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疲软期的“鲶鱼效应”及其应用

2020-02-22 03:20韦晓凯青珊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鲶鱼效应班级管理

韦晓凯?青珊

摘 要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在常规性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模式的单一、内容的单调、措施的枯燥,很容易导致组织内部成员安于现状的惰性滋生,表现为被动化日益显现、专注度逐渐下滑、情绪化问题出現,整个班级管理进入疲软期。针对这一现象,考虑借鉴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鲶鱼”效应,将活跃分子和创新主体视为“鲶鱼”,将普通学生视为“沙丁鱼”,有效激发内在活力,改变班级管理的拖沓、懒惰作风。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疲软期 “鲶鱼效应”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鲶鱼效应”是一个群落中保持新鲜活力、有效竞争的重要机制。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在长期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也适用于“鲶鱼效应”。要借鉴这一机制,首先要了解它的来源:渔民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由于鱼舱内氧气量不足、需要长期运输且沙丁鱼天生惰性不喜活动,导致鱼的存活量不高而影响收益。后来通过放入喜欢折腾的鲶鱼后,鱼舱环境被改变,沙丁鱼面对新的敌人不断活动,最终整个鱼群的存活率提高。这种通过引进新的竞争主体实现组织活力激发的方式被称为“鲶鱼效应”。其次要考虑它的现实应用。对于班级管理而言,学生群体犹如“沙丁鱼”,在面对长期一成不变的管理举措、单调反复的管理内容时,很容易产生疲惫感,进而发懒求慢,主动性逐渐丧失。教师在班级中有意识地选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其成为“鲶鱼”,则学生出于同一生态鱼舱内的资源稀缺性考虑,会产生危机感,进而主动上进,推动班级焕发新的生机。最后要分析“鲶鱼效应”的影响作用。在对学生群体的作用力上,“鲶鱼”的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典型引领,二是典型推动。前者是拉力,要通过优秀的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经典的做法,实现对普通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后者是推力,要通过不努力就会怎么样的句式,来促进学生感受危机和压力,从而激发其对自身价值的审视和提升动力[1]。

一、班级管理疲软期的现实表现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虽然一定时间段内,班级的规约制度是相对固定的,而管理的主题活动、手段内容也相对稳定。但学生的诉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管理的导向是持续优化和变动的。当变化方与稳定方发生矛盾时,学生就难以从常态化班级管理中得到有效满足,学生就出现较为明显的惰性,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也会呈现下滑趋势,班级管理就出现疲软迹象。

1.被动化日益显现

部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看法有偏差,认为班务活动只是占时间的闲事儿,是影响正常学习活动的事情。对班会、班级比赛等活动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班级制度长期不做调整,学生抬头就能看见墙上的制度;班级的主题活动不进行创新,特别是辩论、演讲、征文等老三样,研学实践也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班级的管理手段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干部听、班委执行学生配合。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对班级管理的兴趣,在各项管理事务中被动接受安排,自主性和创新型意见建议减少[2]。

2.专注度逐渐减弱

实践中,多数班级的管理内容更新不及时、工具创新不及时、反馈答复不及时,导致学生逐渐对班级事务失去耐心。有的学生关注校外活动和个人生活,不愿意过多参与集体生活;有的学生聚焦学习成绩和知识提升,对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则缺少必要的参与集体生活的意识和技能,对班级内部的关注较少。

3.情绪化问题出现

这里表现为两种情绪:一种是漠视。学生感到班级管理活动没有意思、没有意义,特别是自身价值得不到重视,就会置身事外被动接受管理,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也不动。另一种是抵触。如果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不过关、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健全,一旦班级管理长期采取相似模式,就容易导致学生激烈的反抗,尤其是在惩处措施较多的管理模式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经常爆发,表现为不听话、不服从,形成差生和问题学生,这种学生数量的增多会导致整个班级序列出现问题,管理受到制约[3]。

二、“鲶鱼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是促进组织去腐生肌的手段。在班级管理的疲软期,普通学生作为惰性主流的“沙丁鱼”群体,需要新的动力推动,这就需要“鲶鱼”角色的介入,让所有学生在管理的鱼舱内有效竞争、不断游动,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确保管理取得突出成效。

