和程度[3]。基于此,劳动的双重价值得到凸显,具体体现在劳动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和人与人的主动创造性,即劳动既能够满足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可以创造人的价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新时代是劳动产生一切力量、劳动塑造一切道德、劳动创造一切幸福的时代,对劳动光荣理念和大国工匠精神的提倡达到新高度,这种精神和理念的输入及渗透唯有教育才能充分实现。随着《意见》的发布,国家首次直面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问题,强调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的思想。落实《意见》的首要条件就是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一方面,坚持劳动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综合育人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课堂甚至是学校,而是在学校为主要教育场地的基础上,提倡时间和空间的外延性,进而走出校门办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全力促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结合,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经验,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形成时代特色,为当下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综合育人为基本理念,学校通过教育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实践能力、反思意识、创新精神),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合金人才的育人活动。它使学生学会自食其力,成为独立的人,既能立足于当下的时代,又能适应未来社会。

2.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

特征是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是人或事物区别于他人或其他事物的可供识别的特殊标志。新時代是奋斗创造幸福、劳动创造生活的时代,要求劳动教育既要反映当前时代的发展方向,又要立足实践,既要协同育人,又要培养创新的劳动大军[4]。因此,具有俱进性、实践性、统整性和创新性核心

特征。

(1)俱进性

俱进性是人类社会永葆青春的根本属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每个时代对前一个时代的批判继承,形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开始,国家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解决了以往劳动教育无课时、无教师、无教材、无设施的问题,使劳动教育成为确实存在的实体;第二阶段从90年代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与社会发展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国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转向,强调劳动教育应该同智育、体育、德育等一样,作为正式的学科存在于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第三个阶段始于世纪之交,由于时代发展对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加速了“综合实践活动”诞生,强调教育要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学习,形成自身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5]。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新的精神风貌和本质内涵。新时代强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重视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创新于一身的时代新人的培养[6]。与时俱进是劳动教育生生不息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使命。

(2)实践性

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实践,且以实践为主。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表现为学生在日常劳动教育中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并从中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进而使习得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互相检验,形成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7]。在新时代的教育场域中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呈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呈现的内容更加多元。只有寓实践于劳动教育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的实践过程与教育理念的融合共生,从而培养出人格健全、德性完满、精神饱满的时代新人。

(3)统整性

统整是新时代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统整(integrate)是指基于一定的逻辑将分开的相关要素关联起来,使其成为有意义的、完整的、和谐的实体;或指将事物变得圆满(to make complete)、完美(prefection)的状态;也指协调人的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8]。新时代,强调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统整性,具体表现为劳动教育可以立德、启智、健体、益美,统整四育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9]。德育与劳动教育的统整能够解决德育空虚的现状,通过劳动教育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智育与劳动教育的统整有利于实现杜威所强调的“做中学”的教学本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提高自身创造能力;体育与劳动教育的统整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磨练学生锐意进取的品质;美育与劳动教育的统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美、珍惜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统整性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属性,是新时代实现五育共同育人的重要枢纽。

(4)创新性

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创新一词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首先提出,最早指新产品、新方法或新制度首次引入到经济中的尝试。现在多用于指人在现有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的情景中,以满足社会需求或实现个人理想为目标而进行的改进或创造有别于常规的新事物、新路径,并收获一定成果的行为。在劳动教育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是劳动教育的唯一对象,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目的都需要以合乎人的本质规定为核心[10]。

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即实现人的创新性的过程,因此,劳动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过程,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旨。创新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属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问题的理性回归和感性探索,既传承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又发扬了新时代的劳动创新、劳动育人的新使命,其本质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存在。人为本质是时代发展对新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品质的规定和要求;为人本质是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宗旨之上实现学生全面、个性、自由发展,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这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发展对劳动育人新要求的高度,立足于劳动教育本质,结合劳动教育特征,以具体实践为支撑,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互渗透、相互统整为关键,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重点,教会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品质和精神,塑造时代所需的具有丰富知识、娴熟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价值本身是一种指向性的存在,是主体评价其他个体的尺度。价值存在的意义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什么和需要程度,同时又使个体认清当下社会能够满足哪些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最强执行力度[11]。劳动教育的价值既包括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又包括劳动对个体发展的教育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新内涵、新语境和新意义,理应省思当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和推进路径,把握劳动教育的未来方向。

1.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解放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解放。解放,即使人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并重获自由,进而成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具有独立意识的完整的人[12]。学生的身心解放意味着学生对自身被“奴役”状态的意识和醒悟。劳动教育既包括人对自然的改造和适应,也包括有机体能力的意义表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精神境界,获得身心二元的解放[13]。随着新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取代身体劳动,人类对技术理性与专业发展的畸形追求,使人沉溺于被技术改造过的便捷安逸的生活之中,学生生活逐渐偏离自然本性。学生通过眼睛看和耳朵听的确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但这种程度的信息远远不及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的深刻。劳动教育为学生恢复本真、回归自然搭建平台,使学生与自然重新建立联系,解决过去教育中学生手、脑“割裂”的窘境,实现身、心的解放。在身体力行的、主动的劳动实践中充分开发个体手、脑身体官能,尊重人与自然的客观规律的同时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共生关系,培养自身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从一个教育过程中的“被压迫者”成长为身心力量得到全面解放的人。

2.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完满德性

完满德性的本质是实现认知之真、伦理之善和人性之美的能力。德性是人作为完满生物的标志。德性有内外之分,外在德性指人在理性控制下的交往关系中对真和善的合理满足;内在德性指的是人对崇高的、丰满的、美的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劳动教育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认知之真。一方面,劳动将个人的实践转化为新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新知识与技能的反思和强化反哺于新的实践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劳动教育蕴含着新时代的伦理之善,集中体现在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劳动世界,为学生提供与他人协作的平台和关心他人的契机,使其学会处理矛盾、团结合作、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等。劳动教育指向人性之美。人性之美包括自我承认的获得和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具体而真切的劳动过程产生相应劳动成果,承认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和价值,使个体获得自我承认的同时也获得他人认可,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物化的或是精神化的劳动成果带来的自豪感促进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使个体在自由与美的创造性劳动中凸显个性和意识。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在实践中挖掘德性的教化意义,涵养德性的品质,使学生达成完满的德性。通過丰富的劳动教育情境,使学生感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道德准则,懂得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思想界限,学会遵守道德准则,捍卫道德尊严,形成完满德性。

3.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时代的财富象征,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就是人的核心竞争力。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既是微观上的“匠心、匠德”,也是宏观上“民心、民德”。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理念体现在“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方面[14]。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为培养这种态度提供平台,通过具体的实践教会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辨的意识和谨慎行动、严谨求证的能力,形成认真负责、务实求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是形成工匠精神的关键。劳动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的过程,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手、脑结合的实践,使学生在认真负责的同时,力求更加出色、更加完美地完成任务,将事情做到极致;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塑造工匠精神的核心。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劳动工具的改造和劳动方式的思考,使学生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待深层次的问题,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创新的意识。劳动教育促使学生摒弃浮躁与功利情绪,消除好逸恶劳的思想,避免道德滑坡,教会学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形成大国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合金人才。

三、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

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产生关联的根本节点,劳动与教育的天然结合,是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逻辑起点[15]。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农业和工业时代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进行了革新。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正在以一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被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树立统整的大劳动观,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构建劳动教育多维空间,分阶段实施劳动教育,进而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树立统整的大劳动观

统整的大劳动观是对新时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相互融合、有机统整的简称。统整的大劳动观要求基于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已经分化了的教育元素发生關联,使德智体美劳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完整的、和谐的实体,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完满德性,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因此,应树立统整的大劳动教育观,超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分离,在其他四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同时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各育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使各育的统整达到1+4>5的效果,从劳动教育的“1”看向“无穷大”[16]。以智育习得劳动知识与能力,以德育培养劳动品质和精神,以体育锻炼劳动意志和能力,以美育塑造劳动思维和创新。反之,以劳动教育实现人的完满德性,以劳动教育促成人的心灵手巧,以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强健体魄,以劳动教育实现美美与共。突出劳动的诚实性和创造性,促成社会发展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大军的人才培养的需求,超越“中国制造”的窘境,实现“中国创造”的转型。