1.围绕“鲶鱼”的管理

“鲶鱼效应”中的第一位是鲶鱼的管理。要选择合适有力的鲶鱼,使其按照鱼舱的水流规律游动,同时确保鲶鱼轨迹是科学可控的。表现在班级管理中,就是要及时发掘合理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典型代表,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积极效用和压迫作用,同时明确“折腾”的阀值,使其在不影响鱼舱安全的前提下活动。具体来说要做好三个阶段工作。

首先要找到合适的“鲶鱼”。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火车头,要对班级学生样本综合掌握,熟悉学生的特征和背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自身印象和多元主体的评价判断,找到那些合适的“鲶鱼”。要明确“鲶鱼”的准入标准,将学生群体中具有个性化特征、正面积极影响的学生筛选出来。要在学习上进行考量。只有学习成绩相对较高、知识储备相对较多,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说服力。要在活动上进行考量。有些学生的统筹能力很强,善于对一项工作进行分解,把任务安排给合适的人;也有的学生善于组织学生,有很强号召能力;还有些学生主动性很高,能够在课堂发言、作业反馈、班务处理上积极表现。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统筹考量,选择思维相对活跃、语言表达相对成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个体意愿突出的学生,通过班委干部岗位、学科代表岗位、优秀学生荣誉等进行着力培养,不断放大他们的“鲶鱼”特性[4]。

其次要引导“鲶鱼”的游动。生物界中“鲶鱼”的折腾是无度的,游动是无序的。但这一点要在班级管理中避免,需要由教师进行顶层设计,将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区域分成若干节点,按照分区包干、各区协动的方式,把那些具有较强个性特点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放在合理的岗位上,由点带面全面开花。同时,要及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开小灶”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并在这些领域尽情发挥。

最后要保持“鲶鱼”的可控。“鲶鱼”的作用发挥是有时效性的。在班级管理的长期实践中,有些“鲶鱼”的特点一旦到了新的教育阶段就显得不合时宜。比如一些低年级学生习惯表达我感觉、我想、我知道,这些表层的感官认知在高年级学習中并不适用,而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的不同、对象的特征变化科学设定“鲶鱼”,随时确保“鲶鱼”的特性与班级发展的趋向一致。同时,兴趣和活力的保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情的发展逐渐衰减。这就需要教师将“鲶鱼”效应作为象限中的抛物线,在没有新的刺激和需要下,要遵从这种规律,及时更新“鲶鱼”,为“鲶鱼”群体建立淘汰和推出机制,确保不断有新的后备人员参与进来,有跟不上班级发展趋势的成员暂时退出。这种“鲶鱼”的控制和管理不仅体现在班委干部的岗位轮换上,也表现在学科代表的选拔上,还表现在优秀学生的优化改造上。

2.围绕“沙丁鱼”的管理

如果将产生懒惰怠学心理的学生看作鱼舱中的“沙丁鱼”,那么“鲶鱼效应”的最终成效就在于他们的改变,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存活量”。表现在班级管理中,就是通过引入优秀学生、培养典型学生,进行表面上的教育资源倾斜,让原本情绪不高、思维不快、意识不强的学生,增强主观能动性,在优秀案例的引领下、在落后赶超的助推中重新焕发生机,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一是做好内因与外因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原因促成的结果,而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其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对于班级中的学生而言,自身对知识的诉求、对班集体的认同、对集体价值观的感受,才是真正促进他们进行改变的主要内因。因此,“鲶鱼效应”的发挥必须将学生内在改变作为根本,培植持续改善的内生动力,确保“鲶鱼”的外在刺激真正成为学生改造自我、班级全面优化的契机。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班级的文化氛围,设定合理目标任务,让学生通过努力和创新可以达成,避免提出一些过高的硬性指标化的量化目标,造成学生跳起来也抓不到,最终形成二次打击。

二是做好应然与实然的统筹。“鲶鱼”的刺激下,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一定提升,但具体往什么方向提升仍然处于相对迷茫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和梳理。一方面,要为学生描绘理想状态的情景,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宣传片了解和谐班级的景象,通过座谈交流邀请知名学者、专业人士讲解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相处之道,通过优秀学生的亲身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成功的阶段性定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制定自身的个性化成长规划,设定长期、中期、短期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个体在班级中的定位,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短板进行梳理,深入查摆自身思想和言行上的问题,找到闪光点和技能点。教会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渐形成自身特色与品牌,在全班打造全员参与、力争上游的氛围。

3.围绕“鱼舱”的管理

无论沙丁鱼还是鲶鱼,要发挥效应都需要依托鱼舱这个环境体系,这种生态系统的循环速度和资源供给数量直接关系到鱼群的生存和发展。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如果将学生看作“鱼群”,则班级的人文体系就是“鱼舱”的氧气含量,而学生群组之间的关联就是生态圈的元素构成。基于这一点,要做到氧气量和生态圈的双重管理,以此促进班级管理的提质增效。

一方面,要注重“鱼舱”氧气量的控制。班级管理就像“鱼舱”一样,有众多学生和教师生活其中,从外界接受教育资源的供给,产生教育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熏陶和输送。从鱼舱来看,鲶鱼的游动刺激沙丁鱼的活跃,导致氧气量的消耗加大,一旦氧气输送不足,“鲶鱼效应”就会产生一种负面作用,甚至会导致大量鱼窒息而亡。因此,必须在班级管理中加大文化的建设力度,用文化来规范竞争,用人文关怀来削弱竞争带来的敌对和矛盾。具体来说要做到两点:一是科学设置班训、班级口号、班级标语等显性因素,在整个班级中打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为“鲶鱼”发挥效用提供辅助效用。二是要加大对竞争文化的宣传引导,通过班级规约这种制度文化来推动鱼舱风气的净化,让学生对萎靡不振、被动接受的做法抵制和批判,对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经验进行推广,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历史人物和案例进行宣传推介,要让原本的一盘散沙逐渐聚沙成塔,形成百舸争渡的新班级风气[5]。

另一方面,要注重“鱼舱”生态圈的营造。在“鱼舱”的生态群落中,“鲶鱼”“沙丁鱼”并非是单一群组,还有各科教师、学校管理者、家庭主体、社会主体渗透其中,因此,“鲶鱼效应”的发挥不能单纯就班级看班级、就管理做管理,而要跳出班级看待这个生态圈的各种元素。具体来说要做到两点:一是同学关系的处理上。“鲶鱼”的选择不可避免将学生分出了三六九等,虽然目的和方向是积极的,但做法一旦过度就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等,特别是要发挥优秀学生的刺激作用,就难以避免引发普通学生对优秀学生的怨恨甚至敌视。教师作为牵头人必须统筹考虑,一方面明确“鲶鱼”特性的阶段性和时效性,一方面鼓励“沙丁鱼”随时有可能通过努力成为新的“鲶鱼”,并将二者的发展放在和谐共生、协调共赢的视角下看待。二是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教师要做到平等相待、客观公正,要充分肯定“鲶鱼”的作用,也要及时发现“沙丁鱼”的进步和可取之处,避免完全的对立刺激,要将优秀学生的经验做法进行细分,就事论事进行管理。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诉求入手,鼓励学生小组加快建立和兴趣小组不断完善,引导学生进行结对帮扶,通过生生互动和相互扶持,做到一个都不能掉队。

参考文献

[1]李家成,张佳,顾惠芬.追求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基于教师的立场[J].教育发展研究,2012(04).

[2]李家成.论班级建设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基于学习科学的视角[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3]潘洪建,仇丽君.学习共同体研究:成绩、问题与前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03).

[4]赵忠平,秦玉友.从“小而不精”到“小而精”——我国小规模班级教学的现实差距及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

[5]石雷山,高峰强,沈永江.班级集体效能对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3).

[作者:韦晓凯(1986-),男,江苏淮安人,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青珊(1983-),女,新疆阿克苏人,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鲶鱼效应班级管理
“鲶鱼效应”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的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什么
关于“鲶鱼效应”在学生小组学习中的运用与反思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