2.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深化对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合理性认识[17]。在内涵上,要将劳动教育的推进上升到国家意识层面,劳动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必须做而且要做得好的问题。只有将劳动教育放在为新时代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才能改变以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提高劳动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在外延上,加强劳动教育制度保障。将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中,积极构建长效的、递进的劳动教育机制,从劳动教育责任划分、课程资源配置、人力保障、过程性和总结性管理考核维度入手。力图做到劳动教育精准定位、内容精心设计、过程精细实施,改变以往劳动教育的临时性、任意性、应付性、机械性等浅层化的教育形式,形成科学规范的劳动教学体系,严谨细致的管理考核方式,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

3.构建劳动教育多维空间

“劳动育人”是劳动教育的最终旨趣,即要求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使劳动教育摆脱只是“颈部”以下的活动的狭隘认识。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技术等多维空间进行建构,让学生感受劳动在不同场域中对人和社会的价值[18]。在人与自身的维度上,强调劳动态度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照见性。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品质和精神是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人与自然维度上,强调劳动教育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的生命意义就是与其他物种互相关照、和谐共生[19]。劳动教育要依据人与自然的规律,突破学校围墙,使学生在自然的“野蛮”情境中,学会了解自己,与他人和谐共生。在人与社会维度上,通过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制度和结构,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体社会化,学会与他人相处,团结合作。在人与技术维度上,既要避免技术操作取代学生身心参与的劳动教育异化倾向,又要努力构建与技术相适应的劳动内容,提高劳动的“技术含量”,使学生的手与脑、认识与行动相互融合,实现劳动与技术的完美共生。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多维空间构建包括除了学校空间以外的农村空间、饲养空间、建筑空间和市场空间等。积极学习他国经验,通过农村空间实施农业实践教育;通过饲养空间进行家禽饲养与清扫教育;通过建筑空间对学生进行建房与木工的知识、技能教育;通过市场空间培养学生的买卖态度和能力等。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渠道,构建多维空间,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

4.实施分阶段劳动教育

身体是人类个体进行思考、活动的载体,身体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制约着人如何思考、怎样活动,虽然可以通过不断培育得到改善,但终归力度有限,不能全部突破。因此,劳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不同身心结构的不同主体认知范围、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成熟程度及对身心调配的差异性,选择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并为之提供恰当的劳动教育契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内容为材料加工、食品制作、房间管理和情报信息加工等;初级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内容有材料与机器零部件加工、家政艺术、裁剪缝纫、手工制作等;高级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已变成生产与环境保护、社会劳动、职业选择与艺术设计入门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顺序、行为特征与教育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实施分阶段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

劳动是人之于社会的基础活动,人因劳动而存在,劳动又存在于人之中。劳动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工程,是人和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最终指向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的全面发展。正是这种基础性,使得劳动教育的社会功效的发挥比起其他各育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跨度,且容易被那些获得感极强的元素如智育、德育所取代,渐渐被边缘化。这就是新时代重申劳动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的目的所在,使人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不是“坐而论道”的说教,而是“起而行道”的实践。劳动教育作为人与社会系统产生关联的直接节点和矢量坐标,在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中起着“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重要作用,推进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健康、稳步发展既是人之所需,又是培养集知识、技能与创新于一身的时代新人的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肖绍明,扈中平.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13(04).

[4]尹者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江苏高教,2019(11).

[5]孙琴芬,余春花.落实劳动教育需要常态化机制[J].人民教育,2020(01).

[6]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

[7]赵荣辉.论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J].教育学报,2017,13(01).

[8]牛津英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9]刘登珲.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1).

[10]劉东菊,吴荣.论教育劳动的创新本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4).

[11]汪辉勇.论价值的本质特征及其定义[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6).

[12]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3] Erich Fromm. Marxs concept of man[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61.

[14]万长松,孙启鸣.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5).

[15]王秀玲.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体系的系统论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20(01).

[16]杨颖秀.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超越[J].中小学管理,2019(05).

[17]冯颜利.为何要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20(01).

[18]张磊,倪胜利.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10).

[19]唐恩.远离野蛮的身体:人体的原始记忆与演化[M].杨仕音,王惟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作者:黄如艳(1993-),女,新疆塔城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李晓华(1964-),男,陕西华县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